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魯南小郎中

    心慌乏力出虛汗,在中醫上屬於心悸怔忡病,是氣血不足證,在中醫門診會經常遇到由此前來就診的朋友,淺談如下。

    一、症狀分析:

    1、 心慌乏力:

    關於心慌(心悸或者怔忡)的重要文獻記載:

    《醫學正傳·徵仲驚悸健忘證》說:“驚悸者,驀然而能跳躍,驚動而有欲厥之狀,有時而作者是也。”“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而不得安靜,無時而作者是也。”

    《濟生方》提出怔忡病名,並闡述其病因、病機:“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真血虛耗,心常失輔,漸成怔忡。”

    以上文獻可以看出,心慌(心悸或者)的症狀,以及病因病機是氣血不足,不能濡養心臟,故心悸怔忡。氣血不足,不能濡養四肢,故乏力。

    2、虛汗:

    關於虛汗的重要文獻記載:

    《黃帝內經》中指出“心在液為汗”。

    《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故凡汗出,未有不由心腎虛得之者。心之陽虛,不能衛外而固,則外傷而自汗。”

    以上文獻可以看出,汗為心之液,汗出與心有關,心氣(陽)虛衰,不能固護腠理毛竅(汗毛孔),汗毛孔開合失度(沒有心氣固護,汗毛空關閉不上,汗液外出),故汗出。

    二、病因病機:

    1、體虛:平素體虛、久病,失血,勞欲過度,損傷氣血,氣血虧虛,不能濡養心臟,心失所養,故心慌汗出。

    2、情志:《黃帝內經》中指出:“思傷脾”,過度憂思,會傷及心脾,陰血暗耗;思傷脾,脾虛運化功能下降,不能運化水谷中的精微物質,化生氣血,氣血就會虧虛,心失所養,故心慌乏力。脾主四肢與肌肉,脾虛,四肢得不到充養,故乏力。

    由以上病因可以看出,氣血虧虛心失所養,故心慌,氣不固汗,故汗出,氣血不充養四肢,故乏力。總的病機是氣血虧虛,心失所養,故心慌乏力出虛汗。

    三、可伴隨症狀:

    主症:心慌乏力,活動後加重,氣短懶言,頭暈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恍白,自汗,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辨證:心氣血不足 治則:補氣養血,養心安神 方藥:歸脾東加減 中成藥:歸脾丸、人參歸脾丸、虛汗停顆粒、生脈飲口服液、參麥口服液、炙甘草顆粒、五味子顆粒、安神補心顆粒、養心安神顆粒等。

    四、養生注意事項:

    1、保持心情舒暢:少憂慮,思傷脾,脾虛氣血生化無源,氣血虧虛,心失所養,會加重心慌乏力汗出。

    2、加強營養:年老體衰,久病體虛,要加強營養,合理飲食,脾胃運化精微物質,營養全身,氣血充足,心得濡養,心慌乏力汗出減輕或自愈。

    3、積極鍛鍊身體:脾主四肢與肌肉,積極鍛鍊身體,四肢強壯,脾運化功能增強,氣血充足,心有所養,心慌乏力減輕或自愈。

    4、積極調理:心氣陰虧虛,日久累及心陽,形成心陰陽虧虛,加重病情。

    5、不宜過勞:過勞耗氣傷神,氣虛加重,心氣虧虛加重,心慌加重。

    6、注意睡眠:晚睡暗耗陰血,日久陰血虧虛,不能濡養心臟,會加重心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趴著睡覺可以緩解腸絞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