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泊圖泊途

    看名字就能看出來,此燒非彼燒。有什麼區別呢?

    火燒赤壁、火燒新野和博望坡都是防守之戰,古代戰爭往往講究正義性,這就是為什麼曹操非得從楊奉那把獻帝搶過來。進攻方沒有好的名頭就是非正義的,而在被侵略方看來,則更是如此。

    於是乎,這三次火燒成了弱者的反擊戰,是英雄的舉動。

    而諸葛亮和孟獲強弱立判,多少有一點入侵的味道。

    還有目的,那三次燒的物件是傳和房屋等,而後來諸葛亮燒的則是人,把人燒死這罪過不小。這在書中就必然折壽了。

    還有火燒赤壁也是黃蓋乾的,折不到諸葛亮身上。

    歷史上博望坡也不是諸葛亮燒的而是劉備。

    七擒孟獲這事,孟獲也是跟著造反的人,他並不是絕對主角,燒藤甲兵這事也未必是真的。

  • 2 # 靈魂的感觸

    大敗藤甲兵後,諸葛亮對眾將言道:“吾今此計,不得已而用之,大損陰德。……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在這次大戰之後,諸葛亮明確說到了自己將大損陰德,然而在之前對戰曹軍的三次火攻,同樣是燒殺了眾多生靈,諸葛亮為什麼不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其中的緣故吧。

    戰爭的性質不同

    在《三國演義》中,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都是為了自保的防禦戰爭。

    火燒博望坡在小說中是諸葛亮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當時曹操已經平定河北,決心南征,於是派夏侯惇為主將領軍十萬進攻新野,諸葛亮用計在敵軍行進的路上設伏,用火攻之,大敗夏侯惇,是為火燒博望坡。

    火燒新野出自《三國演義》第十四回,在夏侯惇大敗而歸後,曹操便親自領兵進攻新野,劉備聞訊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假裝放棄新野城,棄城而走,曹軍大將曹仁來到新野後見城無人便率軍進城駐紮,到晚上,忽然遭到劉備大軍的火攻,曹仁大敗,奪路而走,軍士死傷無數。

    火燒赤壁想必就不用我多說了,這是小說中非常關鍵的一段,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而火燒藤甲軍和前面三者比起來,其性質就大不相同了,這是諸葛亮對南方少數民族的一次主動的侵略戰爭,目的是征伐南蠻各族,這和當年曹操南征孫劉的性質是一樣的!可以說是一場非正義戰爭,諸葛亮也明白這點,所以在小說中,也能看出諸葛亮南征時的自責和矛盾心理。

    火燒藤甲軍的罪孽更大

    小說中,諸葛亮明確的這樣說到:“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詞——“不留種類”,這意思大概和絕後差不多。在小說中,孟獲為打敗諸葛亮,請來了烏戈國國王兀突骨和他手下的三萬藤甲軍,這藤甲軍的厲害之處便在這鎧甲,不但刀槍不入,而且非常輕便,前期蜀軍吃了不少虧,無奈之下,諸葛亮只好採取火攻,然而這一燒卻是讓這三萬人無一倖存,連國王兀突骨也被大火吞噬,而這對於烏戈國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很有可能這個民族將會因此而滅絕,國王死了,國家的防禦力量也沒了,這個民族還有什麼希望呢?而前面火燒曹軍的死亡人數雖然遠多於這三萬,但不足以達到亡族滅種的地步,相較之下,罪孽也沒這麼深。

    最後還是得和大家說明一下,無論是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還是火燒藤甲軍,這些都只存在於小說當中,大家不必過於當真!而真正歷史上的火燒赤壁,其主要領導者是周瑜而非諸葛亮,看小說的同時,也不要忽視正史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聯:男愛女,女愛男,男女平等,求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