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倉,三江平原, 北大荒,黑龍江,東北地區人們常說的“北大荒”,是指黑龍江省嫩江流域、黑龍江流域和三江平原的廣大荒蕪地區。半個多世紀以前,這裡荒野茫茫,人煙稀少,森林茂密,沼澤遍佈,林間野獸出沒,低空百鳥飛翔。“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曾是這裡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這片荒原寶貴的資源之一是土地,是歷經千百年之後形成的厚厚的腐殖質,即肥沃的黑土層,這種土壤有機質含量大約是黃土的10倍,是肥力最高、最適宜農耕的土地。這裡是全球三大黑土區之一,佔全球黑土區總面積的1/5。北大倉”為何要退耕還“荒” 新中國成立後,半個世紀的開墾,使北大荒成為年產70億千克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其中,大豆的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37%,玉米產量佔全國的53%,在中國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這也是“北大荒”又名“北大倉”的原因所在。 然而現在,“北大倉”面臨的尷尬就是其所能驕傲與自豪的黑土地已越來越少。據資料表明,目前黑土區耕地表層有機質含量已經下降到2.5%~6.5%之間,與開墾初期的11.8%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由於過度開荒,這裡的原始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大自然無情地向人們開出了鉅額“罰單”──水土流失、江河氾濫、風蝕沙化、氣候異常、旱澇頻繁、糧食減產等。 一、水土流失令人震撼 東北地區年均降水不多,但集中在夏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現,由於地表植被遭受破壞,使得徑流集中,沖刷力強,土壤遭受水蝕劇烈。春季積雪融化時產生的融雪徑流,在黑土解凍時,土壤融化一層就被沖刷一層。這種凍融侵蝕的現象十分嚴重,其沖刷速度一點不亞於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如今,在黑土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竟可以看到與未曾整治的黃土高原類似的景象:大面積的良田被肢解得支離破碎,一馬平川的大地溝壑縱橫! 據估算,東北黑土區近30%的面積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黑土層每年約以0.7釐米~1釐米的速度流失(而形成1釐米的表土則需要400年時間),黑土層已由開墾之初的80釐米~100釐米下降到20釐米~30釐米。專家預測,以這樣的速度,再過50年大部分黑土層將基本消失,剩下的就將是黃土狀亞粘土。這種土,農作物幾乎無法生長,東北黑土區將變成名副其實的“北大荒”。據黑龍江省耕地狀況檔案資料顯示,該省土壤中每年流失掉的氮、磷、鉀元素摺合成標準化肥上百萬噸,因水土流失導致糧食減產20億千克~40億千克。大範圍的水土流失帶走了我們十分稀缺的黑土地的大量養分,使土壤肥力大大下降。農業生產就只好越來越多地增加化肥使用量,這反過來又增加了土地的汙染,加劇了土壤的板結退化。 二、生態問題日益嚴重 過度開荒使這裡的溼地減少了一半。作為“地球之腎”的溼地和森林可以對空氣和水進行淨化,緩解旱澇,對廢棄物進行去毒和分解,有利於土壤及其肥力的增加和恢復,穩定區域性的氣候等,這些作用的減弱或幾乎消失,使氣候怡人的東北黑土區正在變成一個生態脆弱區:發生異常氣候的頻率越來越高,自然災害種類增多,旱災、洪災和風災發生的範圍越來越廣、頻度越來越大,野生動物被迫遷徙他鄉,東北平原的春季揚沙天氣逐年增多。這樣下去,東北也極有可能成為沙塵暴的又一風源地! 水土流失形成的泥沙下洩,淤積江河、水庫、道路,造成洪澇災害頻繁發生。西遼河流域由於泥沙淤積,已有89座水利工程報廢;在1998年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水中,嫩江流域八大支流山洪暴發,出現超歷史水位洪水;因大量泥沙淤積河床,松花江航道由上世紀50年代的1500千米,縮短到目前的580千米…… 三、退耕還“荒”刻不容緩 東北黑土區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已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關注,持續的、大面積的水土流失不僅從根本上破壞了東北平原寶貴的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損害了“東北糧倉”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且會危及中國長遠的糧食安全,這是一件不可等閒視之的大事。 面對接踵而來的生態危機和大自然的懲罰,北大荒人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改善“北大荒”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除了退耕還林,恢復植被,已別無選擇。2001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一項意義深遠的戰略決策:停止溼地開荒,對不宜耕種的土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還溼地,大力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為“北大倉”構築一個持久的“生態屏障”。經過幾年的努力,“北大荒”又現生機:在三江平原,野生動物已由3年前的168種增加到現在的224種,過去一些因開荒消失的溼地開始恢復,呈現出水豐林美、鳥鳴鹿歡、野生動物頻繁出沒的喜人景象。在退耕還“荒”的同時,採取科技和生物措施提高單產,加上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了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目前已形成了年產100億千克商品糧的生產能力。
