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史精品屋

    諸葛亮能力肯定是有的,他輔佐劉備成為三國一足,這是事實。《隆中對》、《出師表》擺在那裡,他的見解,他的忠心都一覽無遺。但是《三國演義》描寫那麼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個完人,肯定是有誇張成份的。畢竟《演義》是小說來的,它是以作者的意願為導向的。如果多看看其他古籍文獻,就會發現一些關於諸葛亮的不足之處。

    【一】 唐代文豪王勃在《三國論》裡,認為“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他認為在當陽長阪坡,曹操以五千兵力追擊諸葛亮10萬軍民,諸葛亮也身在其中,“向令帷幄有謀,軍容宿練,包左車之計,運田單之奇,曹懸兵數千,夜行三百。輜重不相繼,聲援不相聞,可不一戰而擒也”,意思就是長阪坡,諸葛亮如果有應變能力,應該取勝。

    【三】 特別需要一提的是,唐宋八大家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對諸葛亮提出了不足之處。蘇洵說“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認為諸葛亮棄荊州顧西蜀是錯誤的。

    蘇軾在《蘇東坡全集諸葛亮論》裡說諸葛亮“不可強民以思漢,欲其播告天下之民”,諸葛亮應識時務,不應該強迫人民死戀弱漢。

    而蘇轍在《三囯論》裡寫到:“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紜征伐之衝,則非將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將以攻人,則是其氣不足尚也。”

    結語:不管怎麼樣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不足之處,那也很正常。至於各種評價,每個人的眼裡的哈姆雷特各不相同,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2 # 歷史長亭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戲份不少,有些是歷史上發生過的,但是有些屬於杜撰,然而歷史上諸葛亮的才能確實優秀。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裡所展現出來的謀略,讓人拍手叫絕,可以用出神入化,神鬼莫測來形容也不為過,但是在軍事謀略方面諸葛亮較為謹慎,因此喪失了很多先機。

    我們從《三國志》這本歷史紀傳體史書中也能找到對諸葛亮的評價:

    陳壽說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陳壽的《三國志》屬於史書,並不帶有杜撰故事情節成分,應當作為歷史證據參考,陳壽提到諸葛亮是治理國家的傑出人才,能力不亞於管仲、蕭何,但是也說道連年用兵未能成功,是因為軍事謀慮並不是諸葛亮最為擅長的。

    也就是說諸葛亮在管理上算是一等一的好手,但是軍事上卻遜色一些。三國演義中,倘若龐統沒有早早死去,那麼劉備依靠諸葛亮管理國家,龐統做軍事參謀,必將會讓曹操狼狽不堪,誰主沉浮還不一定呢!

  • 3 # 過盡飛鴻矣

    現代社會是一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人們接受資訊的渠道太多,大多時候也就來不及仔細分辨資訊的真偽,太多或真或假、或是混雜別人觀點的資訊被傳輸到我們的大腦,來不及仔細思考便沉澱下來,久而久之就成了記憶,成了我們自己的觀點,全然忘了事情本來的模樣。

    諸葛亮也是如此,作為“武廟十哲”之一,歷朝歷代都認定的古代最傑出的人物,在現代社會卻屢屢遭到人們的質疑。

    那麼諸葛亮到底有沒有才能 ,他的才能有沒有被誇大呢?下面筆者就來細細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是戰略方面

    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在劉備窮途末路之時給出了“隆中對”這一高瞻遠矚的戰略指導思想,使得劉備一方從此不再只空有“匡扶漢室”的一腔熱血,而是有了具體的努力方向,就憑此“隆中對”一事,諸葛亮就是三國時期乃至歷史上都數得著的戰略大師。

    其次,軍事方面

    諸葛亮真正掌握軍權是在劉備死後,以丞相之身,獨攬軍政大權,平定南中蠻人之亂,屢次攻伐曹魏,雖然沒有長期佔據城池,奪得領土,但也是勝多敗少,以蜀國遠遜與魏國的實力,而在一定程度上佔據主動攻勢,使得曹魏一方畏蜀如虎,司馬懿甚至死活不出戰,全憑“拖”字訣以魏國雄厚的錢糧人口和蜀國對耗,生生把諸葛亮給耗死了,從魏中國人對蜀國的畏懼和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忌憚程度就可以證明諸葛亮的帶兵能力如何了。

