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偽大叔經典影視
-
2 # 吉月文
其實美國的電影製作是分層次的。一般來說,過億美元的就可被稱為大製作了。過5億美元的可以稱為超級大製作,這樣的電影數量非常有限。幾年可能也就碰上一部。按現在的行情,一部標準的大製作,大約在2~3億美元。此類電影的產量其實不是很高,一般年產量大約在20部左右。美國全年製作的能夠進入院線的電影,大概在300~400部。其實從數量上看和中國差不多。也就是大製作的美國電影,大約在全年總產量的5%~7%左右。可見在電影總產出當中佔比不高。
美國大量的進入院線的電影還是中等投資的型別片。以前的劃分標準是投資規模在2000萬左右。現在由於投資門檻提升了,可能會更高一些。還有就是少部分小成本的製作電影。在歷史上也不乏創造票房奇蹟的這樣的電影,比如女巫布萊爾。而型別片投資規模比較小,所以對票房的要求就比較低,回報率是比較穩定的,所以成為了美國電影投資的主要物件。而且,這實際上也是反映美國電影工業實力最具有代表性的領域。
大製作電影是美國電影工業的高階產品。只有少部分有實力的大型電影公司才有能力投資,比如迪士尼,索尼。此類電影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高度依賴海外票房。而且也是在國際上代表美國電影工業形象的。可以說真正做到全球發行的美國電影,也就是這樣的大製作電影了。中小製作的美國電影一般是不會進入中國院線市場的。我們華人對於美國電影的認知,其實大體上也就等同於這樣的大製作美國電影。所以才會有提問者這樣的心態,認為美華人拍一部片子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
那麼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美國這種大製作電影的籌備和拍攝週期普遍比較長。一般需要2~3年。週期越長,花錢當然就越多。對比中國,就會有很明顯的差別。大陸電影的製作週期一般在一年到一年半左右。香港電影尤其是低成本電影的製作週期是非常短的,巔峰時期香港電影的製作週期可以短到一個禮拜。之所以這麼長週期,除了美華人做事相對刻板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美國的電影從業者也講究8小時5天工作制。而目前大陸和香港的電影製作,幾乎沒有採用這樣管理模式的,而是普遍採用專案制,換句話說連續加班是非常普遍的。這種刻板的工作模式自然也會加長週期。
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專案公司,而美國是一個訴訟和法律意識非常強的國家,所以專案合作的時候,就不得不進行漫長的談判和簽約,在這個過程當中會有律師,保險公司,中介機構等一系列相關的外圍團體參與進來,自然也就會使得整個過程變得極為漫長,而這些機構本身也要參與電影行業的利益分成,自然也就增加了成本。
大製作的電影一般都需要大場面和特效。前者就是所謂的道具特技,後者就是電腦特技。無論是哪一種都很花錢。而這個又作為美國式大片的一種象徵,是其吸引海外觀眾的重要因素,不可能缺少。
演員的高片酬也推高了大製作電影的製作費用。中國演員的高片酬引來了社會的不滿,實際上在美國也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美國媒體把單片片酬超過2000萬的演員視為頂級演員,稱之為2000萬俱樂部。在大概10年前的時候,這個俱樂部的成員只有不足5個人,當時片酬最高的是湯姆克魯斯。而時至今日,2000萬俱樂部的成員已經多達數十人。除了頂尖演員以外,其他演員的片酬也跟著水漲船高。
市場競爭因素也是迫使製作費持續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可以說大片創造高票房已經是一個商業規律,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各大型電影公司不得不在大製作上面砸錢,否則就會在市場競爭中落於人後。
-
3 # 北極星空下
其實國內的很多電影的成本也非常高,只是成本分配問題劃分會有所不同。
國內演員身價過高,很多成本劃分比例失去平衡,導致後期製作偏差。這也是部分的原因之一。
回覆列表
主要是花在特效和場景還有道具上,比如美國大片那些坦克飛機都是去租來的,而且美國有專門這樣的道具公司,租金也是相當昂貴的。
特效就不用說了,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去操作,而且國外的人力資源也是相當昂貴的更不要說技術性的人力資源了。
還有就是場景了,梅爾吉布森當初在導演《鋼鋸嶺》時,就花了幾百萬買下一個農場,然後再把農場炸的底朝天來營造出一個真實的戰場。
不過他們的演員片酬卻不會很高,不會和我們一樣動不動就上億的片酬,《碟中諜》第四部裡面有一個阿湯哥扒飛機的片段,當時劇組被採訪時說了句:“我們也很當心阿湯哥,畢竟把一個身價幾百萬美元的明星掛在飛機外面。”而阿湯哥也算是國際明星了才幾百萬美元的身價,我們隨便一個鮮肉都上億片酬,所以電影的質量差距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