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這個主持人是醫生
-
2 # 我要的幸福在哪裡
我家小區前面就是養老院,只隔著一道柵欄,其實養老院的老人挺可憐的,倒不是他們吃不飽穿不暖,而是他們一年都見不到幾次親人。只有不是很大的一個院子,三三兩兩的坐在一起聊天,真的像鳥被關在籠子裡。
-
3 # 改革王道
這觀點是錯誤的。只要養老院辦得好,對老人護理服務到位,而且那裡有與他趣同興合的一群老夥伴,大家天天在一起聊天唱歌跳舞下棋玩樂,天天過得很開心,根本不存在孤獨!我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養老選擇!太棒啦!
-
4 # 琿春徐飛
我同意這個觀點。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老窩。在自己的老窩養老,才是最好的選擇。當然,先決條件是能自理。
只要能夠自理,再好的養老院也不能去。一是好的養老院一個月至少一個人是5000元以上。而差的養老院,雖然兩三千元,但設施簡陋,除了一天管三頓飯,就沒人理你了。二是住養老院,人生地不熟,連個說知心話的人也沒有。三是飯菜不可口,生活不習慣,處處都不如家裡方便。
反之在自己的老窩,想吃什麼做什麼,想坐著就坐著,想躺著就躺著,非常方便。尤其是鄰里互相熟悉,知根知底,嘮家常隨心,互相幫助得意,處處都比住養老院好多了。
我親眼見過,那些住在養老院的老人,十分孤獨寂寞,尤其是有病有災,身體難受時,隔著養老院大門呼喊兒女的名字,那麼淒涼,那麼悲慘,真讓人難受,讓人銘刻在心,永遠難忘。
-
5 # 健康身心1
父母養育之恩!不能丟,下代如何面對!家,國,情!沒有家不能延續,沒有國無生存之地,沒有情人活在世上算什麼?
-
6 # 理石
我認為說這樣話的人,是不瞭解實際情況,憑自己的想象,在胡說八道。可能養老院他都沒去過一次,或者是走馬觀花看過一次,也可能是道聽途說,就主觀意斷,信口開河。
我碰巧有事在一個養老院要呆一段時間,我接觸了許多在這裡養老的老人。
我接觸過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這老人啥病也沒有,他就是來養老的。我問他,我說你退休了一個月拿多少錢,他說三、四千,我說你身體這麼好,啥病也沒有,要住在這養老院幹啥,在外邊到處轉一轉,到處旅遊旅遊多好。
他告訴我,他老伴不在了,他不想出去轉,在家一個人還要做飯,住兒女家不習慣不說,還給他們添麻煩,住在養老院,有病了有醫生護士,首先不用做飯,還可以打個牌,下個棋,搓搓麻將等,舒心又快樂,又給兒女減輕了負擔。有一位八十多歲的退休教師給他兒女打電話,他說不要操我的心,我不回去,住這養老院挺好,有吃的,有玩的,還有人聊天,生病了有醫生護士。就是回去和你們住一起,你們上班或出去走了,房子裡剩我一個人還是孤獨,在這不孤獨。
有一個八十多的老太太,兒女接她回去住,我問她,回去不來了吧,她告訴我,他們要讓我回去,我回去住幾天還來,在這我住習慣了,有吃有玩,還有人陪說話怪好哩,回去住不習慣,果然沒幾天她又回來了。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多了去了,這足以說明住在養老院並不孤獨。而說住在養老院孤獨的人,應該去養老院生活一段時間,深入地接觸一下養老院的老人們,細心地觀察,用心去了解,而不應該武斷地下結論,人云亦云,信口開河,誤導大眾。
-
7 # 常去海邊散步的人
儘量不要把老人送到養老院,有子女的儘量是子女親自照顧。老人渴望有兒女照顧,和別人照顧的感受不同。親情的力量不可小覷,親情能使父母病情減輕,能使他們感受到養兒女的幸福。人生的最後階段無所求,只求兒女常陪伴。有孝心的子女應理解父母的心思,滿足他們最後的心願。
再好的敬老院也取代不了兒女的照顧,再有錢也買不到父母親情。有些子女,認為自己有能力把父母送到最好的敬老院就是盡孝心,實際上是違背了父母的心願,是不孝。父母要的不是星極住房,不是美食佳餚,而是家的溫馨,是兒女的一聲問候,是每天看到自己生養的兒女。
兒女有事業,工作忙不能作為把父母送敬老院的藉口。可以請保姆幫助照料父母,但兒女不能甩手不管,自己的孝心要盡到。每天儘量擠出點時間,到父母身邊呆一會。在外地工作的兒女要想辦法把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接到自己身邊,或者回到父母所在地工作。“父母在不遠行”,這句話並沒有過時,老人的贍養責任也沒有免除。
