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盆玢

    我不太同意,說沈巍今天的流浪是父母曾經“嚴管”的報應和結果。如果硬要死板硬套,誰都可以為自己的人生缺陷和不足找到藉口,找到把責任輕而易舉推脫給父母和家庭的說法。況且,沈巍的流浪生活確實是自己的自主選擇,他也可以不過這樣的生活,並不是象其他流浪者那樣被生活所迫,他的生活沒有其他人想象的那麼悲慘。這個說法的前提設定,就是把沈巍的流浪定位於悲慘的境地,這本身就有問題。再用不準確的設定,來說沈巍的流浪是父母“管、管、管”的結果,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更是站不住腳。

    管理孩子,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管到什麼程度,實在難以拿捏。誰都知道孩子小時候,缺乏鑑別好壞優劣的能力。可塑性非常強,既可以學好,又可能學得滿身壞毛病。就像一棵小樹,你不但要為它澆水、施肥、培土,還要為它修剪樹枝。很多天才,並不完會都是沿著自己的興趣自我進取的結果,很多人是家長和老師嚴格管理的結晶。家長和老師引導的作用很重要,引導本身就意味著管理。嚴格的管理,會使孩子從小就知道什麼事能幹,什麼事不能幹,以及怎樣去做正確的事情,在孩子的腦子裡形成一個清晰的邊界,還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現在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強,孩子雖小也有自尊,一味的“嚴格”,不鬆勁的嚴防死守,超過了嚴格管理的界限,就會使“嚴格”變味而走向極端。孩子就會感到壓抑和沉重,要麼以撒謊應對家長,要麼奮起反抗,特別是進入叛逆期的孩子更是如此。家長與孩子的關係最容易搞僵。搞僵了不但悔之晚矣,還有可能把孩子的一生都毀了。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是來自家長的指教,孩子明知道是對的,他也不會聽的,對著幹故意反其道而行之,越管越走向反面。這個矛盾的形成,以及由此產生的很多不易解決的問題,這方面的責任應該歸結於家長。因為家長是成人,已經具有理性思維,當你生育孩子的時候,就應該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不管吧,會放任自流,沒有盡到家長的責任,會害了孩子,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是也。

    教育孩子是一門深奧的大學問。對一些孩子行之有效的方法,則可能對另一孩子毫無意義,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家庭背景和學校老師的情況也不一樣。假設在聰明程度大體相差無幾,有的孩子自我管控、自我約束能力強一些,學習的方法對路,從學習中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有了學習的成就感,雖然還未成人,但已具有人生追求。這樣的孩子,響鼓不用重捶,如果家長還不滿足,就顯得多餘了。這樣的孩子極具優秀的潛質,但也不能說沒有任何問題,就一定能成功。我們面對的絕大多數孩子,都是需要一邊成長,一邊不斷完善,包括家長也需要與孩子一道共同學習,共同成長。不能指望愛恩斯坦的後人與他一樣傑岀,也不能斷定一個目不識丁的人,就一定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這其中的奧妙誰能說得清呢?

    教育孩子的關鍵點,最重要的地方,誰都知道是管與放、嚴與松上。但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懂得這個分寸的把握與拿捏。什麼情況下、什麼時間該嚴格管理,與之相對的是該放手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管,不是事無鉅細的平均用力,把孩子管得喘不過氣來,逼著孩子走上反叛的道路。而是緊中有松,松中有緊,只要不涉及到危險緊急情況的發生,充分聽取孩子的意見,給孩子以建議,允許孩子犯錯,或許孩子就會走上自我管理的道路。放,並不是不負責任的放任自流,不是護短,肆意縱容孩子的惡習,任其向不好方向發展。而是與管與嚴交替使用的高超技巧。有時候的放與松看似無為,卻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與其跟孩子的關係搞得水火不相融,家長氣得不行,與孩子搞到決裂的程度,那還不如舍而求其次,家庭關係正常,父母與子女的親情沒有受到傷害。總比孩子學習不成,與父母的關係也不好,兩樣都不好更使人絕望。

    教育孩子的理論,誰都可以說上一大籮筐,但真正要做的時候,大家都顯得力不從心,愛莫能助,不知從何處下手,怎樣做才對,這既是教育孩子的困難,也是我們面臨的現實。教育現狀不改革,應試的壓力不但學校有、教師有,孩子和家長都在掙扎中承擔,但應試又是如今我們選拔人才不得不為之的舉措,這或許就是我們的宿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pplewatch長時間充電會損壞電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