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風箏》這篇文章,想法頗多。書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從遊戲的意義上看,“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身為長兄的"我",本該給小弟弟更多關愛、呵護,作為年幼的小弟弟本該在藍天下快樂自由地放風箏。他那深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的長兄,最後確充當了扼殺弟弟童心的兇手。當他發現弟弟私自偷偷地做風箏後,竟然粗暴地將風箏毀壞,特別是魯迅先生描繪了他窘迫不堪的神情時說:‘他向著大方凳……失了色瑟縮著。”作者在這裡對小兄弟的神態進行了微妙微肖地描寫,深刻勾畫出了深受封建禮教思想影響的“我”的可惡嘴臉。當“我”徹底毀壞了他既將完工的風箏,像一位凱旋而歸的將軍傲然走出時,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如同戰敗者一樣。這裡只是抓住小兄弟的表情神態,幾筆就將他正當遊戲:僅僅放風箏,的願望遭到虐殺後,那種驚懼的心情,極其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出來,這些描寫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與小兄弟的形象想對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長的威嚴,也體現出事後魯迅先生極強的自省精神。
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
?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斷了線的風箏,還會回來嗎
有人說,童年如同一首詩,纏綿而又意味深長;有人說,童年如同一幅畫,美麗而又濃墨重彩;而我卻說,童年如同一場夢,美好而又十分短暫。
童年裡的我,無憂無慮,沒有功課的纏繞,沒有複雜的生活節奏。我坐在草坪上,聞著花兒的芳香,聽著小鳥的歡歌,看著藍天上那一朵朵白雲,任憑Sunny撫摸我的臉頰。我渴望著,經過Sunny的滋潤,我能像幼苗那樣長成參天大樹,撐起一片天。可是,我錯了,現在的我,卻希望時光能夠倒流,回到那個花樣的童年,永遠不要長大。
童年裡的我,單純天真,沒有思想的束縛,沒有人工的雕刻。我躺在竹床上,看著天上那一團團的“棉花糖”自由自在地漂浮著。它們跳著、跑著、興奮著,一會兒像只溫柔的綿羊,一會又像只兇猛的老虎。可是無論怎麼變,它們身上那純潔的白色卻始終如初,那是它們永恆不變的信念。那時的我,覺得自己和它們一樣,永遠一樣。可是,我錯了,現在的我,卻沒有當初的那份純真,再也沒有閒情逸致去看它們嬉戲。我真希望,能夠再做一場童年的夢,再過一個六一節。
童年裡的我,自由自在,沒有任何的牽掛,沒有自由的羈絆。我騎著心愛的腳踏車,暢遊在那小路上。金黃的麥穗向我點頭,美麗的魚兒在水中嬉戲,那一片片熾紅的楓葉在風中搖擺,好不美麗。在這樣的景色下,我是那麼的輕鬆愉悅,那麼的無拘無束,我覺得自己好像是那麥穗,那魚兒,那楓葉,在Sunny下幸福地收穫成熟與喜悅。可是,我錯了,現在的我,卻再也回不到那個時候,那美好的童年不再是我的天堂。
童年裡的我,浮想聯翩,沒有限制的界限,沒有逾越的時間。我望著那白茫茫的大地,心生喜悅。那些雪白雪白的東西,活像蒲公英,在天空中飛舞著,累了就落在大樹上,落在屋簷上,落在田野裡,或化成水或結成冰。它們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卻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要到達的地方。那時的我,常常幻想自己以後會做什麼,科學家?醫生?教師?導遊?可是,我錯了,現在的我,卻沒有自己的目標,那段難忘的童年,早已灰飛煙滅了。
我的童年,早已像風箏斷了線,我還在原地,可是它卻再也回不來了。
讀了《風箏》這篇文章,想法頗多。書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從遊戲的意義上看,“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身為長兄的"我",本該給小弟弟更多關愛、呵護,作為年幼的小弟弟本該在藍天下快樂自由地放風箏。他那深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的長兄,最後確充當了扼殺弟弟童心的兇手。當他發現弟弟私自偷偷地做風箏後,竟然粗暴地將風箏毀壞,特別是魯迅先生描繪了他窘迫不堪的神情時說:‘他向著大方凳……失了色瑟縮著。”作者在這裡對小兄弟的神態進行了微妙微肖地描寫,深刻勾畫出了深受封建禮教思想影響的“我”的可惡嘴臉。當“我”徹底毀壞了他既將完工的風箏,像一位凱旋而歸的將軍傲然走出時,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如同戰敗者一樣。這裡只是抓住小兄弟的表情神態,幾筆就將他正當遊戲:僅僅放風箏,的願望遭到虐殺後,那種驚懼的心情,極其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出來,這些描寫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與小兄弟的形象想對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長的威嚴,也體現出事後魯迅先生極強的自省精神。
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
?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斷了線的風箏,還會回來嗎
有人說,童年如同一首詩,纏綿而又意味深長;有人說,童年如同一幅畫,美麗而又濃墨重彩;而我卻說,童年如同一場夢,美好而又十分短暫。
童年裡的我,無憂無慮,沒有功課的纏繞,沒有複雜的生活節奏。我坐在草坪上,聞著花兒的芳香,聽著小鳥的歡歌,看著藍天上那一朵朵白雲,任憑Sunny撫摸我的臉頰。我渴望著,經過Sunny的滋潤,我能像幼苗那樣長成參天大樹,撐起一片天。可是,我錯了,現在的我,卻希望時光能夠倒流,回到那個花樣的童年,永遠不要長大。
童年裡的我,單純天真,沒有思想的束縛,沒有人工的雕刻。我躺在竹床上,看著天上那一團團的“棉花糖”自由自在地漂浮著。它們跳著、跑著、興奮著,一會兒像只溫柔的綿羊,一會又像只兇猛的老虎。可是無論怎麼變,它們身上那純潔的白色卻始終如初,那是它們永恆不變的信念。那時的我,覺得自己和它們一樣,永遠一樣。可是,我錯了,現在的我,卻沒有當初的那份純真,再也沒有閒情逸致去看它們嬉戲。我真希望,能夠再做一場童年的夢,再過一個六一節。
童年裡的我,自由自在,沒有任何的牽掛,沒有自由的羈絆。我騎著心愛的腳踏車,暢遊在那小路上。金黃的麥穗向我點頭,美麗的魚兒在水中嬉戲,那一片片熾紅的楓葉在風中搖擺,好不美麗。在這樣的景色下,我是那麼的輕鬆愉悅,那麼的無拘無束,我覺得自己好像是那麥穗,那魚兒,那楓葉,在Sunny下幸福地收穫成熟與喜悅。可是,我錯了,現在的我,卻再也回不到那個時候,那美好的童年不再是我的天堂。
童年裡的我,浮想聯翩,沒有限制的界限,沒有逾越的時間。我望著那白茫茫的大地,心生喜悅。那些雪白雪白的東西,活像蒲公英,在天空中飛舞著,累了就落在大樹上,落在屋簷上,落在田野裡,或化成水或結成冰。它們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卻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要到達的地方。那時的我,常常幻想自己以後會做什麼,科學家?醫生?教師?導遊?可是,我錯了,現在的我,卻沒有自己的目標,那段難忘的童年,早已灰飛煙滅了。
我的童年,早已像風箏斷了線,我還在原地,可是它卻再也回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