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剩飯,從小至今不忘節儉。我是86年生人,雖然無法體會到五六十年代的社會遭遇,但也經歷了沒有手機電腦、只有寫信筆友的特殊年代,想必88年之前出生的人都有這種體會吧。
小時候全村人就爺爺家有一臺小黑白電視,每天晚上全村人都來爺爺家看電視,那時候只能收到一個頻道就是中央一套,每晚七點都來收看新聞聯播,看看國家有什麼新鮮事,那是我四歲左右的時候,那時候能獲取到新聞的媒體無非是電視、收音機還有報紙。現在想起來都是這個年代人特有的珍貴記憶。
回到主題,兒時會不會吃爸媽的剩飯,兒時的年代真的談不上富裕,那時候誰家有一萬塊錢都可以稱作是富豪了,所以那時候有一個詞叫做“萬元戶”。但從小跟隨爸媽一起下地種田,雖幫不上什麼大忙甚至還會添亂,但也一直在那個特殊的環境中塑造了自己不敢浪費的習慣,深知農村賺錢不容易,想吃一頓餃子或想吃幾塊豬肉都要期待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又怎麼捨得浪費?
現在已經三十多年過去,已為人父,在我這個年紀同齡人大有作為的人很多,同樣與我一樣只能顧好基本溫飽的人也很多,剛結婚這幾年,賺到的每一分錢都知道要用在何處,要還哪些饑荒、要往哪方面投資或使用,每一分錢都利用到了極致,其實倒不如說,賺錢的速度趕不上物價飛漲的速度,也可以說是我們賺的還不夠多。
現在有了小孩也已經上了幼兒園,更多的花銷都不能再提,因為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是要讓自己的家庭過上更好的日子,哪怕自己節儉一點也無所謂。或許這就是一種責任。孩子慢慢長大,每逢吃飯的時候掉在地上,我都會告訴他要節儉、或透過故事來講他聽讓他養成不浪費糧食的習慣。
還有個例外是這樣的,如果肚子實在放不下,又沒人來解決剩飯的問題,除了放冰箱等下一頓在吃以外,還得考慮身體狀況,也不能因為要節儉而造成腸胃不舒服,因為深知生病所付出的代價遠比那點剩飯的成本要高的多的多。
關於剩飯,從小至今不忘節儉。我是86年生人,雖然無法體會到五六十年代的社會遭遇,但也經歷了沒有手機電腦、只有寫信筆友的特殊年代,想必88年之前出生的人都有這種體會吧。
小時候全村人就爺爺家有一臺小黑白電視,每天晚上全村人都來爺爺家看電視,那時候只能收到一個頻道就是中央一套,每晚七點都來收看新聞聯播,看看國家有什麼新鮮事,那是我四歲左右的時候,那時候能獲取到新聞的媒體無非是電視、收音機還有報紙。現在想起來都是這個年代人特有的珍貴記憶。
回到主題,兒時會不會吃爸媽的剩飯,兒時的年代真的談不上富裕,那時候誰家有一萬塊錢都可以稱作是富豪了,所以那時候有一個詞叫做“萬元戶”。但從小跟隨爸媽一起下地種田,雖幫不上什麼大忙甚至還會添亂,但也一直在那個特殊的環境中塑造了自己不敢浪費的習慣,深知農村賺錢不容易,想吃一頓餃子或想吃幾塊豬肉都要期待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又怎麼捨得浪費?
現在已經三十多年過去,已為人父,在我這個年紀同齡人大有作為的人很多,同樣與我一樣只能顧好基本溫飽的人也很多,剛結婚這幾年,賺到的每一分錢都知道要用在何處,要還哪些饑荒、要往哪方面投資或使用,每一分錢都利用到了極致,其實倒不如說,賺錢的速度趕不上物價飛漲的速度,也可以說是我們賺的還不夠多。
現在有了小孩也已經上了幼兒園,更多的花銷都不能再提,因為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是要讓自己的家庭過上更好的日子,哪怕自己節儉一點也無所謂。或許這就是一種責任。孩子慢慢長大,每逢吃飯的時候掉在地上,我都會告訴他要節儉、或透過故事來講他聽讓他養成不浪費糧食的習慣。
還有個例外是這樣的,如果肚子實在放不下,又沒人來解決剩飯的問題,除了放冰箱等下一頓在吃以外,還得考慮身體狀況,也不能因為要節儉而造成腸胃不舒服,因為深知生病所付出的代價遠比那點剩飯的成本要高的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