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為妳傾惢

    關於孩子的教育,是每一位父母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是每個家庭思考的重中之重。

    那到底什麼樣的教育才算得上是好的教育呢?

    被教育者應該是主動的

    一直以來,我們都弄錯了一件事情。

    上學,是孩子的權利而不是義務。

    當我們看到一個即將要上幼兒園的小朋友的時候,常常會用一種非常同情的眼神:

    屬於你的好日子到頭了,馬上迎接你的將會是將近20年的辛苦的學習之旅了。

    而且還經常聽到家長為孩子打抱不平:現在的孩子真辛苦。不僅要在學校學習,還要參加各種興趣班、輔導班,稍不留神就得在班級裡墊底。

    類似這種言論有很多,因為在我們大多數人心裡:學習就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是孩子必須要履行的義務。

    但如果我們換一種角度來看,把學習看成是孩子的權利。

    因為你擁有學習的機會,你

    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

    可以去看更大的世界,

    可以有更強的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是不是這樣結果就不一樣了!

    告訴孩子:你想要什麼,你就可以透過學習去得到什麼。如果有人剝奪了你的權利,你甚至可以去告他。

    所以,好的教育的前提,就是應該發揮孩子的積極主動性,讓孩子主動去學。

    被教育者應該是快樂的

    斯賓塞博士曾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應該是快樂的。

    所以,當斯賓塞面對不想練琴的小侄子的時候,他沒有任何責備,也不會像小侄子的老師那樣直接說:這孩子一點天賦都沒有。

    而是對小侄子說:“親愛的,我特別喜歡你彈奏的那首曲子,它叫什麼來著?”

    小侄子說:“是《林中仙子》嗎?”

    “沒錯,就是這首,你現在能給我聽聽嗎?”

    小侄子沒說什麼,只是搖了搖頭。

    斯賓塞嘆氣道:“真是太遺憾了,可惜我不會彈風琴,要是我會彈就好了,哪怕只是一小段也行啊”

    小侄子一聽,就答應試著彈彈看,在斯賓塞的循循善誘下,小侄子最終愛上音樂,甚至還學會了譜曲。

    當把苛責換成轉換成對孩子的需求的時候,孩子會感受到被需要的快樂,自然也會好好表現。

    教育應該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

    前蘇聯卓越的教育家傑克任斯基曾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愛才能教育孩子”。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

    一個由媽媽一直帶大的小孩子,當他犯了錯誤。

    媽媽責備他的時候,他很容易能聽進去,甚至有時候會對媽媽撒嬌,希望媽媽不要再生氣了。

    但是相同的事情,如果爸爸去責備他的時候,他就會表現得相當叛逆,直接忽視爸爸的話或者進行頂撞。

    這種現象很常見,也非常容易理解。

    當我們對一個人產生愛的時候,我們會忽略他本身的一些缺陷。

    如果孩子愛父母,那麼他就能理解父母教育方式上的缺陷,也願意接受不完美的父母的教育。

    相反,如果教育不是建立在愛的前提上,那麼即便你用最完美的教育理念,孩子依舊不會聽你的,因為孩子打心眼裡就不認可你。

    嚴苛的教育,能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散漫的教育,也能培養出愛幻想的孩子;

    世界上的教育方式千萬種,最關鍵的是需要父母和孩子磨合出最適合你們的教育方式。

  • 2 # 霧裡看花22484558

    說實話在現代中國的教育體制下,《銀河補習班》所表達的是一個極具理想化的教育觀念。我們本身就成長在這種體制下,經歷了競爭、選拔和搏殺,感受了它的長處和缺點,正如一把雙刃劍,逐漸地在社會上立足。隨著中國的各方面的崛起和發展,教育作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當然要順應這種歷史大趨勢,為祖國的發展添磚加瓦。影片更多地暴露出傳統應試教育抹殺和壓抑學生創新思維的問題,只有勇於正式和批判它,才能鞭策和促進問題的解決,實現發展的目的。影片雖然評分不高,但它把一些教育上的問題(雖然大家心知肚明)搬到大銀幕上去呈現,不得不說還是能夠給予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們一點啟迪作用的。歷史最怕的是遺忘,現實最怕的是視而不見的緘默,只有每一個個體保持信念,心存希望,行動起來,理想的火種才能燃進現實。

  • 3 # 李芙蓉123

    可以實現,顯示了父親的重要性,父親跟母親的愛是不一樣的,讓現代作為父母應該怎樣對待孩子,畢竟初為人母人父,需多指教,孩子也會有無限可能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瘦人多喝紅糖水對有沒有好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