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窩。老人一旦失去自己的房子,就像無根的浮萍,飄蕩不定,居無定所。即便和兒女一起居住,也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即便兒女再孝順,自始至終心裡不會踏實。晚年生活質量一定不會高。大家覺得呢?
4
回覆列表
  • 1 # 爺爺奶奶無煩惱

    人到老年,房子,票子,摺子是老人養老保障的三大法寶,缺一不可。尤其是房子,是老人最後的庇護所,無論採取什麼養老方式,在即將走完生命歷程的時候,都會回到自己的家中,安享晚年。

    所以老人的舊房子是老人生命中最後的驛站,無論如何也不能失去,失去它會遺憾終身。

    鄰居馬大爺,老伴去世後,一人獨居。孫子上學有兒子接送,也不再需要他看護。自己身子骨也還硬朗,每天以早起去公園遛彎,走步,鍛鍊身體,順便在早點攤上吃點早點,回來時買回自己想吃的食品,蔬菜,準備好中午和晚上的吃喝。回家後小歇一會兒,就到街邊象棋攤上看人下棋,看別人走出臭棋後也會情不自禁地上場走幾局。午睡起來後溜到公園和老年朋友們唱唱紅歌,看別人跳跳舞,然後回家吃晚飯。晚上看看新聞,追追抗日神劇,一天也就過去了。

    兒子和馬大爺在同一舊小區居住,兒子也算孝順,有稀罕吃喝時就給馬大爺送些過來。逢年過節就把馬大爺叫過去吃飯,或吃家宴,或下館子。馬大爺也會給孫子帶些禮品,給壓歲錢。生活雖平淡無奇,但家庭也算和睦,和和氣氣,平平安安,馬大爺也過得自由自在。

    去年兒子說馬大爺上年紀了,腿腳不便,爬樓困難,準備賣掉自己的房子買高層電梯房,但資金還有缺口,要求把馬大爺的房子也一同賣掉,補缺新樓房款。起先馬大爺不同意,不願賣自己的房子,也不想和兒子們一起居住,但架不住兒子百般遊說,也怕辜負兒子的一片孝心,馬大爺終於賣了舊樓,和兒子搬進了電梯房居住。

    住進新樓後馬大爺上下樓確實方便了,自己也不用做飯了,每天依然按照自己的生活規律作息。但時間一長,諸多的矛盾顯露出來。早起馬大爺出去晨練,起床洗漱上廁所,儘管小心謹慎,也免不了鬧出點動靜,影響兒子他們和孫子休息。吃飯時和兒孫們總吃不到一塊,年青人喜歡吃辣吃脆,馬大爺需要酥軟爛糊,但也不便讓兒媳單獨為自己加工製作,每餐只能湊合少吃一點,當兒子問自己為什麼吃那麼少時,馬大爺只能說人老了,吃多了消化不動。晚上怕影響孫子學習,家裡不開電視,馬大爺只好買部收音機聽聽廣播。上廁所是馬大爺最愁的一件事,自己尿頻想上廁所,兒子才在廁所看手機,或兒媳還在廁所洗衣服,嚇得馬大爺都不敢多喝水,生怕去不了廁所尿褲子裡。

    諸多的生活不便打亂了馬大爺的作息規律,給馬大爺帶來無限的困擾,兩個月後馬大爺無耐地搬出了兒子的新樓,回原先的小區租了一個一層小戶型房子居住。好在馬大爺還存有積蓄,退休工資也能承受起這些租金。

    不是馬大爺的兒子不孝順,確實兩代人在一起居住有諸多的不便,生活習慣和節奏不同步,矛盾碰撞在所難免,因此兩代人還是不住一起的好。就像馬大爺和兒子原先在舊小區的居住,就是不錯的模式,既能相互照應,又能有各自的獨立空間,互不打擾干涉。

    還有一個例子是我同事的父親李大爺,他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退伍後分配到煤礦,長年的井下工作,使李大爺得了煤礦職業病二期矽肺。二期矽肺病是可以免費住院治療的。李大爺退休後沒幾年,老伴去世,李大爺選擇了到礦務局醫院住院養老。老人當兵出生,自理能力很強,把醫院當成了自己的家,洗衣,吃飯都能自理。偶爾去兒子,女兒家小住幾天,想去誰家去誰家。兒女們呢時不時也買些吃喝送過去。我同事每月都會驅車到醫院看望她父親,李大爺身上的穿戴幾乎都是我同事買的,逢年過節我同事也會把李大爺接到她家小住個把月。每逢生日,李大爺的兒女們都會帶著兒孫一起為李大爺過生日,那一天是李大爺最幸福的一天,兒孫繞膝,其樂融融,大家庭和和睦睦。

    這樣的住院養老模式對李大爺來說很是適合不過的了,既可以治療疾病,又可以享受護士的護理,住房還全免費。就連礦區棚戶區改造分配樓房,李大爺覺得自己在醫院用不著,沒有要。原住平房被拆遷,新樓房李大爺沒要,李大爺失去了自己的家。

    在醫院養老二十多年後,90多歲的李大爺被下了病危通知書,被告知回家臨終關懷,但病重的李大爺沒了自己的家,去誰家也不合適。最後只能在醫院走完了他最後的時日。就連喪事都是在殯儀館辦的。還好在兒女們也都孝順,給李大爺辦了很風光的葬禮,買了單獨的墓地,也算是對李大爺沒能回家終老的一點補償。不過這些費用也都是李大爺自己的錢,因為李大爺是抗美援朝老兵,49年前參加革命,享受離休待遇,單喪葬費就是一筆不小的結算。

    從以上兩位老人的例子可以看出,房子對於老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人老了不能沒有自己的房子,那怕不大的一個小窩,也是老人心靈的寄託,靈魂的安放,它是老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老人的歸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黨組織的政治功能體現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