回覆列表
  • 1 # 萬普拉斯萬

    我們來想象一個場景吧。

    假如最開始世界上所有人都沒有槍,那麼誰都不造槍當然是最安全的選擇。

    但有一個人開始造槍了,並且打算帶著一群小弟用它侵略世界。打了一會兒,有兩個強壯的人見狀趕緊用刀把那個人砍倒,然後開始商量怎麼分戰利品。

    被砍倒的人有一種槍的圖紙,它可以一下子把一個人的一個部位打得稀爛,還可以跟蹤那個人,但是子彈飛行速度比較慢。

    由於這個武器實在太強了,但兩個人又捨不得就這麼丟掉它們,於是兩個人決定把圖紙影印一下,各自帶回家。就把他們稱呼為E和M吧。

    後來兩個人都把槍造出來了,也有了很多子彈。

    被砍倒的那個人的小弟R在打Z的時候,M用這個槍打趴了R,於是世界總體上是和平了。

    再後來,Z、Y、F也造出了那把槍。

    雖然那把槍很強,但是你在攻擊別人的時候不能立刻就打到他,所以對方還是有機會反擊,然後和你同歸於盡。

    所以五個人就定了協議,誰也不準用這把槍打人,否則其他人就拿著把槍幹他。

    隨著時間的流逝,E由於摔了一大跤,手斷了腿瘸了,戰鬥力大大不如前,和M相差越來越懸殊。

    好了,現在這個E就是俄羅斯,M是美國,那把槍和子彈就是原子彈。覺得現在E還有什麼資本來和M叫板嗎?

    沒錯,只剩下那把槍了。俄羅斯為了維護自己的大國地位,只剩下造原子彈這一條道路了,因為原子彈防不住,威力大。

  • 2 # 朱八八

    1949年,前蘇第一顆核彈炸醒了依然自我陶醉的美華人。他們認識到單純的防禦並不能給予美國足夠的安全感,擁有足夠強的報復打擊的軍事實力才能使美國立於不敗之地。相互毀滅保證(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簡稱 MAD)的均衡戰略可算是當時對於兩難推論最好的解決方案,

    馮·諾伊曼是這個理論的開山鼻祖之一和著名代表 (愛思考的童鞋們可以想想,在當時的情境下,前蘇拼命發展核W器,其他國家如何自保,是否存在比MAD更好的戰略了?)。這個理論提出,在全面核戰爭中必須保證:先發打擊能力和二次打擊能力。

    先發打擊能力又稱第一次核打擊,指透過壓倒性的力量來一次擊毀對手的幾乎一切核力量。而二次打擊能力也稱為核報復,指的是在經受對方的一輪核攻擊之後,還能存活下來並予以核回擊的能力。

    相互毀滅保證也被稱為“恐怖平衡”。這是根據戰略中的嚇阻理論:要避免有人使用強大武器就必須部署這樣的武器。只要具備二次打擊能力,那麼無論誰先發動核攻擊,最後的結果都是兩個國家一同滅亡。此一策略最後有納什均衡,雙方都要避免最糟且有可能會發生的結果-同歸於盡。

    所以馮.諾依曼非常重視並領導了攜帶緊湊型氫彈的洲際彈道導彈(ICBM)的研究,B52 戰略轟炸機和陸基彈道導彈是歷史上的二次核打擊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上被視作二次打擊的最有效手段的彈道導彈潛艇,這三種武器一起構成了美國的戰略核三角(Nuclear Triad),又稱核三位一體,是“相互毀滅保證”戰略的重要構成。

    第三次世界大戰一直沒有爆發,人類這幾十年來的無核戰和平,有沒有MAD的均衡戰略的功勞?古巴導彈危機,珍寶島事件等其實已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答案。

    今天看來,在這方面,馮·諾伊曼簡直如同先知般地準確預言,雖然後人卻一直在因此詬病他。

    相互毀滅保證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在人類頭上,但最後卻反過來巧妙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只是可惜的是,矯枉總是過正,在 MAD思想的指導下,雙方都開始大規模製造核武器以確保自身遭受到核打擊後仍有足夠力量進行反擊, 1960 年代,美蘇開始瘋狂的加速核武器的製造和部署,雙方因此各生產了數萬枚核彈頭。

    但是不論如何,人類文明的大車終究會轟隆隆地向前,由於維持相互毀滅保證的恐怖平衡存在著可怕的不確定性,以及保持核軍備競賽的巨大開支,世界各國終於紛紛轉向核裁軍政策。

    1990年代,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簽署了核不擴散條約,美國、俄羅斯等大國都放慢核武器的發展腳步,並且宣佈暫停本國的核試驗。

    2017年10月6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將和平獎頒給“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CAN),以“提請各方注意使用任何核武器後造成的災難性人道主義後果,以及為實現禁止這些武器的條約造出的突破性努力”。

    在現世安穩的美好時代,讓我們一起給曾經致力打造無核世界的行動者們怒點1千個贊。但是也別忘記像馮.諾依曼這樣從另一個維度推動世界和平的勇士們。他們雖然殊途,但是同歸,我們能夠縱享歲月靜好,是因為他們在盡心盡力負重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定海之戰英國的基地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