-
8 # 桃源情深
我同意這種觀點。養老院條件參差不齊,護工素質參差不氣 ,老人在那裡的生活質量不一定盡善盡美,最致命的是缺少親情。
-
9 # 明天會更好125545936
送養老院是第一方案,到老了就應該去養老院,因為年輕人有他們的事,為了兒女,儘量少去麻煩他們,所以還是自己去養老院省事。
-
10 # 大江東去723
價值觀普遍物質的今天 ,不是老人不能去養老院,是作為子女們不願意付出金錢,讓自己辛苦創造出來的價值給予自己子女 而不是自己的老人,這是真實的想法和論調。
養老院有不同年齡的老人,又有不同文化層次,有喜歡跳舞的唱歌的下象棋,即使自己的老人沒有喜歡的和特長,最少可以做個觀眾,人是群居動物 ,樂在其中養老院就是載體,一個人在自己家特別是老人 ,不好樂起來 ,頂多是個孤芳自賞。
養老院有著不同的檔次水平,依據自己的經濟實力,讓老人有個快樂的晚年,不要道聽途說,還是讓自己的老人體驗一把,讓晚霞的Sunny照亮人生的後半截。
-
11 # 寧死不979
說得好。但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1,事與願違。媽媽經常說,等到她80歲,就去天津,讓小兒子養著 。她的如意算盤是她80歲,我爸爸死了,她還能幹活。可是,沒到80歲,她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生命垂危;而老頭活蹦亂跳,一身是勁。
2,各盡所能。誰來照顧病重的媽媽?還有高齡的爸爸?幸虧二哥二嫂從雲南趕回家,二哥雖然癱瘓,可以24小時守護媽媽,二嫂則包攬了所有家務以及農田。他們是光出力不出錢;我在天津上班,只能是光出錢不出力,爸爸1000,媽媽1000,二哥二嫂3000,可憐那幾年我打工工資也就5000多,還得時不時回老家,小金庫日漸消瘦;妹妹每個週末都回家,洗洗刷刷,弄吃弄喝,又出錢又出力。大哥在外地打工,自己兒子都捯不清楚,只能是不出錢不出力。
3,一地雞毛。媽媽去世了,家裡房倒屋塌,但是有老父親在。爸爸1000,二哥1000,雷打不動,準時交付。二哥總是說不要給他們錢,我有的惱怒,嫌少嗎?我可以多給。我希望二哥二嫂照顧一點老頭。二哥總說老頭浪費,三天兩頭上街,吃的爛,穿的堆滿了,門鎖得緊緊的。我笑,老頭90多了,愛咋咋地,只要他敢花,我就敢給。
老頭高齡、二哥癱瘓、二嫂多病、大哥幹活幹不動了,也回家了,站立都困難,家裡是一地雞毛,想想都腦袋疼。
怎麼辦呢?把爸爸接到天津來嗎?老婆孩子嫌棄,老頭會氣死;關在城市鴿子籠裡,老頭會憋死;關鍵是在老家,還有新農合生病了可以報銷一部分。所以,只能在老家滿地爬。要說送養老院,這四個人都得送養老院,那麼,錢哪裡來?
4,送養老院,那是沒有辦法。昨天我去養老院出診,給一個老太太褥瘡換藥。她閨女接送,出診費120。聊起她媽媽,女人感慨萬千。她已經守了植物人媽媽十幾年了,弄得乾乾淨淨,現在要帶孫子,只能把媽媽送進養老院。我手把手教她怎麼換藥,我出診也就一次。
今天一個老太太,給她老頭取藥,老頭也送養老院了,不然,放在家裡,老太太搬弄不動老頭,老頭又日日夜夜、沒完沒了的鬧喚。自己的閨女有工作,又有孩子,不可能天天守在父母身邊。
-
12 # 梁山寶樹堂xys
我認同這句話。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教導我們,父母老了理應享受天倫之樂,承歡膝下。把父母送去養老院,不僅剝奪了父母享受天倫的權利,也讓我們缺失了感受父母溫情的機會。
西方國家家庭的家族意識較淡薄,西方的社會的根基在個人,西方文化價值觀以個人主義為核心。他們的老年人大多數選擇機構養老,養老院主要分為全託式、半托式和公寓式。全託式主要是對於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這種全託式養老機構軟硬體都比較完善,老人可以得到專業化的照顧和醫療護理服務。半托式主要是白天住養老院,晚上回到自己家,如幼兒園式的,這種方式老人比較容易接受。另外一種是公寓式養老院,這是一種比較高階的養老方式,相當於住賓館,老人生活能自理又有錢的話,可以享受這種養老。
因為起步比較晚,相比於國外的成熟規範的養老院,國內很多養老院存在服務差,環境差,責任心不到位等問題。特別是醫療配套的差,很多老年人都有老年病,若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和控制,最後幾年生命質量很差。如果去養老院意味著生活質量不好,那麼誰還會願意去呢?
