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攻鼓子自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在全省乃至全國先後獲得多項殊榮,各種讚揚之辭層出不窮,被稱作“西部鼓魂”。
一、攻鼓子“攻”字來歷的已有觀點
為什麼稱作“攻鼓子”,也就是“攻”字從何而來呢?
有學者認為“涼州攻鼓子舞是漢唐軍旅出征樂舞的遺存,與大唐李世民出征時表演的《秦王破陣樂》頗有淵源......”既然是“軍旅出征樂舞的遺存”,那麼必然充滿征戰氣息,攻擊性十足,所以稱作“攻鼓”就順理成章了。
在攻鼓子老藝人當中,還流傳著一個傳說。古時候,苗莊王率領的一支軍隊因戰鬥節節失利,而被圍困於城寨之中,他們急中生智,將兵器藏入鼓腹中,喬裝打扮成社火隊出城表演,攻其不備而出奇制勝,“攻鼓子”因此而得名。
二、有學者認為,“攻鼓子”應該為“滾鼓子”
有學者認為,攻鼓子是長期以來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社火。其“攻鼓子”之名稱,自古以來,都是以民間社火中的“滾鼓子”相傳,而並非今之“攻鼓子”也。
也就是說,“攻鼓子”的正確名稱應該是“滾鼓子”。理由就是對兩個字的意義辨析。
“滾”字,漢語字典解釋常用的有四個義項:
1.水流翻騰,如:大江滾滾東去。
2.形容急速地翻騰,如:風煙滾滾。
3.水煮開,沸騰,如:滾沸。滾開。
4.旋轉著移動,如:滾動。翻滾。
而“攻”字,常用的義項是:打擊,與“守”相對,如:攻擊,攻佔,攻取等。
對照攻鼓子的表演特點,“一隊由百十人組成的鼓子隊,在由輕而重,由緩而急,初似錚縱泉流,漸如驚雷奔電的隆隆鼓聲中擊鼓起舞,將觀舞者帶入金戈鐵馬的古戰場中”,顯而易見,是“滾”字更能形象地描述這一生動場景。
三、“攻鼓”的深刻內涵
筆者愚見,攻鼓子源自古人的祭祀鼓舞鼓樂,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在《春秋·莊公二十五年》中有一句話:“大水,鼓,用牲於社。”
意思就是,發生水災,應當在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社”擊鼓,並獻上牲畜。這其實是一種軟硬兼施的做法,用擊鼓來攻擊、威脅土地神,用獻上牲畜的方式來取悅土地神,打擊加上祈求,以此來消除水災。
為什麼發生大水,要去找土地神的麻煩呢?這得用陰陽五行理論來解釋。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華篇》中解釋說:“大水者,陰滅陽也。陰滅陽者,卑勝尊也。日食亦然,皆下犯上,以賤傷貴者,逆節也。故鳴鼓而攻之,朱絲而脅之,為其不義也。”
古人認為天為陽,為尊,為上,為貴,地為陰,為卑,為下,為賤。發生大水的原因,就是陰滅了陽,卑勝了尊,下犯了上,賤傷了貴,發生日食的原因也如此。既然如此,用鳴鼓的方式攻擊土地神,用紅線纏繞祭祀土地神的廟宇,就可以減弱抑制陰的力量,使陰陽重歸平衡,就可以消除洪水。
在劉向《說苑·辨物篇》中,也闡述了類似的觀點:“陽者,陰之長也……故陽貴而陰賤,陽尊而陰卑,天之道也。大水及日蝕者,皆陰氣太盛而上減陽精,以賤乘貴,以卑陵尊,大逆不義,故鳴鼓而懾之,朱絲縈而脅之。”
由此可見,“攻鼓”一詞具有深厚的淵源,古人“攻鼓”是為了攻擊、脅迫土地神,從而逆轉“陰盛陽衰”的局面,使得陰陽平衡,從而消除洪水。當然,還要獻上牲畜,取悅土地神,祈求其剋制洪水,因為從五行理論來說,“土克水”,或者“水來土屯”。而且人類在土地神面前畢竟弱勢。
王充在《論衡·順鼓》一文中,對“攻鼓”的說法,提出了質疑。他認為“見有鼓文,則言攻矣”的解釋是望文生義,他認為自己的觀點才是正確的,所以題名“順鼓”。
王充認為,大水是自然現象,祭祀不會見效,應該像大禹治水一樣去治理。
“雲積為雨,雨流為水”,雨、晴、水、旱是陰陽之氣自然執行變化造成的。“陽極反陰,陰極反陽”,就如冬夏晝夜一樣,是自然本身的變化。因此,用祭祀的辦法以去解除水患,就像祈求冬變為夏,夜變為晝一樣荒唐。天災如人病,“禱請求福,終不能愈;變操易行,終不能救”。正確的態度是加以治理,就像堯對待洪水那樣,既不祈求鬼神,也不改變政治,而是派禹去治理它。
但王充也認為,擊鼓祭祀對解除水患不會有效,可是作為一種向土地神告急的訊號,作為君主有“惻怛憂民之心”的一種表示,也還是應該的。
涼州攻鼓子自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在全省乃至全國先後獲得多項殊榮,各種讚揚之辭層出不窮,被稱作“西部鼓魂”。
一、攻鼓子“攻”字來歷的已有觀點
為什麼稱作“攻鼓子”,也就是“攻”字從何而來呢?
