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成一記

    國學的範圍可能太過於廣泛吧,從文化上帶走中華文化元素的各領域應該都涵蓋其中。比如諸子百家、經史子集、詩書禮樂、傳統禮儀等等。

    個人比較感興趣的還是喝茶方面。提不上茶道,純粹喜愛。首先茶葉種類繁多,箇中滋味各有不同。有紅茶溫潤,綠茶清香,普洱甘醇、單樅霸道等等,五顏六色像級五行與各地區的性格。喝茶總是隨性的,茶具可簡可奢,程式可隨意亦可考究,三五成群也不妨礙單人獨飲。暢聊人生,靜坐沉思,心隨神往,飲畢神清氣爽,身心愉悅。茶禪一味正是如此。

  • 2 # 清凡出道

    對於國學的範疇有很多種說法。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國學,如果“根本上沒有明白國學是個什麼,也沒想到要去研究國學的原因,只不過因循的盲從,胡亂提倡些國學,做冒牌的聖人之徒,是很危險的”。

    有人說國學就是儒學,因為中國在14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11所孔子學院,所以很多人以為中國的國學就是儒學,主要內容就是《論語》,這顯然是不瞭解中國文化。如果將中國傳統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僅全盤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而且也將儒家文化中積極的因素給否定了。這顯然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本來面目。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儒學只是與道、墨、法等諸家相併列的一家學說。

    哪麼,國學到底包含哪些內容呢?國學從派別人有經學的派別、哲學的派別、文學的派別。也是通常所說的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中國古代的儒道法墨名以及佛家都是哲學的主要派別。文學則是指離騷、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等。

    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並涵蓋後期各朝代的各類文化學術。包括中國古代的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

    身邊之國學是時時處處存在的。

    對於學校教育來說,學國學有利於塑造一個人的高貴品質,我們要建成幸福和諧的現代社會,實現中國夢,必須提高每個人的精神品質。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告訴我們要加強自身修養,關愛家人,報效祖國;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做社會的脊樑等等,這些格言和事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讀國學,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對於塑造國民的素質有很大幫助。

    學國學,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有利於提高人們的文學素養。道家的自然無為、儒家的積極入世、墨家的兼愛非攻等百家爭鳴,讓我們知道了古人思想的博大精深;詩經、離騷、漢賦以及唐詩、宋詞、元曲等等,讓我們見識了古代文學百花園的爭奇鬥豔。在開闊我們眼界的同時,更讓我們驚歎漢語言的豐富多彩、出神入化。

  • 3 # 少虞

    日常生活中和身邊接觸到的國學文化知識,還是比較有限的,若非個人有心留意,可能平時也瞭解不了多少。

    先說一個比較常見的,但是被大家忽略的,就是我們所在的城市周邊的牆體粉刷後所畫的圖畫,有的是文化故事,有的是中華傳統美德,更這些優秀傳統的文化故事或知識,就是國學文化之一,有人說這也算國學文化嗎?是的。國學文化不僅限於傳統的儒家文化,中國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優秀的傳統文化都可稱之為國學文化,儒家,道家,法家,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兒歌民謠,都是中國國學文化中的一員。

    還有就是書籍閱讀,現在是倡導全民讀書的時代,但是很少有人能夠有時間有精力去閱讀玩一本書,更別說是比較乏味的國學典藏類書籍,但是不可否認,任何形式的閱讀,都比不上書籍閱讀的效果。無論是為了教育子女,還是加強自身涵養,我們都應該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個人做例,我每年基本上看的書在三本左右,我的書桌上有三本國學典藏,都是高中時買的,一直看到現在,一本《古文觀止》當時為了練習文言文而買的,是促進我閱讀古文進步最快的書,一本《二十四史》,是古代帝王將相的生平簡介。還有一本是《鬼谷子》,他的思想很玄妙。其他還有一共六七本,都是國學典藏系列,平時還帶著看的就著三本,像《古文觀止》裡的一些文章我現在還能背出來,《屈原列傳》,《過秦論》。現在更多的是看《二十四史》,《古文觀止》裡的文章都看的差不多了,現在開始聽一些名家的朗讀版。

    最後的瞭解途徑,就是現在國家呼籲大家深入學習傳統文化,加強傳統文化,國學文化的的弘揚,在很多地方都能見到宣傳。比如逛商場商場的螢幕就會滾動播放一些國學文化宣傳故事,雖然更多的是針對孩子的動畫版,但是作為成年人,不求其他,瞭解一下還是可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小分子團水?天然小分子團水和其他水的區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