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傳記以稱頌管仲、晏嬰的治國才幹為線索,突出歌頌了鮑管之間感人的友誼,和晏嬰不拘一格賞拔人才的做法,表現了司馬遷對鮑叔、管仲,以及齊桓公、越石夫等人的無比崇敬。文中,作者有意突出了朋友之間、君臣之間、上下之間的一些關係準則,正面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同時也是對漢代現實的一種鞭撻與批判,字裡行間凝聚著個人的身世和感慨。 文學賞析 《管晏列傳》這篇文章的寫法比較奇特,它並不全面系統地寫兩人的生平政績,而是選取兩人的一兩件軼事來寫,就是這些小故事,作者在敘寫時也極力概括,反倒是抒情談話展現得很充分。司馬遷寫的這些事絕不是無關痛癢,恰恰表現了他的社會人生理想,有成“一家之言”的意義。 第一段,介紹管仲的出身。著重寫他因鮑叔牙的推薦而任齊桓公之相的事,為後文管仲詳談他和鮑叔的關係作發端;於管仲的煌煌相業,則以“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幾句帶論斷性的、概括性極強的話了之。頭緒集中,筆力極勁健。 第二段,集中顯示了本文的特點。借管仲之口,儘量抒發存在於他與鮑叔之間的典型的人生知遇之情。“分財”多取而非“貪”,為人“謀事”陷於“窮困”而非“愚”,“三仕”都被逐而非“不肖”,作戰退走而非“怯”,被囚降事新主而非“無恥”,管仲的一連串不容易為人原諒、得人理解的行動,鮑叔都能原諒,都能理解,絲毫不動搖對管仲的信賴,其見事之明,知人之深,真是別無可求,不能有加。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充滿計較利害、變換冷暖的情態,文中寫鮑叔的對待管仲,真能使舊時一般缺乏援助、需要友誼的人,讀了都感極而下淚。鮑叔知人,可令一般人如此感動,則管仲之高呼“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自是出諸血誠,絲毫沒有過分,一樣令人共鳴,令人激動。文中這段抒情的談話,都用排比之筆,重疊、連貫地寫下來,惻愴悲涼,頓挫搖曳,情韻綿邈,一反上段的勁煉之概,使文章節奏變換,交錯多姿。鮑叔之賢,得管仲相業而彰;管仲之汙,得鮑叔智慧而除。司馬遷在文中敘事那樣節約筆墨,而放手去載管仲的抒情之言,目的固然是為了在管晏傳中附寫鮑叔,起合傳中又有附傳的微妙作用,因而後文又連帶介紹鮑叔的子孫後世,並下一句抑管揚鮑、倒置歷史人物的通常地位的斷語:“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第三段,筆調又變化,以議論帶敘述,近於今人的所謂“以論帶史”。它用作者的評論及管仲自己的言論,帶來對於管仲相業成功原因的補敘。目的主要不在表彰管仲一人,而在提供帶有普遍意義的歷史經驗,供人借鑑。在史傳中注意提供有意義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經驗教訓,又是《史記》重大的思想價值之一。司馬遷有儒家思想,又善於汲取道家思想中的重自然、重順應民心的合理因素。他在《貨殖列傳》中,曾發揮極具卓見的發展經濟的“因勢利導”的思想;在本段中,又著重總結管仲相齊的“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的成功的政治經驗。本段寫完管仲的事蹟,帶出“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一句,顯示兩人的類同關係,為後面介紹晏嬰事蹟作承轉,也是《史記》的常用手法。 第四段開始寫晏嬰,也以極簡練的筆墨概括其生平。段中著重揭示晏嬰的“節儉力行”與“危言危行”兩種行誼,由於有重點,故敘述雖簡而晏嬰為人的特點很分明。 第五段又不避瑣細,選擇兩個生動事例,寫晏嬰的知人和謙遜。其中“志念深矣”一句,借晏嬰駕車人妻子的口,表現晏嬰的大臣和思想家的重要品質,極為深刻。越石父與晏嬰的對答,駕車人與晏嬰的對照,著墨無多,生動且具有戲劇性。對史事本身的善於選擇和剪裁,此史筆之所以工;描寫的富有生動性,此文學價值之所以高。往往一事而兼具兩善如此段,則《史記》之多多過人也固宜。 最後一段為論贊,多用反問句跌宕生姿,此亦《史記》所擅長。“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一結以自卑口氣,備致對晏嬰的傾倒之情,牽扯自己,真是出人意外的神來之筆。然幽默之中,固含有無限的體會世味辛酸、渴望知人之賢的悲痛心情。瞭解司馬遷的為人和經歷,才能領會這句話的嚴肅的思想與感情的分量。 文章濃墨重彩地描繪足以顯示人物思想和行動特點的軼事,突出管鮑交遊、鮑叔謙讓、晏子贖回越石父和推薦御者等言行。這些描述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具有不同性格特點的歷史人物,與《史記》多數人物傳記注重人物生平大事、補充生活逸事的寫法相比,可以說是異曲同工。 由於脈絡清晰、以傳抒情、敘事獨特、總分結合、敘議交融,文章活畫了人物形象,強調了識才舉賢的重要性,寄寓了作者世無知己的感慨。
