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影片《維多利亞》是65屆柏林影展開幕兩天來帶給人們的最大驚喜(希望接下來還會有這樣的驚喜,不過目測可能性較小)。媒體放映場結束後的新聞釋出會上,劇組成員收到來自記者們的狂熱掌聲和盡情讚美。《維多利亞》實至名歸:影片對電影的表達形式做了截至目前為止一次極致的挑戰,全片140分鐘,一鏡到底,一天完成拍攝,省掉了剪輯合成這個電影的後期製作基本工序,也創造了一個長鏡頭影片的長度記錄。(2002年俄羅斯導演索科洛夫的“俄羅斯方舟”片長99分鐘)。
電影講述剛從西班牙來到柏林的女孩維多利亞(拉雅-科斯塔飾),在昏暗嘈雜的柏林夜店門口認識了遊蕩的男子索納和他的三個夥伴博克斯boxer,布林克Blinker和弗斯Fuss。身處他鄉舉目無親的維多利亞和他們結伴,在後者帶領下游蕩感受到一個不一樣的柏林。索納為了幫助布林克實現許下的諾言,這個夜晚被迫接受夥伴們集體搶劫銀行的行動。而不會德語,僅用英語交流的維多利亞,也捲入其中,原本已經結束的夜晚之旅繼續向前。她緊緊追隨索納的步伐,經歷了從人間到地獄,從浪漫到悲劇的命運突轉。
鏡頭緊緊跟隨女孩維多利亞和她的夥伴們,從片首的緩緩帶入,到一起在城市裡夜遊的嬉痞,在高樓房頂暢飲的大膽,在咖啡館演奏鋼琴的情感探索,再到追隨男孩子們搶劫銀行,場景不斷轉移,故事不斷髮展,人物性格關係不斷演進,意想不到的轉折一次次爆發,直到最後無可挽回的悲劇。影片起伏不斷,節奏舒緩掌控恰到好處,每一次觀眾提緊的心剛剛放下,即刻又被帶到新的高潮和緊張之中。奇遇,愛情,危險,恐懼,財富,生死,這些最激烈的人生情感,在短短一夜,填滿了維多利亞的世界。
長鏡頭不再是一種炫技,而是盡情的為營造真實感受服務。140分鐘流暢連續的一鏡到底讓人們徹底忘記電影的存在,鏡頭彷彿和主人公們融為一體,從他們的視角審視世界,觀眾也彷彿身臨其境,參與到這場突然降臨的命運變奏曲中,共同經歷了整個夜晚的驚心動魄 。搶劫做為分水嶺,前後各一個小時的敘事,將情感激盪放在一個寫實氛圍下,“這部作品不是一個電影,不是一個有關搶劫銀行的故事,而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銀行搶劫”,導演如此形容影片帶給觀眾的感同身受:“在銀幕上觀看一場搶劫和親身經歷一次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維多利亞》是德國導演施普爾的第四部作品,這位演而優則導的才俊的一次瘋狂嘗試。膠片時代技術上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在數字年代有了可能,但它依舊是一件令人難以想象的操作。場景的不斷變動,人物始終處於運動中,從“維多利亞”開始,超長鏡頭不再僅僅和藝術悶片和固定鏡頭相連。導演這樣介紹影片的拍攝過程:“2014年4月27日凌晨4點半,我們從專門搭建的攝影據點(以便和所有的拍攝地點保持近距離)開始拍攝,6個導演助理負責超過150位群眾演員,3組音效團隊連續緊跟7位演員,在22個場地間不斷的奔跑,行走,漫步和攀爬,2個小時14分鐘後,6點54分,我們完成了拍攝。拍攝時太陽慢慢升起,拉雅(Laiacosta ,女主角維多利亞扮演者)終於從我們的攝影師斯圖拉Sturla Brandth grovlen 的鏡頭下走出,後者就像剛剛完成一場馬拉松比賽。是的,我們實現了,共同實現了一切” 。
這次成功的拍攝是精心準備,三次演練後的一次歷險。故事創新,劇本和剪輯合成完全融入到拍攝本身當中,其中女主角拉雅到四位男演員的表演,個個精彩。事實上,原創劇本僅有12頁,電影中的許多對白都是演員們臨場發揮的傑作。他們能如此生動真實的一氣呵成,得益於做過演員的導演懂得如何將信任傳遞給演員們。
音樂使用同樣獨特巧妙,它摒棄了常規法則,跟隨主人公的心情和節奏,夜店裡夥伴們的瘋狂,重金屬音樂被詩意的鋼琴小曲超現實的替代;驚悚懸疑的赴約沒有采納傳統的對應樂曲,導演用鏡頭和音樂,打造了一個和人們想像悖論的世界,一個屬於年輕人的情感世界:在這裡,教育和社會背景不同的兩個階層的年輕人,沒有隔閡,發生碰撞,彼此互助,打破規則,他們之間的情誼如此感人,難以用簡單的社會法律道德標準來評判。這也是導演的電影理念,“遵守規則沒有任何用處”,他放棄了電影世界中許多人選擇的舒適拍攝,在一條極端的道路上,用風險和挑戰,來最終實現對電影的突破,“我希望最大限度的擴充套件自由發揮的空間……電影不需要完美,而是張力和侵略性……”,新聞釋出會上,導演解釋自己選擇長鏡頭的初衷。
最後想說,這部瘋狂的140分鐘長鏡頭作品,令人震撼,但絕不簡單是因為技巧本身,在令人驚歎的攝影和執導掌控下,導演講述的是一個如此精彩,有血有肉的有關現代年輕人的故事,才是最後打動觀眾的理由。
