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875635050

    比利牛斯山脈是歐洲西南部最大山脈。法國和西班牙兩國界山,安道爾公國位於其間。西起大西洋比斯開灣畔,東止地中海岸,長約435公里。一般寬80~140公里,東端寬僅10公里,中部最寬達160公里。海拔大多2000米以上。按其自然特徵,可分為3段:西比利牛斯山,從大西洋岸至松波特山口,大部分由石灰岩構成,平均海拔不到 1800米,降水豐沛,河流侵蝕切割,形成山口,成為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通道;中比利牛斯山,從松波特山口往東至加龍河上游河谷,群峰競立,山勢最高,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有5座,主要由結晶岩組成,最高點阿內託峰海拔3 404米;東比利牛斯山,從加龍河上游至地中海岸,也稱地中海比利牛斯山,由結晶岩組成的塊狀山地,有海拔較高的山間盆地。離地中海岸約48公里處有海拔僅300米的山口,為南北交通要道。

    從靠近東端的卡利峰(Carlit Peak,高2,921公尺〔9,584尺〕)到奧裡(Orhy)峰和阿尼(Anie)峰,有一串高近2,987公尺(9,800尺)的山嶽崛起;僅有遠靠西面的少數幾個地方,可由1,980公尺(6,500尺)以下的山口透過此山脈。山脈較低的東段和西北段,都有河流將地面切割成許多小的盆地。山脈的兩翼都連著廣闊的窪地--北有亞奎丹(Aquitaine)和朗格多克(Languedoc),南有厄波羅(Ebro),兩翼窪地接納來自山脈的大河(法國的加倫河和西班牙的厄波羅河主要支流)的流水。 歐洲大陸與伊比利亞半島的天然屏障。山脈構造具有阿爾卑斯山脈的特徵。按地理環境可分西、中、東比利牛斯 3個自然區 。大西洋水系河流水位變化不大;地中海水系河流水位冬夏變化明顯 。 山北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山南屬地中海氣候。氣候和植被垂直變化明顯。山地多森林。礦藏主要有鐵、錳、鋁土、硫磺、汞和褐煤等。多硫磺溫泉,以溫泉浴著稱。在東西海岸和山脈中段均有溝通南北的鐵路。

    比利牛斯山脈是阿爾卑斯山脈主幹西延部分,構造比較複雜,具有阿爾卑斯山脈特徵,山體中軸由強烈錯動的花崗岩和古生代頁岩及石英岩構成,兩側為中生代和第三紀地層,北坡為礫岩、砂岩、頁岩等岩層交錯沉積所組成的復理層。第四紀冰期,東、中比利牛斯山冰川廣泛發育,冰蝕谷(U型谷)、冰蝕湖普遍分佈。現代冰川僅限於在海拔近3000米的冰斗和懸谷內,北坡多於南坡,總面積約40平方公里。 比裡牛斯山脈是一串古老山脈地質的再現,而不是像阿爾卑斯山脈那樣比較近代、強勁活躍的造山運動的產物。大約5億年以前,覆蓋現由比裡牛斯山脈所佔據的這一區域的,是古生代時期所創造的褶皺的山脈--海西山脈,現今法國的中央高原和西班牙的中央高地僅為其兩處殘留物而已。這些高山自其出現以來,雖然其他高山比較平靜,無甚內部變形或地殼變動,而比裡牛斯地塊卻沉沒在地殼較不穩定的區域之中。

    最早形成的地層是堆在花崗岩基礎上被嚴重褶皺的沉積物,它們沉沒後又由第二層沉積物所覆。後來,它們被再一次高高隆起,成為兩條平行的山脈,在原先海西山脈的南邊和北邊延伸。這樣,它們便成為兩條先比裡牛斯山脊帶--其中西班牙的山脊帶發育得更充分,這些山脊帶就是現在比裡牛斯山主脈的大山嘴。

    在褶皺力的影響下,比較近代和比較有彈性的地層發生褶皺而沒有破損,但原先的剛硬的基礎卻斷裂而錯位。在此期間,侵蝕作用持續不斷;在那些隆起而裸露得最徹底的地方,風化侵蝕了較為柔軟的地面,露出古老的海西沉積層,偶爾還達到更深的花崗岩基岩。今天這些古老的岩石就構成了山脈的脊柱或軸向帶。 比裡牛斯山脈的結構特點在於∶其地形起伏模式和地下結構模式都是(像基礎岩石那樣)北-南排列順序。這些排列模式與一些窪地交替相間,有些窪地是地殼內部變形而形成的,有些是侵蝕抵抗力較弱的上層沉積物形成的。從直接穿過中央區域(這裡構造運動曾達到最廣泛和最劇烈的程度)的橫斷面,可以看出--從北向南--兩條與軸向高山並列的比較近代的先庇里牛斯褶皺地帶,一條在西班牙,一條在法國。北面的外層地帶由形成小庇里牛斯山脈的褶皺所構成。靠近山脈的中間,有內層山脊(表現為阿列日〔Arcege〕河畔雄偉的懸崖峭壁)隆起,其中就是原始的(或花崗岩的)軸向地層。在西班牙一側,另有一層山脊與內層山脊相同而方向相反,它發育得更加成熟而更加粗壯,有時山脊比鄰近原始的軸向山峰還高。

    從其地形起伏的結構及其地理情況所造成的氣候條件(尤其在南段)來看,庇里牛斯山脈一向被畫分為三大自然區域∶東庇里牛斯山脈或地中海庇里牛斯山脈、中庇里牛斯山脈和西庇里牛斯山脈。這種畫分似乎與不同的植被、語言的分佈及--在某一點上--一定民族和文化的特點都相互吻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精神的來源及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