這篇傳記以稱頌管仲、晏嬰的治國才幹為線索,突出歌頌了鮑管之間感人的友誼,和晏嬰不拘一格賞拔人才的做法,表現了司馬遷對鮑叔、管仲,以及齊桓公、越石夫等人的無比崇敬。文中,作者有意突出了朋友之間、君臣之間、上下之間的一些關係準則,正面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同時也是對漢代現實的一種鞭撻與批判,字裡行間凝聚著個人的身世和感慨。 文學賞析 《管晏列傳》這篇文章的寫法比較奇特,它並不全面系統地寫兩人的生平政績,而是選取兩人的一兩件軼事來寫,就是這些小故事,作者在敘寫時也極力概括,反倒是抒情談話展現得很充分。司馬遷寫的這些事絕不是無關痛癢,恰恰表現了他的社會人生理想,有成“一家之言”的意義。 第一段,介紹管仲的出身。著重寫他因鮑叔牙的推薦而任齊桓公之相的事,為後文管仲詳談他和鮑叔的關係作發端;於管仲的煌煌相業,則以“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幾句帶論斷性的、概括性極強的話了之。頭緒集中,筆力極勁健。 第二段,集中顯示了本文的特點。借管仲之口,儘量抒發存在於他與鮑叔之間的典型的人生知遇之情。“分財”多取而非“貪”,為人“謀事”陷於“窮困”而非“愚”,“三仕”都被逐而非“不肖”,作戰退走而非“怯”,被囚降事新主而非“無恥”,管仲的一連串不容易為人原諒、得人理解的行動,鮑叔都能原諒,都能理解,絲毫不動搖對管仲的信賴,其見事之明,知人之深,真是別無可求,不能有加。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充滿計較利害、變換冷暖的情態,文中寫鮑叔的對待管仲,真能使舊時一般缺乏援助、需要友誼的人,讀了都感極而下淚。鮑叔知人,可令一般人如此感動,則管仲之高呼“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自是出諸血誠,絲毫沒有過分,一樣令人共鳴,令人激動。文中這段抒情的談話,都用排比之筆,重疊、連貫地寫下來,惻愴悲涼,頓挫搖曳,情韻綿邈,一反上段的勁煉之概,使文章節奏變換,交錯多姿。鮑叔之賢,得管仲相業而彰;管仲之汙,得鮑叔智慧而除。司馬遷在文中敘事那樣節約筆墨,而放手去載管仲的抒情之言,目的固然是為了在管晏傳中附寫鮑叔,起合傳中又有附傳的微妙作用,因而後文又連帶介紹鮑叔的子孫後世,並下一句抑管揚鮑、倒置歷史人物的通常地位的斷語:“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第三段,筆調又變化,以議論帶敘述,近於今人的所謂“以論帶史”。它用作者的評論及管仲自己的言論,帶來對於管仲相業成功原因的補敘。目的主要不在表彰管仲一人,而在提供帶有普遍意義的歷史經驗,供人借鑑。在史傳中注意提供有意義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經驗教訓,又是《史記》重大的思想價值之一。司馬遷有儒家思想,又善於汲取道家思想中的重自然、重順應民心的合理因素。他在《貨殖列傳》中,曾發揮極具卓見的發展經濟的“因勢利導”的思想;在本段中,又著重總結管仲相齊的“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的成功的政治經驗。本段寫完管仲的事蹟,帶出“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一句,顯示兩人的類同關係,為後面介紹晏嬰事蹟作承轉,也是《史記》的常用手法。 第四段開始寫晏嬰,也以極簡練的筆墨概括其生平。段中著重揭示晏嬰的“節儉力行”與“危言危行”兩種行誼,由於有重點,故敘述雖簡而晏嬰為人的特點很分明。 第五段又不避瑣細,選擇兩個生動事例,寫晏嬰的知人和謙遜。其中“志念深矣”一句,借晏嬰駕車人妻子的口,表現晏嬰的大臣和思想家的重要品質,極為深刻。越石父與晏嬰的對答,駕車人與晏嬰的對照,著墨無多,生動且具有戲劇性。對史事本身的善於選擇和剪裁,此史筆之所以工;描寫的富有生動性,此文學價值之所以高。往往一事而兼具兩善如此段,則《史記》之多多過人也固宜。 最後一段為論贊,多用反問句跌宕生姿,此亦《史記》所擅長。“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一結以自卑口氣,備致對晏嬰的傾倒之情,牽扯自己,真是出人意外的神來之筆。然幽默之中,固含有無限的體會世味辛酸、渴望知人之賢的悲痛心情。瞭解司馬遷的為人和經歷,才能領會這句話的嚴肅的思想與感情的分量。 文章濃墨重彩地描繪足以顯示人物思想和行動特點的軼事,突出管鮑交遊、鮑叔謙讓、晏子贖回越石父和推薦御者等言行。這些描述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具有不同性格特點的歷史人物,與《史記》多數人物傳記注重人物生平大事、補充生活逸事的寫法相比,可以說是異曲同工。 由於脈絡清晰、以傳抒情、敘事獨特、總分結合、敘議交融,文章活畫了人物形象,強調了識才舉賢的重要性,寄寓了作者世無知己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