德國影片《維多利亞》是65屆柏林影展開幕兩天來帶給人們的最大驚喜(希望接下來還會有這樣的驚喜,不過目測可能性較小)。媒體放映場結束後的新聞釋出會上,劇組成員收到來自記者們的狂熱掌聲和盡情讚美。《維多利亞》實至名歸:影片對電影的表達形式做了截至目前為止一次極致的挑戰,全片140分鐘,一鏡到底,一天完成拍攝,省掉了剪輯合成這個電影的後期製作基本工序,也創造了一個長鏡頭影片的長度記錄。(2002年俄羅斯導演索科洛夫的“俄羅斯方舟”片長99分鐘)。
電影講述剛從西班牙來到柏林的女孩維多利亞(拉雅-科斯塔飾),在昏暗嘈雜的柏林夜店門口認識了遊蕩的男子索納和他的三個夥伴博克斯boxer,布林克Blinker和弗斯Fuss。身處他鄉舉目無親的維多利亞和他們結伴,在後者帶領下游蕩感受到一個不一樣的柏林。索納為了幫助布林克實現許下的諾言,這個夜晚被迫接受夥伴們集體搶劫銀行的行動。而不會德語,僅用英語交流的維多利亞,也捲入其中,原本已經結束的夜晚之旅繼續向前。她緊緊追隨索納的步伐,經歷了從人間到地獄,從浪漫到悲劇的命運突轉。
鏡頭緊緊跟隨女孩維多利亞和她的夥伴們,從片首的緩緩帶入,到一起在城市裡夜遊的嬉痞,在高樓房頂暢飲的大膽,在咖啡館演奏鋼琴的情感探索,再到追隨男孩子們搶劫銀行,場景不斷轉移,故事不斷髮展,人物性格關係不斷演進,意想不到的轉折一次次爆發,直到最後無可挽回的悲劇。影片起伏不斷,節奏舒緩掌控恰到好處,每一次觀眾提緊的心剛剛放下,即刻又被帶到新的高潮和緊張之中。奇遇,愛情,危險,恐懼,財富,生死,這些最激烈的人生情感,在短短一夜,填滿了維多利亞的世界。
長鏡頭不再是一種炫技,而是盡情的為營造真實感受服務。140分鐘流暢連續的一鏡到底讓人們徹底忘記電影的存在,鏡頭彷彿和主人公們融為一體,從他們的視角審視世界,觀眾也彷彿身臨其境,參與到這場突然降臨的命運變奏曲中,共同經歷了整個夜晚的驚心動魄 。搶劫做為分水嶺,前後各一個小時的敘事,將情感激盪放在一個寫實氛圍下,“這部作品不是一個電影,不是一個有關搶劫銀行的故事,而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銀行搶劫”,導演如此形容影片帶給觀眾的感同身受:“在銀幕上觀看一場搶劫和親身經歷一次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維多利亞》是德國導演施普爾的第四部作品,這位演而優則導的才俊的一次瘋狂嘗試。膠片時代技術上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在數字年代有了可能,但它依舊是一件令人難以想象的操作。場景的不斷變動,人物始終處於運動中,從“維多利亞”開始,超長鏡頭不再僅僅和藝術悶片和固定鏡頭相連。導演這樣介紹影片的拍攝過程:“2014年4月27日凌晨4點半,我們從專門搭建的攝影據點(以便和所有的拍攝地點保持近距離)開始拍攝,6個導演助理負責超過150位群眾演員,3組音效團隊連續緊跟7位演員,在22個場地間不斷的奔跑,行走,漫步和攀爬,2個小時14分鐘後,6點54分,我們完成了拍攝。拍攝時太陽慢慢升起,拉雅(Laiacosta ,女主角維多利亞扮演者)終於從我們的攝影師斯圖拉Sturla Brandth grovlen 的鏡頭下走出,後者就像剛剛完成一場馬拉松比賽。是的,我們實現了,共同實現了一切” 。
這次成功的拍攝是精心準備,三次演練後的一次歷險。故事創新,劇本和剪輯合成完全融入到拍攝本身當中,其中女主角拉雅到四位男演員的表演,個個精彩。事實上,原創劇本僅有12頁,電影中的許多對白都是演員們臨場發揮的傑作。他們能如此生動真實的一氣呵成,得益於做過演員的導演懂得如何將信任傳遞給演員們。
音樂使用同樣獨特巧妙,它摒棄了常規法則,跟隨主人公的心情和節奏,夜店裡夥伴們的瘋狂,重金屬音樂被詩意的鋼琴小曲超現實的替代;驚悚懸疑的赴約沒有采納傳統的對應樂曲,導演用鏡頭和音樂,打造了一個和人們想像悖論的世界,一個屬於年輕人的情感世界:在這裡,教育和社會背景不同的兩個階層的年輕人,沒有隔閡,發生碰撞,彼此互助,打破規則,他們之間的情誼如此感人,難以用簡單的社會法律道德標準來評判。這也是導演的電影理念,“遵守規則沒有任何用處”,他放棄了電影世界中許多人選擇的舒適拍攝,在一條極端的道路上,用風險和挑戰,來最終實現對電影的突破,“我希望最大限度的擴充套件自由發揮的空間……電影不需要完美,而是張力和侵略性……”,新聞釋出會上,導演解釋自己選擇長鏡頭的初衷。
最後想說,這部瘋狂的140分鐘長鏡頭作品,令人震撼,但絕不簡單是因為技巧本身,在令人驚歎的攝影和執導掌控下,導演講述的是一個如此精彩,有血有肉的有關現代年輕人的故事,才是最後打動觀眾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