    然後,內政方面

    諸葛亮內政方面的能力就不用細細舉例了,即使是再認為諸葛亮才能被誇大的人也無法反駁他在內政方面的實力,漢中之戰的時候,劉備帶著一干精兵強將在前線與曹操對陣,諸葛亮則留在成都負責後勤,足兵足糧,即使是男子當戰,女子當運,也沒有耽誤前線的後勤,劉備漢中之戰的勝利,諸葛亮是立有大功的,君不見漢高祖劉邦論功行賞的時候,負責後勤補給的蕭何排在了運籌帷幄的張良和用兵如神的韓信前面,而諸葛亮在漢中之戰中發揮的作用就相當於是蕭何了。

    這只是後勤補給方面,在政治上,諸葛亮善於發現人才,提拔人才,後期蜀漢的精英人物如蔣琬、費瑋、董允、姜維、王平、向寵等等基本都是諸葛亮發掘出來的,而且諸葛亮能在指揮大軍征戰的時候力保朝堂清明,政通人和,蜀漢人才和睦,如徐州系、荊州系、東洲系、益州系人才彼此相融,共同力保蜀漢,爭鬥大大減少,他的政治能力不可謂不強。

    在這段時間裡,作為蜀漢實際上的掌控者,,支撐諸葛亮堅持下去的,就是他信念,既是為了匡扶漢室,靖平宇內,也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終其一生,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身居高位而不謀私利,手掌大權而不越位,道德上堪稱完人!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仰缺失的時代,人們習慣性的懷疑一切,質疑一切,甚至不惜用陰謀論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即使是諸葛亮這樣得到歷朝歷代都認可的人物,也會被打上種種標籤,從而拉下神壇。

    其實古人未必就比現代人愚蠢,他們的認可,往往比現代人的認可更加難得。

    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而後歷朝歷代都有追封,晉朝封武興王;唐朝封武靈王,並賜廟;宋代賜“英惠廟”,加號“仁濟”;元代則追封他為“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明代朱元璋欽定“帝王高”,選從祀名臣37人,漢末三中國人物僅有諸葛亮一人被選中,“忠武侯與擁焉”;清代不但把許多紀念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禮廟時還以諸葛亮從祀。

    《三國志》陳壽評價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非其所長歟!

    這是來自於敵人國家臣子的評價,這足以說明很多事情了。

    綜上所述,諸葛亮的才能並未被誇大,他是名副其實的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代忠臣良相,道德上也堪稱典範!

  • 4 # 暴瘋語

    諸葛亮的才能確實被誇大了,就拿赤壁之戰舉例,首先舌戰群儒就不存在。當時諸葛亮自告奮勇去江東說服孫權聯合抗曹(曹操是要攻打劉備的),而在這之前孫權已經派魯肅去劉備處觀察情況魯肅就建議劉備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與魯肅結為朋友一同前往江東。

    諸葛亮見到孫權後只說了兩點,一是勸孫權和曹操斷絕關係聯合劉備。二是激將孫權如若自知不敵可向曹操稱臣。孫權反問諸葛亮劉備為什麼不向曹操稱臣,諸葛亮便抬高劉備,說劉備有氣節決不投降,激得孫權大怒發誓決不投降。

    孫權並沒有當場答應結盟,而是一直等到周瑜回來後才召集幕僚商議。受到周瑜和魯肅一起遊說孫權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才答應結盟抗曹。

    七星臺借東風也不可靠,頂多算是知道當時風向可能要變。黃蓋詐降是真的,引導火攻也是黃蓋,接下來的火燒連船是周瑜指揮完成。

    曹操大敗後直接退回了江陵,所謂的華容道純屬子虛烏有。

    著名的草船借箭原型是孫權而非諸葛亮,根據陳壽的《三國志·吳書·孫權傳》記載:孫權乘大船去曹軍陣前探查,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孫權的船一面被射滿了箭眼看快翻了,孫權下令返回,船的另一面又被射滿了,這就是草船借箭的原型。

