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市場定位的獨特性,防止服務方向出現偏離。
一是監管機構加強市場定位監管。建立支農服務質量評價考核體系,對村鎮銀行“三農”貸款投向和佔比作出明確規定,引導村鎮銀行準確把握農村社群“草根”銀行的市場定位,緊貼支農支小服務方向,有效平衡服務“三農”與商業可持續發展的關係,立足縣域, 服務“三農”,防止“去農化”趨勢。
二是充分利用發起銀行現有成熟的金融產品、工具、技術與服務模式,提升村鎮銀行核心競爭力,推動各項業務快速發展。
三是在貸款准入標準、審批模式、利率定價和激勵約束機制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積極探索新的業務模式,為符合條件的“三農”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
一是實行差別化的支農再貸款政策。對中西部貧困地區的村鎮銀行,人民銀行給予一定的支農再貸款支援,緩解村鎮銀行的資金壓力,鼓勵其增強涉農貸款投放力度。
二是明確村鎮銀行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的資格,增加其資金補充渠道。
五是可透過村鎮銀行試點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允許村鎮銀行的存款利率在小範圍內浮動,從而增強村鎮銀行在負債業務市場的競爭力。
暢通村鎮銀行網路渠道,提高金融服務效率。
一是創新金融服務渠道模式,擴大村鎮銀行服務半徑。以村鎮銀行營業網點為主要節點,探索建立農村自助店、便利店和流動店等特色服務渠道,切實解決村鎮銀行網點不足的困境,儘可能為廣大農村地區客戶提供優質、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
二是深化與發起銀行或同業之間在支付結算、風險管理和反洗錢技術系統等方面的合作,彌補村鎮銀行業務技術網路劣勢,提升村鎮銀行金融服務水平。
三是加強與支付清算組織和技術服務商的合作,拓寬村鎮銀行網路渠道,提升村鎮銀行金融服務電子化水平。藉助農信銀資金清算中心、第三方支付服務機構支付清算網路,暢通村鎮銀行支付結算渠道,為農村客戶提供快捷、便利、高效的支付服務。積極推動村鎮銀行與電信運營商合作開辦手機銀行業務,使“三農”客戶儘早享受到金融電子化的好處。四是結合業務發展實際,有序推進行核心心業務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系統執行管理水平,爭取儘早具備和達到加入大小額支付系統、徵信管理系統和反洗錢監測系統的條件,力爭早日接入上述系統。
分類指導,差異化監管,防範村鎮銀行經營風險。
一是對村鎮銀行進行風險評級,按等級高低合理配置監管資源,透過有效的外部監管,督促村鎮銀行加強內控管理、提高服務水平、規範業務操作行為,防止金融案件的發生,確保農民存放資金的安全。
二是實施差別監管。根據村鎮銀行的特點和風險,探索建立村鎮銀行支農貸款考評體系,建立涵蓋內部控制、資產質量、資產損失準備充足率、風險集中、關聯交易等方面的非現場監管指標體系,將村鎮銀行納入非現場監管系統,對其實施動態差別監管。
三是強化流動性監管。督促村鎮銀行堅持小額、分散的原則,避免貸款投向過度集中,防範流動性風險。四是引導和幫助村鎮銀行,建立完善獨立的內部審計組織體系和內控制度,建立健全農戶信貸檔案,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完善政策扶持體系,促進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
一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形成村鎮銀行服務“三農”和支援新農村建設的正向激勵機制,切實提高村鎮銀行服務 “三農”的積極性。政府相關部門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實際,設定商業化村鎮銀行涉農貸款的限額,作為確定獎懲的依據。對於完成目標較好的村鎮銀行,由地方財政出資建立獎勵基金,給予稅收等優惠,人民銀行給予支農再貸款,以此鼓勵村鎮銀行加大對“三農”的資金投入。
二是政府在財政、稅收優惠政策方面給予村鎮銀行更多的傾斜。如允許稅前適當計提壞賬準備,適當延長村鎮銀行營業稅、所得稅免稅期,使村鎮銀行資本積累穩步遞增;對村鎮銀行面向農戶的貸款給予財政貼息支援,以此緩解農戶自身不能承擔過高利率以及村鎮銀行貸款分散,單筆貸款成本較高的問題。
三是監管機構適當放寬新設立村鎮銀行的存貸款比例限制,對其運用資本金髮放貸款實行定量控制,同時不列入存貸款比例進行監管控制,支援其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多發放支農貸款;支援其適當設立分支機構,擴大服務半徑,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信貸需求和金融服務。
四是人民銀行應儘快細化村鎮銀行在利率、存款準備金、支付結算、現金管理、反洗錢監測、徵信管理等方面的規定,使之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同時加大技術和業務支援,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明確市場定位的獨特性,防止服務方向出現偏離。
