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子詩人

    《夜山》

    夜尋桃梨 泥中棲

    輕吹懸月 忍淚啼

    山中金雲 滿頭擠

    銀河斕星 吹殘笛

    〈李恭覺~2019年5月1日*三月初廿七日*夜於北京密雲大月山〉

  • 2 # HXB520

    一般來說都是如此:借景抒情,託物言志。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用哲學的觀點來說就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主觀能動性。

    個人認為一切的景物描寫都是作者對內心的關照。反過來內心世界也在提升和異化所看到的景物,修辭就是最好的證明。尤其在詩歌中我們更能找到論據。

    比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先來大概看一下這首詩:作者往西一看,太陽就要落山了。往東看,黃河滔滔向大海流去。如果想要看得更高更遠,那就得站得更高。這就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了。前兩句的景物描寫很有意思,一東一西,這就把“看”的大境界,大氣象寫出來了。而這個詩人還不滿足呀,還要“更上一層樓”。這首詩就很好的表達了作者的一種豪情壯志的極度浪漫。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再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裡解釋一下“床”,這裡的床不是我們今天說的床,而是井欄,欄杆一樣的東西。前兩句寫作者在憑欄望月,低頭的時候月光如霜。一個抬頭的動作,一個低頭的動作,很有對比性。而為什麼月光如霜呢,這在後兩句就給出瞭解釋,就是“思故鄉”。這就把思這樣一種悲涼的心境襯托出來了。

    比如月亮,一般就是思念,離別,團聚。比如梅蘭竹菊就是高潔,淡雅,遺世獨立的精神節操。比如蝴蝶,一般就是愛情和逍遙。比如酒就是愁和豪情。等等。

    其實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沉澱,從而形成了一種獨有的氣質和文化土壤。它潛移默化的深入到我們的意識裡面了,從而形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風格。

    所以說我們是脫離不了這種文化根性的。當然了,現代詩歌也一直在試圖打破這種文化壁壘,許多人也都致力於此,他們想從否定中謀求發展。所以語言的陌生化一直被提倡。而我認為還是在肯定中否定,但是這些先鋒們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非洲豬瘟能不能傳給牛?有何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