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 iguo

    孔子政治倫理理念的核心價值,是關於“仁”的思想。“仁”這一觀念,並非孔子所發明,但卻是孔子將其提升為一種高境界的道德理想、政治理念和社會倫理。儒家以仁政作為規誡當政者的首要要義。

    在此之前的三個朝代核心理念為:

    夏、商兩代所注重的核心理念,是與宗教相關的“命”與“天”即天命的觀念。殷商王朝重視天命、信仰命運。

    周代的核心理念是保德與敬天。“德”的字根和詞源是直與循。保德的意義是貴族及君主要正直,守持,責任。而天,則是宇宙、歷史和人世的主宰。

    到了春秋時期,孔子不言命,少言德,慎言天,他所提倡的理念是“仁”--仁善。

    下面分析一下孔子“仁”的幾個含義。

    孔子

    一,仁的本義

    “仁”字從“人”從“二”(二人合體),是六書中的會意字,本義就是男女的性愛。

    《說文》:“仁,親也。從人二”。《說文》:“親,密至也。”人二,即二人。密至,親暱也,即性愛也。《中庸》:“仁者,人也。”鄭玄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所謂“相人偶”就是男女性愛。段玉裁說:“按人耦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也隱晦表述了此義。

    仁與妊及娠均疊韻音通。妊娠,懷孕育子也。仁與“妊”以及“娠”亦為同源字。故“仁”字的引申義,則是慈愛、關懷、仁善。

    所以《論語》雲:“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孟子》也說:仁者愛人”。

    仁的本義和引申意義,都是愛人。只是性愛、愛情,以及親子之愛,都僅僅是個人之所愛,小愛也。而孔子、孟子所言的愛人之仁,則是對人類之愛,對百姓之愛。

    在秦漢典籍中,仁、善二字為同義字。《論語》中仁、善二字也可以互換,“仁人”就是善人,凡言“仁”,就是言“善”。

    孔子對“仁”的定義:

    第一意義是愛人、博愛(仁愛,廣義的人類之愛,而非私情之愛);

    第二意義就是仁善。道德上的自我修養至於完成,止於至善,曰仁,達到這種境界的即仁人。

    二,仁的道德涵義

    “命”與“天”的概念都是人生及宇宙之主宰者的概念。人在天與命之下,是被動者。而“德”與“仁”的概念,則是關乎人性的概念。但“德”引入的是外部社會的評價——循規蹈矩,正直之行為,強調的是個人的責任以及社會輿論的評價。仁則不同。“仁”是指個人心性的自我淨化。

    仁是純愛之心,純愛他人。純善之心,純利他人與社會。愛有私愛與博愛之別。

    私愛者,主觀之愛,所愛其實非物件而是自我。博愛者,超越自我之愛也,乃客觀之愛,所愛乃社會、世界而非僅僅自我。

    愛出自本心,無可偽飾。由博愛之心而昇華為博愛他人和有利他人之行為,不是為了取得人們的好評,也不是為了換取他人的回報,不需要援入任何外在的正直標準,這種“仁愛”才是道德理想的至善之境。

    對於孔子來說,天地之間最高貴的是人——“天地間,人為尊貴”。“仁”是一種政治理念。博愛大眾的思想,以民為本的思想,構成一切“禮義”的終極依歸,因此仁這種思想,始終是孔子政治追求的核心理念。

    孔子畢生以“仁”作為改革的目標,所謂“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三、仁是對於奴隸制度的反叛

    要理解孔子仁愛思想對於時代的超越性,就應該看到當時的歷史環境——春秋時代的中國還是對人的價值極其輕賤的野蠻文化。這種野蠻主要表現在:

    1,經濟奴隸和家役奴隸的大量存在,

    2,以人為祭品的人牲和血祭制度的存在,

    3,以及以人為君主和主人殉葬的人殉制度的存在。

    4,除了獻俘祭社以外,當時還流行血祭神靈和焚尪求雨的活動。

    但是,孔子則明確反對一切用人為君主殉葬的制度。不僅如此,連用俑人(假人)殉葬都反對。

    《禮記·檀弓》記:“孔子謂‘為明器者,知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於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殆於用人乎哉?”

    孔子明確認為,不僅不應用人為殉,就是用人俑為殉,也是不“仁”即反人道的。因為“仁者,人也”。“仁者,愛人”。所以,孔子詛咒殉葬的制度:“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由此可見,孔子在當時提出“天地間,人為貴”、“仁者愛人”的思想,正是針對當時反人道的野蠻制度與文化,具有偉大的歷史進步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寓言故事有哪些,十個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