北大倉,三江平原, 北大荒,黑龍江,東北地區人們常說的“北大荒”,是指黑龍江省嫩江流域、黑龍江流域和三江平原的廣大荒蕪地區。半個多世紀以前,這裡荒野茫茫,人煙稀少,森林茂密,沼澤遍佈,林間野獸出沒,低空百鳥飛翔。“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曾是這裡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這片荒原寶貴的資源之一是土地,是歷經千百年之後形成的厚厚的腐殖質,即肥沃的黑土層,這種土壤有機質含量大約是黃土的10倍,是肥力最高、最適宜農耕的土地。這裡是全球三大黑土區之一,佔全球黑土區總面積的1/5。北大倉”為何要退耕還“荒” 新中國成立後,半個世紀的開墾,使北大荒成為年產70億千克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其中,大豆的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37%,玉米產量佔全國的53%,在中國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這也是“北大荒”又名“北大倉”的原因所在。 然而現在,“北大倉”面臨的尷尬就是其所能驕傲與自豪的黑土地已越來越少。據資料表明,目前黑土區耕地表層有機質含量已經下降到2.5%~6.5%之間,與開墾初期的11.8%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由於過度開荒,這裡的原始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大自然無情地向人們開出了鉅額“罰單”──水土流失、江河氾濫、風蝕沙化、氣候異常、旱澇頻繁、糧食減產等。 一、水土流失令人震撼 東北地區年均降水不多,但集中在夏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現,由於地表植被遭受破壞,使得徑流集中,沖刷力強,土壤遭受水蝕劇烈。春季積雪融化時產生的融雪徑流,在黑土解凍時,土壤融化一層就被沖刷一層。這種凍融侵蝕的現象十分嚴重,其沖刷速度一點不亞於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如今,在黑土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竟可以看到與未曾整治的黃土高原類似的景象:大面積的良田被肢解得支離破碎,一馬平川的大地溝壑縱橫! 據估算,東北黑土區近30%的面積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黑土層每年約以0.7釐米~1釐米的速度流失(而形成1釐米的表土則需要400年時間),黑土層已由開墾之初的80釐米~100釐米下降到20釐米~30釐米。專家預測,以這樣的速度,再過50年大部分黑土層將基本消失,剩下的就將是黃土狀亞粘土。這種土,農作物幾乎無法生長,東北黑土區將變成名副其實的“北大荒”。據黑龍江省耕地狀況檔案資料顯示,該省土壤中每年流失掉的氮、磷、鉀元素摺合成標準化肥上百萬噸,因水土流失導致糧食減產20億千克~40億千克。大範圍的水土流失帶走了我們十分稀缺的黑土地的大量養分,使土壤肥力大大下降。農業生產就只好越來越多地增加化肥使用量,這反過來又增加了土地的汙染,加劇了土壤的板結退化。 二、生態問題日益嚴重 過度開荒使這裡的溼地減少了一半。作為“地球之腎”的溼地和森林可以對空氣和水進行淨化,緩解旱澇,對廢棄物進行去毒和分解,有利於土壤及其肥力的增加和恢復,穩定區域性的氣候等,這些作用的減弱或幾乎消失,使氣候怡人的東北黑土區正在變成一個生態脆弱區:發生異常氣候的頻率越來越高,自然災害種類增多,旱災、洪災和風災發生的範圍越來越廣、頻度越來越大,野生動物被迫遷徙他鄉,東北平原的春季揚沙天氣逐年增多。這樣下去,東北也極有可能成為沙塵暴的又一風源地! 水土流失形成的泥沙下洩,淤積江河、水庫、道路,造成洪澇災害頻繁發生。西遼河流域由於泥沙淤積,已有89座水利工程報廢;在1998年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水中,嫩江流域八大支流山洪暴發,出現超歷史水位洪水;因大量泥沙淤積河床,松花江航道由上世紀50年代的1500千米,縮短到目前的580千米…… 三、退耕還“荒”刻不容緩 東北黑土區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已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關注,持續的、大面積的水土流失不僅從根本上破壞了東北平原寶貴的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損害了“東北糧倉”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且會危及中國長遠的糧食安全,這是一件不可等閒視之的大事。 面對接踵而來的生態危機和大自然的懲罰,北大荒人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改善“北大荒”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除了退耕還林,恢復植被,已別無選擇。2001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一項意義深遠的戰略決策:停止溼地開荒,對不宜耕種的土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還溼地,大力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為“北大倉”構築一個持久的“生態屏障”。經過幾年的努力,“北大荒”又現生機:在三江平原,野生動物已由3年前的168種增加到現在的224種,過去一些因開荒消失的溼地開始恢復,呈現出水豐林美、鳥鳴鹿歡、野生動物頻繁出沒的喜人景象。在退耕還“荒”的同時,採取科技和生物措施提高單產,加上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了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目前已形成了年產100億千克商品糧的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