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90006872720

    具有可能性。就眼前的科技實力和水平來說,是件異常困難的事。

    人工合成生命是一項十分艱難的工作,因為在大自然物質的實際發展過程中,生命的出現經歷了幾十億年漫長的歷程。

    人們想在短期內重現這一漫長的過程,談何容易。人們付出巨大的代價來研究它,是為了弄清生命起源的真實原因,也為了能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自然界的資源。

    在自然界,有了蛋白質和核酸以後,是怎樣進一步形成有生命的蛋白體呢?目前還沒有一致的看法,但已有各種不同的學說。蘇聯的學者奧巴林曾提出過著名的“團聚體”學說。他透過實驗,用天然的蛋白質、核酸、多肽和多核苷酸溶液在一定溫度和酸度條件下,分離出了團聚體。這種團聚體有新陳代謝現象,會生長、繁殖。據此,奧巴林認為“團聚體”就是生命最早期的形態。然而生命的複雜性使人們不能簡單地對此表示肯定或否定。

    但有一點人們似乎都表示同意,那就是最原始的生命是非細胞形態的,它們自己不會製造有機物,加上原始大氣中又沒有多少氧氣,所以它們過著“吃現成飯”和不需要呼吸的生活。那時,自然界自然形成的有機物十分豐富,而有生命的“居民”卻極為稀少,所以原始生命不愁吃,不愁喝,隨意生長,大量繁殖。但是越來越多的多分子體系大量消耗吞噬現成的有機小分子,使可食用的有機小分子物質減少,多分子體系之間開始了生存競爭,這促使原始生命自身在鬥爭中完善和發展。經過長期的演化,原始生命內部結構逐漸複雜化,開始形成細胞膜。這一層保護膜,有效地控制了物質的進出,讓養料進入,廢物排出,這時原始生命就轉化為原始細胞。細胞的出現使生命進入了更高一級的發展階段,奠定了生命存在的基本形態。我們現在看到的生物體都是以細胞形態存在的。即使是非細胞形態的病毒,也必須是在侵入細胞後才能繁殖。細胞是生命的結構單元、功能單元和生殖單元。但細胞並不是生命一出現時就存在的,而是生命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的產物;反過來,它又極大地保護和推動了生命的發展。細胞的出現,是生命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原始地球上沒有遊離氧(O2),大氣圈中也沒有臭氧層(O3)。太陽的紫外線能長驅直入,照射到地球表面。這種條件有利於生命前的化學進化,有利於有機物的積累,有利於生命的出現。但生命出現以後,強烈的紫外線會殺傷生命。另外,生命個體的大量繁殖使可食用的有機物迅速減少,甚至瀕於耗盡。這些不利條件都使生命的發展受到限制和威脅。

    但生命的發展具有無比強大的力量,從厭氧的生物中發展出了一支含有葉綠素的藍藻,它們會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這樣簡單的無機物輕而易舉地直接合成為有機物。這樣,生命發展需要的“糧食”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氧氣還使大氣層中的氧氣逐漸增多,並在高空形成臭氧層。有臭氧層作為屏障,阻止了紫外線的強烈輻射,保護了生命。而且大量的氧氣使生物從厭氧的習性逐漸改變為喜氧的習性,提高了生物能量代謝的效率,因為生物從有氧氧化獲得的能量比從無氧酵解獲得的能量要大得多。

    能夠透過光合作用,自己製造“食物”的生物稱為自養生物。它們把水、二氧化碳和氨鹽合成糖和蛋白質等各種有機物。另一些生物則要靠吃自養生物為生,稱為異養生物。異養生物又反過來把吃進去的有機物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氨鹽等簡單物質。從此,生物界出現了自養和異養、合成和分解的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過程,使生物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為以後的生物大發展開闢了道路。

    目前,攻克“生命起源”科學堡壘的戰鬥還在繼續進行。加入戰鬥的有生物兵、化學兵、物理兵、天文兵、地質兵……稱得上是大兵團作戰。各兵種不僅使出了各自的“絕招”,還用上了各種現代化的精密儀器。這些儀器在科學實驗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生命起源”這個科學堡壘是十分堅固、很難攻破的。因為它研究的是幾十億年前發生的事情,當時地球的環境條件與現在完全不同,而且生命是物質發展到相當高階的階段時才產生的,經歷了十幾億年的時間。人類從出現到現在不過300萬年,對周圍世界的認識還很膚淺,認識這樣深刻而複雜的問題還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所以,對生命起源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和進展,但距離真正解開這個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是由猿變來的,大致經歷了古猿、猿人(含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又稱古人)和晚期智人(又稱新人)幾個階段。但其中許多環節仍很不清楚,包括人科的最早代表不是臘瑪古猿,那麼究竟是誰?也就是說,人猿分化的證據至今還很不充分。這些環節和問題,都有待人們進行進一步地探討和研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錢柳茶的製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