由於職業的關係,有老年人的子女請我去為他們的父母看病,我去過幾家養老院,確實軟硬體都不咋地。有的好幾個人住一間,髒、亂、差很普遍。有的老人嗜睡,有的老人興奮,有痴呆症,也有老人走失的。當然也有高檔的養老院,保健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不是普通人能去的,如果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靠三、五千元養老金,那就想都別想了。
我母親差幾個月就90歲了,我都不想送養老院。一者,她現在生活還在正常狀態,沒病無災,即便有些問題(如感冒、胃腸炎之類),我可以及時處理,若去到那裡就難說了,還有到那地方連一個可說話的人都沒有,真的太孤獨了,說不定很快就會痴呆了;二者,我老家那些親戚、鄰居、所有認識我的人會認為我不孝,我家世代出孝子,才不會揹負這種罵名。父母生我們養我們,付出的一切只有你當了父母才會真正的理解。可是兒女即使是再孝順,也還不上父母的養育之恩的。一輩最對不起、最虧欠的人就是父母親!父母養我小,我養父母老,良性迴圈,天經地義。“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
我一生最嚮往自由,不喜歡被束縛,可以獨自居家養老,絕對不去養老院。萬一我真的有幸能活到生活不能自理,我會選擇在還有一口氣的時候,進行自我了斷,醫生的我自有辦法。
-
13 # 味哎兒
華人不適合去養老院養老。開辦養老院不論是政府開辦的還是私人開辦的,都是學習歐洲人的做法進行的養老。
華人適合的養老是幾世同堂,兒孫滿堂的滿地亂竄亂跑,闔家歡樂的狀態。
古時候的華人養老,如果確實家內不能留存壯年的話,有鄉里鄉親的幫襯著養老的。所以在中國現在的農村有養老院,是村裡麵人辦的。
古代的時候華人養老是老人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內,鄉里鄉親的好心人前去照顧一下他就是了。
如果用現代的方法,應該是鐘點工式的養老方式。也就是僱一個人按時到老人家裡,去照顧老人,老人不離開自己所居住的房子。這是最適合中國老人的養老方法。
左鄰右舍之間的鐘點工或者是義務工照顧老人,老人是最舒適的。因為除了熟人安全和放心以外,老人見到的都是生氣勃勃的人,而不是死氣沉沉的人,這對他健康和情緒是很好的。
進養老院養老,最可怕的就是今天走了一個,明天又走了一個。在養老院裡面的養老的老人情緒心情心鏡心理是壓抑的,被打擊的,被摧毀的。
而在中國的農村所辦的五保戶和養老戶,都是由村裡面派的人去服侍。
特別是老人家住在自己的屋子裡,開著門,不論是大人小孩都可以進去轉轉聊聊樂樂的,使養老人心情舒暢才是真正的養老人。
甚至有的農村的村養老院就辦在小學校的旁邊。老人整天都可以看到小孩們的歡歡樂樂的狀態,心情是很就很好了。
村裡派的服侍人員,只是做做飯送上飯和洗洗涮涮衣服什麼的,並不是陪伴著老人一整天的,而是隻管做飯和送飯和洗涮。
陪伴老人的是閒著沒事的,在養老院院裡下棋的人和一些玩耍的小孩們。這是確保養老得長壽的根本原因。
所以,在城市裡面應該是社群,或者是同樓的人群,相互之間養老的。
事實上,學習歐洲人,只學習他們的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其他方面沒有必要都學歐洲人的。
-
14 # 往事並不如焉
現在低齡老人照護高齡老人,特別現在處於夾層的“50後”“60後”們,在照顧高齡老人時,尚有兄弟姐妹分擔照顧責任,後期獨生子女,養老真的困局……
回覆列表
送去養老院單獨住自己的房間還是可以的,可以理解為一大群老年人住在某一棟樓裡,過著自己的生活,子女要常去,和他們在家時候一樣的頻率去看望,就可以打消他們的被拋棄感。這樣不僅省去了子女的時間精力,也相對提升了對他們的照顧,其實問題還是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