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戰之勇,當是說《三國演義》中,趙雲在當陽長阪坡,單騎救主的故事。
不戰之威,當是《三國演義》中,張飛扼守長阪橋,呵退曹軍的故事。
關於這個內容,我們分三個方面來看。
正史《三國志》中,關於當年當陽長阪之戰的描述不多,關於趙雲的描述如下: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這一段說的是趙雲,劉備被曹操追到當陽長阪坡,拋棄妻子往南奔走,趙雲親自抱著幼子,就是後主,保護甘夫人,即後主的母親,使他們倖免於難。
這段經歷,在《蜀書·二主妃子傳》中,也得到了印證:
值曹公軍至,追及先主於當陽長阪,於時困偪,棄後及後主,賴趙雲保護,得免於難。
正好曹公的軍隊來到,一直追趕先主到了當陽縣的長阪,當時情境困頓危急,先主就拋下甘皇后跟後主,託付給趙雲保護,兩人才倖免於難。
所以,趙雲帶著少主和甘夫人的故事,歷史上是存在的,但是篇幅十分有限。
再看張飛扼守長阪橋,《三國志》這樣說:
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劉備得知曹操突然到來,丟下妻子孩子逃走,派張飛率領二十騎人馬斷後。
張飛守住河岸,拆毀河橋,怒目而視,手指長矛,大叫說:
“我是張翼德,誰敢前來與我決一死戰。”敵軍沒有敢靠前的,劉備得以免於一難。
從歷史來看,張飛守橋也是真事。
歷史上,讀《三國演義》的人要比讀《三國志》的人多得多。
《三國演義》通俗易懂,故事情節引人入勝。
《三國志》記敘為主,內容平淡。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元朝人,生在三國之後1500年左右。
而且自宋朝之後,說書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也成為一些人的職業。
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聽書,就必須為他們的故事加點料。
於是,羅貫中在總結前人故事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性的加工。
從僅有的幾十字當中,拓展出了趙雲七進七出長阪坡,還有糜夫人投井自盡的情節。
實際上,他那樣寫也有那樣的事實基礎,那就是曹軍很多,劉備和大家走散了。
這段歷史,在《先主傳》中也寫得比較清楚。
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一邊是五千精兵,一邊是幾十人,巨大的戰力差距,居然還能尋獲夫人,這其中的故事。
羅貫中有了自己的理解,那就是隻身進入,單騎救主。
再來看看張飛,本身就有萬夫不敵之勇,《三國志》裡面說“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
他們的武勇,不僅自家人肯定,連曹操的謀臣都說他們很厲害。
以至於劉備讓張飛斷後。
張飛也不辱使命,隻身扼守長阪橋。
但是羅貫中也曉得,戰爭不是單挑,一個人再厲害,終究不能左右戰場,所以他合理地設計的情節
就是利用曹操的多疑,和身後的樹林裡面的佈置。
讓人覺得這個情節合情合理,順理成章。
每一個朝代都需要英雄,英雄需要合理的故事襯托。
不能光是說,這個人很猛,很厲害。
猛在哪,幹過啥事,如果沒有事實做依據,沒人相信。
趙雲,一直都是智、忠、勇的代表,他的人物形象,在更豐富故事的襯托下,會更加豐滿和偉岸。
也一直會受到別人的推崇,成為一個時代的模範,乃至後世的模範。
張飛,武勇出眾,卻不像二哥那樣有斬顏良的事例。
好在長坂坡扼守獨橋,羅貫中給了他合理的藝術加工,讓張飛豪邁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
就連《演義》中說把夏侯傑喊死了,都讓人覺得很真實,不作假。
死戰之勇,當是說《三國演義》中,趙雲在當陽長阪坡,單騎救主的故事。
不戰之威,當是《三國演義》中,張飛扼守長阪橋,呵退曹軍的故事。
關於這個內容,我們分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歷史上,趙雲救主和張飛守橋都是確有其事。正史《三國志》中,關於當年當陽長阪之戰的描述不多,關於趙雲的描述如下: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這一段說的是趙雲,劉備被曹操追到當陽長阪坡,拋棄妻子往南奔走,趙雲親自抱著幼子,就是後主,保護甘夫人,即後主的母親,使他們倖免於難。
這段經歷,在《蜀書·二主妃子傳》中,也得到了印證:
值曹公軍至,追及先主於當陽長阪,於時困偪,棄後及後主,賴趙雲保護,得免於難。
正好曹公的軍隊來到,一直追趕先主到了當陽縣的長阪,當時情境困頓危急,先主就拋下甘皇后跟後主,託付給趙雲保護,兩人才倖免於難。
所以,趙雲帶著少主和甘夫人的故事,歷史上是存在的,但是篇幅十分有限。
再看張飛扼守長阪橋,《三國志》這樣說:
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劉備得知曹操突然到來,丟下妻子孩子逃走,派張飛率領二十騎人馬斷後。
張飛守住河岸,拆毀河橋,怒目而視,手指長矛,大叫說:
“我是張翼德,誰敢前來與我決一死戰。”敵軍沒有敢靠前的,劉備得以免於一難。
從歷史來看,張飛守橋也是真事。
第二,死戰之勇和不戰之威是藝術加工。歷史上,讀《三國演義》的人要比讀《三國志》的人多得多。
《三國演義》通俗易懂,故事情節引人入勝。
《三國志》記敘為主,內容平淡。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元朝人,生在三國之後1500年左右。
而且自宋朝之後,說書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也成為一些人的職業。
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聽書,就必須為他們的故事加點料。
於是,羅貫中在總結前人故事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性的加工。
從僅有的幾十字當中,拓展出了趙雲七進七出長阪坡,還有糜夫人投井自盡的情節。
實際上,他那樣寫也有那樣的事實基礎,那就是曹軍很多,劉備和大家走散了。
這段歷史,在《先主傳》中也寫得比較清楚。
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一邊是五千精兵,一邊是幾十人,巨大的戰力差距,居然還能尋獲夫人,這其中的故事。
羅貫中有了自己的理解,那就是隻身進入,單騎救主。
再來看看張飛,本身就有萬夫不敵之勇,《三國志》裡面說“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
他們的武勇,不僅自家人肯定,連曹操的謀臣都說他們很厲害。
以至於劉備讓張飛斷後。
張飛也不辱使命,隻身扼守長阪橋。
但是羅貫中也曉得,戰爭不是單挑,一個人再厲害,終究不能左右戰場,所以他合理地設計的情節
就是利用曹操的多疑,和身後的樹林裡面的佈置。
讓人覺得這個情節合情合理,順理成章。
第三,人們需要英雄。每一個朝代都需要英雄,英雄需要合理的故事襯托。
不能光是說,這個人很猛,很厲害。
猛在哪,幹過啥事,如果沒有事實做依據,沒人相信。
趙雲,一直都是智、忠、勇的代表,他的人物形象,在更豐富故事的襯托下,會更加豐滿和偉岸。
也一直會受到別人的推崇,成為一個時代的模範,乃至後世的模範。
張飛,武勇出眾,卻不像二哥那樣有斬顏良的事例。
好在長坂坡扼守獨橋,羅貫中給了他合理的藝術加工,讓張飛豪邁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
就連《演義》中說把夏侯傑喊死了,都讓人覺得很真實,不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