    再有一個空城計也是杜撰的,當時的魏軍主將是張郃,司馬懿還在宛城駐守不可能出現在陽平。

    正史上諸葛亮是有才能的,要不陳壽也不可能專門在《三國志》中分出一篇《諸葛亮傳》。但諸葛亮在劉備的前、中期並不太受重用,法正、孫乾、糜竺、糜芳、簡雍和徐庶的地位都在諸葛亮之上,直至劉備稱帝才被封為丞相。

    諸葛亮不但是軍事家還是文學家和發明家,文學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還發明瞭孔明燈和木牛流馬,改造了當時蜀軍的弩箭,被稱為“諸葛連弩”。

  • 5 # 三思堂

    孔明才能有多大?怎麼就誇大了?這要把自身實武踐與社會傳聞相結合才能比較清楚。

    孔明之智,近乎妖。他呼風喚雨,製造木牛流馬,燃燈續命,似乎被誇大了。但事實上,他是道家,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本領,有鬼神不測之智。

    一、隆中對一一一戰略家

    二、攻城掠地一一一軍事家

    三、處理內政一一一政治家

    就不細說了,剛剛寫了一千多字未儲存,丟失了。哈哈,一切盡在不言中。

  • 6 # 天機門百曉生

    史書和小說中的諸葛亮都被神化了,一個個把諸葛亮吹的天上少有,地下無雙。實際上他就是一個蜀國普通的官員罷了。

    他那麼厲害為什麼西蜀發展了那麼多年還是三國中最弱的。六出岐山無功而返,五次北伐最後搞得最後出師未捷身先死,他要厲害早就一統三國了,也不會早早的把自己累的英年早逝,搞得蜀國最先被滅。

  • 7 # 青哥看世界

    諸葛孔明足智多謀的形象在民間家喻戶曉,然而這很多要歸功於小說《三國演義》的藝術創作,《三國演義》是一部優秀的小說,有“七分實、三分虛”的藝術加工。魯迅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三國演義》“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國志》對諸葛孔明的評語是“長於治戎,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這才是諸葛亮的真實寫照。

    諸葛亮自己表露心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種“盡人事,聽天命”的人生態度,也從側面反映了諸葛孔明的才能被誇大了。

  • 8 # 橫店風雲之風中之葉

    孔明政治奇才 軍事能力一般 三分天下是孔明提出 可奠定三分天下基礎的赤壁之戰真正主謀乃周瑜 進軍益州由孔明提出 可打下益州的乃劉關張 聯吳伐魏由孔明提出 可其六次攻魏都無功而返 可見其軍事方面能力欠缺

  • 9 # 亞哥談史論今

    諸葛亮是民間智慧的化身,是好多人的偶像,其中很大部分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魯迅說過“孔明之智近乎妖”,這個評價很中肯,大家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裡面有許多誇大的成分。不可全信。

    《三國志》是史書,裡面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陳壽對諸葛亮評價很高,肯定其出色的治國才能,忠誠的品質,但加了一句“將略非其所長”,說明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謀略家,還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但是“諸葛一生唯謹慎”,用兵過於謹慎,導致錯失許多良機,說明諸葛亮並不像小說中所寫神乎其神。打仗並不是他的長處。

  • 10 # 龍慕秀

    武廟釘子戶,哪個版本都有他,讓誰下來都不讓他下來。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天下奇才也!

    大唐最強的皇帝太宗李世民,最厲害的將軍李靖李藥師都是諸葛吹+腦殘粉!

    就這樣,你說有沒有誇大!