一是監管機構加強市場定位監管。建立支農服務質量評價考核體系,對村鎮銀行“三農”貸款投向和佔比作出明確規定,引導村鎮銀行準確把握農村社群“草根”銀行的市場定位,緊貼支農支小服務方向,有效平衡服務“三農”與商業可持續發展的關係,立足縣域, 服務“三農”,防止“去農化”趨勢。
二是充分利用發起銀行現有成熟的金融產品、工具、技術與服務模式,提升村鎮銀行核心競爭力,推動各項業務快速發展。
三是在貸款准入標準、審批模式、利率定價和激勵約束機制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積極探索新的業務模式,為符合條件的“三農”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
一是實行差別化的支農再貸款政策。對中西部貧困地區的村鎮銀行,人民銀行給予一定的支農再貸款支援,緩解村鎮銀行的資金壓力,鼓勵其增強涉農貸款投放力度。
二是明確村鎮銀行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的資格,增加其資金補充渠道。
五是可透過村鎮銀行試點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允許村鎮銀行的存款利率在小範圍內浮動,從而增強村鎮銀行在負債業務市場的競爭力。
暢通村鎮銀行網路渠道,提高金融服務效率。
一是創新金融服務渠道模式,擴大村鎮銀行服務半徑。以村鎮銀行營業網點為主要節點,探索建立農村自助店、便利店和流動店等特色服務渠道,切實解決村鎮銀行網點不足的困境,儘可能為廣大農村地區客戶提供優質、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
二是深化與發起銀行或同業之間在支付結算、風險管理和反洗錢技術系統等方面的合作,彌補村鎮銀行業務技術網路劣勢,提升村鎮銀行金融服務水平。
三是加強與支付清算組織和技術服務商的合作,拓寬村鎮銀行網路渠道,提升村鎮銀行金融服務電子化水平。藉助農信銀資金清算中心、第三方支付服務機構支付清算網路,暢通村鎮銀行支付結算渠道,為農村客戶提供快捷、便利、高效的支付服務。積極推動村鎮銀行與電信運營商合作開辦手機銀行業務,使“三農”客戶儘早享受到金融電子化的好處。四是結合業務發展實際,有序推進行核心心業務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系統執行管理水平,爭取儘早具備和達到加入大小額支付系統、徵信管理系統和反洗錢監測系統的條件,力爭早日接入上述系統。
分類指導,差異化監管,防範村鎮銀行經營風險。
一是對村鎮銀行進行風險評級,按等級高低合理配置監管資源,透過有效的外部監管,督促村鎮銀行加強內控管理、提高服務水平、規範業務操作行為,防止金融案件的發生,確保農民存放資金的安全。
二是實施差別監管。根據村鎮銀行的特點和風險,探索建立村鎮銀行支農貸款考評體系,建立涵蓋內部控制、資產質量、資產損失準備充足率、風險集中、關聯交易等方面的非現場監管指標體系,將村鎮銀行納入非現場監管系統,對其實施動態差別監管。
三是強化流動性監管。督促村鎮銀行堅持小額、分散的原則,避免貸款投向過度集中,防範流動性風險。四是引導和幫助村鎮銀行,建立完善獨立的內部審計組織體系和內控制度,建立健全農戶信貸檔案,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完善政策扶持體系,促進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
一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形成村鎮銀行服務“三農”和支援新農村建設的正向激勵機制,切實提高村鎮銀行服務 “三農”的積極性。政府相關部門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實際,設定商業化村鎮銀行涉農貸款的限額,作為確定獎懲的依據。對於完成目標較好的村鎮銀行,由地方財政出資建立獎勵基金,給予稅收等優惠,人民銀行給予支農再貸款,以此鼓勵村鎮銀行加大對“三農”的資金投入。
二是政府在財政、稅收優惠政策方面給予村鎮銀行更多的傾斜。如允許稅前適當計提壞賬準備,適當延長村鎮銀行營業稅、所得稅免稅期,使村鎮銀行資本積累穩步遞增;對村鎮銀行面向農戶的貸款給予財政貼息支援,以此緩解農戶自身不能承擔過高利率以及村鎮銀行貸款分散,單筆貸款成本較高的問題。
三是監管機構適當放寬新設立村鎮銀行的存貸款比例限制,對其運用資本金髮放貸款實行定量控制,同時不列入存貸款比例進行監管控制,支援其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多發放支農貸款;支援其適當設立分支機構,擴大服務半徑,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信貸需求和金融服務。
四是人民銀行應儘快細化村鎮銀行在利率、存款準備金、支付結算、現金管理、反洗錢監測、徵信管理等方面的規定,使之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同時加大技術和業務支援,提供優質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