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中醫食療師

    看具體位置,一般是旋耳瘡或脂肪瘤。

    旋耳瘡(eczema of external ear),中醫病名,是因風熱溼邪犯耳或血虛生風化燥,所致的外耳道或旋繞耳周而發的溼瘡。本病有急、慢性之分。急者多見於嬰幼兒,因其黃水淋漓,浸淫成瘡,故又名黃水瘡、月蝕瘡。

    西醫學的“外耳溼疹”可參考本篇進行辨證論治。有關本病的記載早見於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五》:“月食瘡,生於兩耳,及鼻面間,並下部諸孔竅側。侵食乃至筋骨,月初則瘡盛,月末則瘡衰,以其隨月生,因名之為月食瘡也。”

    1.胎毒未盡,上燻於耳 孕母飲食失節,過食肥甘之品,釀溼生熱,內結於胎兒,加之育母進食脂膩,嬰幼兒脾胃嬌弱,運化失職,溼毒浸淫,復感風熱溼邪,上攻耳竅,發為本病。

    2.風熱溼邪,浸漬於耳 多因接觸某些刺激物、鄰近部位之溼瘡蔓延至耳部,或因膿耳之膿液浸漬而誘發,以致溼熱邪毒積聚耳竅,引動肝經之邪火,循經上犯,風熱溼邪蒸灼耳部肌膚而為病。

    3.血虛生風,化燥傷陰 病程日久,脾失健運,陰血耗傷,兼之餘邪滯留,滲液淋漓不幹,津液耗傷,導致血虛生風,風盛化燥,耳部肌膚失於滋潤,以致耳部面板粗糙、脫屑、皸裂,纏綿難愈。

    外治法

    1. 外洗法 

    保持患處清潔,可選用清熱解毒、收斂止癢的中藥煎水或溼敷患部,如菊花、蒲公英、苦參、蒼朮、黃柏、白鮮皮等。

    2.塗敷法 

    溼熱盛而見紅腫、疼痛、瘙癢、出脂水者,可選用如意金黃散調敷以清熱燥溼止癢;溼盛而見黃水淋漓者,可選用青黛散調搽,以清熱除溼,收斂止癢;熱盛而見有膿痂者,可選用黃連膏外塗,以清熱解毒;患病日久而面板粗糙、增厚、皸裂者,可選用滋潤肌膚、解毒祛溼的藥物外塗。

    3、食療法

    取一味消腫食材,吃2天即可治癒,可以私聊我。

  • 2 #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在臨床工作中,有不少患者因耳朵下面有腫塊而就診的。對於無緣無故出現的腫塊,人們想到的往往是腫瘤,怎麼會突然長出一腫塊?耳朵下面有腫塊可大可小,最嚴重的情況就是惡性腫瘤及其轉移引起的腫塊。

    耳朵下面有腫塊按照病理常見於以下幾種情況:

    1、原發性腫瘤:主要包括良性和惡性腫瘤,良性腫瘤主要包括脂肪瘤、皮脂腺囊腫、神經纖維瘤、神經鞘膜瘤、涎腺混合瘤等。惡性腫瘤包括惡性淋巴癌(包括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經源性惡性腫瘤、涎腺癌等。

    2、轉移性腫瘤:某些惡性腫瘤發生轉移時,常轉移至此處。比如鼻咽癌、扁桃體癌、等咽喉部腫瘤。還可以是遠處惡性腫瘤轉移,比如肺部腫瘤、縱隔及胃腸道德腫瘤等。

    3、炎症:主要指慢性和亞急性淋巴結炎、淋巴結結核、軟組織感染等。

    4、先天性畸形:包括鰓裂囊腫、先天性血管瘤及囊狀淋巴管瘤等。

    發現了耳朵下腫塊怎麼辦?

    透過觸控腫塊,瞭解其大小、數目、質地、活動度、與周圍組織的關係等,來初步判定腫塊的組織來源,如果腫塊較小,拇指頭或花生米大小,觸控可活動,無痛感,表面面板光滑,可暫時觀察其有無繼續增大。如腫塊較大,與周圍組織黏連,活動度較差,此時需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必要時行活檢,明確診斷。如為觸控疼痛的腫塊,可大部分考慮炎症引起的,需要進行抗感染治療。如為先天性畸形的,可行手術治療矯正。

    因此對於情況不明的腫塊,我們還是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暖上的地板要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