  • 11 # 閒談三國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中就提到過,歷史人物有三種形象。分別是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歷史形象和其他兩類形象是有一定差異的。現代社會人們瞭解三國的主要途徑是《三國演義》,而作為帶有明顯尊劉抑曹色彩的歷史小說對劉備集團人物的能力肯定是有所誇大的。

    在得到諸葛亮之前,劉備是屢戰屢敗,就算是有所勝利,也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小勝。但是在得到諸葛亮投效之後,先是在赤壁之戰中,聯合孫權打敗了曹操,取得了劉備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場勝利。之後又取得了入川之戰和漢中之戰的勝利,為劉備的霸業奠定了基礎。

    劉備死後作為託孤大臣,他先是穩定朝局,然後出兵平定南蠻,最後北方中原直到死在了北伐的戰場上。他為蜀漢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所以從對蜀漢貢獻來講,諸葛亮的能力並未怎麼誇大。

    下面將詳細來說說諸葛亮的各方面能力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被嚴重誇大)

    其實大家所指的誇大,應該都是指軍事能力的誇大。我們在《三國演義》中往往讀到的是這樣的片段--戰爭開始了,劉備開始著急,諸葛亮神態自若,其餘將領們呆若木雞,只等著領取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但是戰場瞬息萬變,豈能由人一一算準。我們所熟悉的草船借箭,火燒博望坡,空城計都是杜撰的。諸葛亮在劉備死之前一直都在為劉備鎮守大後方,很少參與軍事活動。劉備的軍事謀士主要是龐統和法正。

    劉備死後,諸葛亮開始掌軍權。由於其性格謹慎,所以諸葛亮在後續的軍事活動中沒有太多失敗;也正由於他謹慎的性格,導致了六次北伐無功而返。

    所以就軍事才能而言,諸葛亮並不突出。其文學中的光輝形象是被誇大了。

    諸葛亮的戰略眼光(未被誇大)

    隆中對,這是諸葛亮在跟隨劉備前給出的蜀漢戰略總方針。劉備就是靠著這個一步一步取得成功的。這個戰略方針不亞於曹魏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很可惜,劉備在取得西川之後,開始拋棄這個方針政策了。主要表現就是開始不斷的和東吳一方製造摩擦,導致關羽身死,荊州丟失。最後北伐無力。

    所以就戰略眼光而言,諸葛亮的形象也沒有被誇大。

    諸葛亮的內政才能(未被誇大)

    作為蜀漢丞相,他的主要職責就是安定蜀國內部。在劉備出征時,為蜀軍提供足夠的糧草。諸葛亮的角色就相當於曹魏荀彧。也正是由於諸葛亮的存在劉備才能安心的帶兵出征。

    諸葛亮的外交才能(未被誇大)

    在赤壁之戰前夕,劉備再次成為喪家之犬。為了獲取一線生機,諸葛亮隻身一人進入吳國,憑藉一己之力促使了孫劉聯盟的成立。也正是這次聯盟的建立,才讓劉備有了之後的發展。

    結語

    諸葛亮是蜀漢偉大的丞相,他為蜀漢的建設嘔心瀝血。但是現在對於其廣泛流傳的文學形象和其歷史形象還是有一定的出入的。最大的出入在於他的軍事能力,在軍事方面,我認為諸葛亮的能力並不突出。但是他的其餘才能和其文學形象相比並未被誇大。

    所以在我心目中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偉大的戰略家,政治家,外交家。而其軍事才能我認為只能算一般。

  • 12 # 小屈穹廬

    諸葛亮這一生有一個祕密,一個遺憾。

    這個祕密就是他的妻子黃月英其實是個大美女!

    而抱負未得施展,就病逝五丈原,就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

    諸葛亮讓人佩服的地方絕不是他的能力,歷史上有能力的多了去。

    但是能當得起下面這一句的,就屈指可數了。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上面這句詩是南宋詩人陸游寫的,當時可沒有《三國演義》。

    千年以來都沒有與之比肩的,這個評價高不高?

    陸游生活在公元1200年左右的南宋,距離三國剛好千年。也就是說,陸游眼裡,漢末,兩晉,到唐宋,再也沒有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物出現!

