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615145318606

    這幾天剛剛讀完堂吉訶德,但是之前就常在各種作品中看見他的名字,例如《我也曾想一了百了》中的這幾句:“那籠中的少年,與看不見的敵人戰鬥著,六疊一間的堂吉訶德”。堂吉訶德作為一個經典的人物,已經變成了一個類似典故的存在;可是如果自己去閱讀原來的文字,又覺得他要比典故所描述得複雜的多。

    世人對於堂吉訶德這一人物的理解,在楊絳先生在序中已講得比較清楚:一種是看作可笑的瘋子;一種是有理性、講道德的紳士;一種是看作悲劇性的角色。上面提到的歌詞裡面無疑採用的是第三種視角。其實他三種都是,也都不是。要說他是個瘋子,堂吉訶德提到和騎士道有關的東西就有些不太靠譜,經常幻想出一些需要他解決的敵人,比如去跟磨坊的風車決鬥,夜裡把酒店裡的酒袋子全都捅破,還以為斬了巨人。當別人戳破這一番妄想,就說是哪個魔法師在和他作對,把一個東西的樣子變成另一個樣子。但是,他又是那麼完全地投入到自己的幻想裡,帶得別人也不禁有幾分認真,讓讀者無法完全把他看成笑料,他的侍從更是受到很深的影響;在他不想著騎士道的時候,又能才思敏捷,像個熟練的辯手或者演說家。要說他是個有理性、講道德的紳士,他雖然熟悉各種禮節,但是卻往往把禮節應用於錯誤的場景(幻想)當中;在別人批評騎士道、輕視他的心上人,又好鬥得有幾分孩子氣。要說他是個悲劇性的角色,其實堂吉訶德儘管沒當上國王,但也解決了幾件事情,他的事蹟還被記錄了下來;而且他和桑丘的那些奇妙冒險,讀起來大都讓人快樂。

    這本書是仿當時的騎士小說創作的,今天的讀者沒有看過騎士小說,可能對其中反諷的部分不那麼容易體會到。我覺得這本書是有些像《水滸傳》的章回寫法,時不時冒出些類似於“且聽下回分解”的句子。上下兩冊合起來還是很厚的,但是好在語言並不繁複,讀起來負擔不算重。基本上每個章節都不長,對於碎片化閱讀比較友好。

    上冊中從堂吉訶德在黑山遇到一個憂鬱少年到他被神父等一眾好友押送在車裡,這一段寫得非常的精彩。先是在黑山,後來是在客店,事件相關的人物紛紛登場,來龍去脈也逐漸清晰。原來是一位花花公子追求並哄騙了一位美麗的農家姑娘,轉眼卻又要強佔已有未婚夫另一位美麗的姑娘,導致那位未婚夫失神落魄跑入山裡,農家姑娘的名譽受損也要尋短見。在眾人的勸說下,花花公子回心轉意打算迎娶那位農家姑娘,同時也成就另外兩人的姻緣。此外在客店借住的還有一個從摩爾人手中逃回來的俘虜和一位美麗的摩爾姑娘,他們也自述了身世。俘虜所講的這段經歷,有許多地方是影射作者本人當兵後被俘的人生經歷,並且借堂吉訶德對於文武兩條道路的議論闡發了自己的辛酸體驗。另外還穿插了一段和主線沒有什麼關係的小說(或者說作中作),講的是一個非要檢驗妻子是否忠貞的丈夫和他的朋友和妻子的悲劇故事,這種寫法相當任性,但也很有趣。

    下冊中,有好幾件“奇遇”都是他們遇到的公爵夫婦所設計的,其中最精彩的是關於桑丘到“海島”做總督的一段。桑丘並不懂什麼法律,卻要給轄地裡的人們斷各種疑難案子;他手下的人,也大都捉弄他,和他作對。結果桑丘僅僅當了十天的總督,也沒撈到什麼好處,他的妻子還沒來得及去跟別人炫耀,他就受不了當總督的這番折磨而下任了。堂吉訶德和桑丘會合,後來堂吉訶德被白月騎士打敗(實際上是他的朋友參孫扮演的),不得以履行決鬥的約定而一年無法拿起武器,自此鬱鬱寡歡撒手人寰。

    堂吉訶德臨死的時候,頭腦徹底清醒了,痛斥所有的騎士小說,並且否認了自己過去所做的那些冒險。這時候眾人為了哄他,倒是紛紛把騎士道的那一套理論搬了出來(當然也有桑丘這種深受影響的),這時看起來反而是堂吉訶德是最不瘋的那一個。這會兒故事悲劇性的一面猛地凸顯了出來,讓人十分感慨。不過在我看來,雖然堂吉訶德的故事的確有其悲劇的一面,但是他盡情地到各地去冒險時的那種奇妙、勇敢、正直的精神,才是這本書最寶貴的一部分。

    總體來說,上冊的確寫的比下冊要更加精彩,這兩冊書合起來看是稍微有些冗長的。上冊所寫過的那些橋段,到了下冊再說,就少了一些新鮮感(比如上冊堂吉訶德談論了文武之道,下冊堂吉訶德談論了詩歌的原理和做總督的原則,這些片段都是大篇幅的議論,雖然再次讀到也覺得不錯,但是缺乏驚豔感)。另外,雖然下冊實際上更加厚,但是卻給一種潦草的感覺,比如堂吉訶德被白月騎士打倒,這個重要的片段實際上只有寥寥幾頁;作者所安排的奇遇也大都規模比較小,不能像上冊後半部分那樣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這部作品裡作者寫了不少詩,展示了作者在詩歌創作方面也有一定的才氣。另外桑丘說話時那種顛三倒四地運用諺語的手法,真的非常有特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識多年的異性朋友慢慢疏遠自己,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