有學者認為“涼州攻鼓子舞是漢唐軍旅出征樂舞的遺存,與大唐李世民出征時表演的《秦王破陣樂》頗有淵源......”既然是“軍旅出征樂舞的遺存”,那麼必然充滿征戰氣息,攻擊性十足,所以稱作“攻鼓”就順理成章了。
在攻鼓子老藝人當中,還流傳著一個傳說。古時候,苗莊王率領的一支軍隊因戰鬥節節失利,而被圍困於城寨之中,他們急中生智,將兵器藏入鼓腹中,喬裝打扮成社火隊出城表演,攻其不備而出奇制勝,“攻鼓子”因此而得名。
二、有學者認為,“攻鼓子”應該為“滾鼓子”
有學者認為,攻鼓子是長期以來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社火。其“攻鼓子”之名稱,自古以來,都是以民間社火中的“滾鼓子”相傳,而並非今之“攻鼓子”也。
也就是說,“攻鼓子”的正確名稱應該是“滾鼓子”。理由就是對兩個字的意義辨析。
“滾”字,漢語字典解釋常用的有四個義項:
1.水流翻騰,如:大江滾滾東去。
2.形容急速地翻騰,如:風煙滾滾。
3.水煮開,沸騰,如:滾沸。滾開。
4.旋轉著移動,如:滾動。翻滾。
而“攻”字,常用的義項是:打擊,與“守”相對,如:攻擊,攻佔,攻取等。
對照攻鼓子的表演特點,“一隊由百十人組成的鼓子隊,在由輕而重,由緩而急,初似錚縱泉流,漸如驚雷奔電的隆隆鼓聲中擊鼓起舞,將觀舞者帶入金戈鐵馬的古戰場中”,顯而易見,是“滾”字更能形象地描述這一生動場景。
三、“攻鼓”的深刻內涵
筆者愚見,攻鼓子源自古人的祭祀鼓舞鼓樂,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在《春秋·莊公二十五年》中有一句話:“大水,鼓,用牲於社。”
意思就是,發生水災,應當在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社”擊鼓,並獻上牲畜。這其實是一種軟硬兼施的做法,用擊鼓來攻擊、威脅土地神,用獻上牲畜的方式來取悅土地神,打擊加上祈求,以此來消除水災。
為什麼發生大水,要去找土地神的麻煩呢?這得用陰陽五行理論來解釋。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華篇》中解釋說:“大水者,陰滅陽也。陰滅陽者,卑勝尊也。日食亦然,皆下犯上,以賤傷貴者,逆節也。故鳴鼓而攻之,朱絲而脅之,為其不義也。”
古人認為天為陽,為尊,為上,為貴,地為陰,為卑,為下,為賤。發生大水的原因,就是陰滅了陽,卑勝了尊,下犯了上,賤傷了貴,發生日食的原因也如此。既然如此,用鳴鼓的方式攻擊土地神,用紅線纏繞祭祀土地神的廟宇,就可以減弱抑制陰的力量,使陰陽重歸平衡,就可以消除洪水。
在劉向《說苑·辨物篇》中,也闡述了類似的觀點:“陽者,陰之長也……故陽貴而陰賤,陽尊而陰卑,天之道也。大水及日蝕者,皆陰氣太盛而上減陽精,以賤乘貴,以卑陵尊,大逆不義,故鳴鼓而懾之,朱絲縈而脅之。”
由此可見,“攻鼓”一詞具有深厚的淵源,古人“攻鼓”是為了攻擊、脅迫土地神,從而逆轉“陰盛陽衰”的局面,使得陰陽平衡,從而消除洪水。當然,還要獻上牲畜,取悅土地神,祈求其剋制洪水,因為從五行理論來說,“土克水”,或者“水來土屯”。而且人類在土地神面前畢竟弱勢。
王充在《論衡·順鼓》一文中,對“攻鼓”的說法,提出了質疑。他認為“見有鼓文,則言攻矣”的解釋是望文生義,他認為自己的觀點才是正確的,所以題名“順鼓”。
王充認為,大水是自然現象,祭祀不會見效,應該像大禹治水一樣去治理。
“雲積為雨,雨流為水”,雨、晴、水、旱是陰陽之氣自然執行變化造成的。“陽極反陰,陰極反陽”,就如冬夏晝夜一樣,是自然本身的變化。因此,用祭祀的辦法以去解除水患,就像祈求冬變為夏,夜變為晝一樣荒唐。天災如人病,“禱請求福,終不能愈;變操易行,終不能救”。正確的態度是加以治理,就像堯對待洪水那樣,既不祈求鬼神,也不改變政治,而是派禹去治理它。
但王充也認為,擊鼓祭祀對解除水患不會有效,可是作為一種向土地神告急的訊號,作為君主有“惻怛憂民之心”的一種表示,也還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