    寫詩時候的陸游,已經是垂垂老矣,閱歷豐富,已非“早歲哪知世事艱”時候的陸游。

    所以陸游的話是很中肯的。可是------

    這打擊面太廣,想必有無數古代名人,在陰曹地府揪陸游大詩人的衣領。

    因為諸葛亮不僅有才能,而且有忠義,且忠義不下關羽。他是英雄的楷模。

    就因為劉備三顧了一下草廬,諸葛亮便以自己的一生相諾,出道時27歲,故去時戎馬27年!

    諸葛亮的老師司馬徽說“孔明得其主未得其時”,以諸葛亮的智商,他豈會不知。

    然而毅然絕然,與劉備共扶傾頹,想挽狂瀾於既倒。那又是怎樣躊躇青年!

    隆重一對,可謂“男兒氣壯,胸中吐萬丈長虹”。

    南陽小廬:羽扇搖搖,亮公子溫潤如玉。

    新野城頭:戰車隆隆,大丈夫直面兵戈!

    戰死沙場,不過一腔豪勇,可盡瘁帷幄,千古誰能比肩他的忠義!

    雖然他最終沒有匡扶中原,但是陳壽在三國志裡,對諸葛亮極力贊捧,認為諸葛亮“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

    認為諸葛亮不僅是戰略家,是政治家,還有理民之幹!唯一的缺點就是不夠全才,小戰鬥不擅長。

    而未能匡扶中原,一展抱負,是因為天命有歸,不可以用智力爭奪。

    體現諸葛亮才華的幾點:

    第一是有名的隆中對。

    第二是劉備託孤時說的“君才十倍曹丕”,最親近的人最瞭解,劉備作為大老闆,是最知道諸葛亮才能的。絕對中肯。

    第三是三國志裡有句話,“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換今天的話說,他不僅要管民生,還要管國防,不僅國防,連皇帝的內府大總管都是他在當!

    有人說諸葛亮權欲大,但是諸葛亮已經在蜀國是攝政王了,而且萬民服從。軍隊也信服他,他為啥不讓別人去幹,自己樂得清閒。

    實在因為沒人比他更擅長了,而他也自甘“能者多勞”。

    第四是,司馬懿見到諸葛亮扎的營盤,驚訝地說出那句“天下奇才!”

    第五就是,製作木牛流馬,還有發明連弩,八陣圖,等等。

    第六,如果說其他的都是耳聽為虛,那麼最直接的,就是諸葛亮遺留下來的那個名篇《出師表》。裡頭的才華忠義展露無遺。

    最後,讓人誤會諸葛亮才能虛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就是臭名昭著的《馬前課》,直接讓諸葛亮變成了一個神棍!

    這篇後來的道士神棍託名的《馬前課》,硬是署名成了諸葛亮。

    就是為了推行周易的搖卦算命。

    這些真正的迷信,和乾坤萬年歌,推背圖,一樣的,大家務必要警醒!凡是銅錢占卜的,全是假的,一點都不要信。周易的卦,可不是這麼用的!

    這些預言只能欺騙沒有深度,不喜歡思考的人!

    回答完畢。

  • 13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人,小說裡的諸葛亮卻近乎神。要看智慧化身當選《三國演義》,非得去蕪化青般執拗地還原史實,不妨移步《三國志》。

    諸葛亮的一生,以《隆中對》為開場白,上《出師表》作收官,首尾銜接貫穿一生。公元207年,劉皇叔備好厚禮三顧茅廬,恭聽僅有三百字的《隆中對》。

    可正是這三百字,令將屆年過半百,仍如迷途小羔羊一般的劉備,一下子豁然開朗。自此,有了一個明確的內政、外交、軍事上的戰略大目標和具體實施的方向。

    人才儲備、發掘、培養,無一不是長線活。劉備生前,其人才配備至少是遊刃有餘。股肱之臣,前有法正,後有孔明。五虎上將個個獨當一面,許靖、靡竺、李嚴、魏延、簡雍各具專長。

