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方鵬

    是的。魏延有這意思,也有這本錢,可是事與願違,因與楊儀不和,長期積怨,楊儀曲解諸葛亮遺命,借勢殺人,魏延舉止失度,父子被馬岱所斬,蜀漢失去一名驍將勇將,後來的形勢漸漸被動。諸葛亮死後,遺命全軍撤退入川,楊儀總攝大軍退兵,魏延斷後,姜維次之。交代如果魏延不聽從遺命“軍便自發”,魏延聽到諸葛亮讓他斷後的命令後,果然大不爽,對費禕說,丞相死了,我還在,退什麼軍?讓幾個人把棺木押回去就行,大軍我帶著繼續幹“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這明顯是想當統帥。

    魏延在劉備時期,官至漢中都督、漢中太守、鎮北將軍。劉禪登基,封為都亭侯,230年,曹魏派曹真司馬懿等三路大軍攻蜀,因大雨無功而退,魏延奉命反攻,率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軍,進封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南鄭侯,持假節,位居眾將之首。蜀漢循秦制用西漢官制,丞相統攝國政大事,這應該就是劉備說的“君可自取”吧,而諸葛亮死後,以魏延來代替他領軍也是合理合法的,蜀漢廢丞相後軍事政事分開,以魏延總軍未必不可,可惜魏延楊儀二人積怨太深,曲解遺命,以致兩敗俱傷,蜀漢也失去一名勇將。

  • 2 # 福之富也

    魏延之才在蜀漢之中也是屈指可數的,諸葛亮逝世後,其實魏延是最好的接班人,但是諸葛亮始終對魏延有成見,魏延在諸葛亮手下不得大用,至諸葛亮北伐無功而返。魏延之才在蜀漢僅次諸葛亮,魏延從開始的黃忠和關羽打鬥一眼就看出關羽詐敗,黃忠將被擒,再到守漢中數十年未失,再到諸葛亮北伐,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和鄧艾偷渡陰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諸葛亮給魏延兵馬天下有可能就大定。諸葛亮死後,魏延有實力頂替諸葛亮做全軍統帥,如果諸葛亮傳衣缽給魏延,魏就滅不了蜀漢。

  • 3 # 泊圖泊途

    在當時,魏延是唯一有能力接替諸葛亮繼續進行軍事行動的人。像蔣琬這種軍事能力一般,費禕這種相對保守派都不可能有超越諸葛亮的潛力。晚年的蔣琬想水陸並進、殊死一搏,理想是好的,實際操作卻可能造成有進無退的結局,這個策略沒能實現 ,被費禕和姜維勸停;費禕則在一片祥和的酒局中死於投降的魏國刺客手裡面,在費禕掌權的時期,對姜維的兵力大加節制。更別說諸葛亮的秘書——楊儀了。

    (《軍師聯盟》中的魏延,更為跋扈囂張,此時大帳正議子午谷之事)

    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 ?

    魏延在諸葛亮死後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丞相死了就要因一人廢了國家大事?我魏延還在,可以征戰,何況楊儀憑什麼排在我前面!武將正面剛得過文臣但是策略上卻算計不過,危險性也不同。蜀漢政治中心劉禪和蔣琬一合計,相信楊儀而非魏延,至少覺得魏延比楊儀危險,所以魏延悲劇了。《三國演義》中魏延後期狂妄不服排程是很真實的還原。

    (《三國》中的魏延,性格溫和些)

    不合格的考卷

    說魏延就不得不提姜維。姜維雖然挑起了蜀漢後期的軍事大梁,但是他在諸葛亮死的時候地位一般:他是降將,也才30出頭,能管得了誰。姜維掌軍權後本以為是大展宏圖的時機,但卻遇到了黃皓這個宦官,我們現在人都罵黃皓,但是縱觀漢朝,朝廷中也是外戚和宦官的相互制約,劉禪重用黃皓不能排除這種心理動機。姜維遇到的鄧艾這個對手算是倒了大黴,空耗兵糧。姜維常年駐紮在外也是為了避禍,朝堂竟然比戰爭還危險。

    姜維比起魏延差的地方就是他把漢中防線給改了。魏延禦敵於漢中,頗有成效,姜維則覺得要誘敵深入,放棄山地放入平原。他的考慮是圍攻聚殲。可是這需要有力的遊擊部隊和有序的排程,蜀漢這兩點很薄弱。舉動相當冒險。

    (《三國》中的魏延和黃忠)

    魏延之身份氣概

    魏延是部曲出身,地位不高。介於奴和民之間的一層次人,殺部曲比殺民罪輕但是比殺奴婢要重,就是這樣的身份。劉備慧眼識人,魏延和不負眾望,漢中眾人都以為該張飛守,張飛也這樣認為,不過劉備提拔了魏延。魏延的氣魄也非蜀漢其他將領能比。“如果曹操舉天下之力,我為大王抵禦;要是他率領十萬人來攻,那就是送死,讓我一口吞掉!”

    上帝視角

    蜀漢的出路無疑是兩個,要麼死守要麼以攻代守,死守早晚滅亡,後者有點機會。魏延“子午谷奇謀”非常危險,失敗的可能性也大,部隊脫離,長安即使奪下也難守住。但是戰爭又有偶然性,不能說魏延此舉不能造成出人意料的結果。

    魏延有軍事能力卻少些政治的自我保護,他反心似乎沒有,就是耿直了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人做事感覺到很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