    到了後來,放眼蜀國,可供選擇的人才少之又少,那境況比之國足要挑出11人來還狼狽得多。一句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道出的無奈摻著辛酸。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可謂事必躬親,殫精竭慮。人才匱乏人才斷層的短板暴露無遺。可事實上,當時蜀國還有一個能力比肩諸葛亮,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

    可劉備一死,李嚴反倒成了諸葛亮的羈絆。諸葛亮北伐,他按兵不動,提議先升官再出兵,滿足了要求又丟失了糧草,再惡人先告狀上表劉禪歸責諸葛亮。

    誠然,諸葛亮重用馬謖亦可算是一大敗筆。不過,這也是基於後繼乏人的無奈之舉。畢竟,瑕不掩瑜,諸葛亮的一生卻是可圈可點。

    然而,隱居隆中的諸葛亮,卻能憑藉政治上的敏感度和開闊視野,一語中的,精準預判日後勢必 “天下三分”,其眼光之獨到,當世無人能及。出使江東,是在 “受任於敗軍之際” 的背景下,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

    諸葛亮的成就不僅體現在聯吳抗曹,更在於其提出的,“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思,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思並濟,上下有為治之要,於斯而著” 的嚴法治國理念。

    治軍方面,諸葛亮也是一把好手,“戎陣整齊,賞罰而號令明”。至於推兵法作八陣圖、打造連弩設計木牛流馬,更是讓人歎為觀止。

    結語:

    評價歷史人物,不能只揪住一點無限放大,而應從社會背景、歷史環境、客觀因素等進行綜合評價。人無完人,諸葛亮也有不足之處。可他以身作則、為國盡忠的精神,卻是實實在在為後世樹立了一個典範。

  • 14 # 歷史劇熱播

    一、真相:1、據《蜀記》引郭衝五事,諸葛亮認為,劉璋治蜀時,刑法太輕,導致蜀人忘了君臣之道,所以他要“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其目的在維護君臣之道,維護統治的穩定。《三國志·諸葛亮傳第五》所謂“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雖說其德刑兼用而民無怨,然終掩蓋不了嚴刑峻法的事實。總之,諸葛亮時代,西蜀是典型的戰時經濟體制,它的特點是一切服務於前線,一切都為了戰爭,民眾的疾苦生死基本無暇顧及。有關記載隻字不提民眾遭受的戰爭苦難,隻字不提蜀中國人口急驟下降的事實。2、諸葛亮的計謀一生,最為人們津津樂道,認為他足智多謀,天下無雙。然而很少有人去思考一下,其計謀的用意與目的何在?因為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人間往往會多灑下一掬掬悲慘眼淚,國家常常又多了一片片的焦土,除了用人民的血肉給軍閥們整合其勢力範圍,其錦囊妙計又有多少價值?為什麼人們要崇拜整天用謀略去算計別人,去互相殘殺,去爭權奪地,去火燒,去水淹……連他自己都說:“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諸葛亮為什麼會有這樣擔心呢?問題就在於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伏屍千萬,血流成河,同時對環境、文化的破壞,這些諸葛亮心中都是有點清楚的,後人倒似乎一無感覺。3、三國時,諸葛亮以精於治國聞名於世,行兵佈陣被司馬懿稱為“天下奇才”。在用人方面,諸葛亮也有過人之處。劉備初入蜀時,任命蔣琬為廣都長,有一次劉備出外視察,突然來到廣都,他見蔣琬“眾事不治,時又沉醉,大怒,將加罪戮”。這時,諸葛亮出面為蔣琬求情,他說蔣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勸劉備重用蔣琬,使劉備對蔣琬刮目相看。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劉備兵力不足,“急書發益州兵”,諸葛亮正在猶疑之際,其僚屬楊洪進言“無漢中則無蜀”,勸諸葛亮馬上發兵。諸葛亮見楊洪見識不凡,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楊洪推薦門下書佐何祗有才略,諸葛亮便請劉備任命何祗為廣漢太守,“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二、簡介: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耕種。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蜀漢建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15 # 老不看三國

    《三國演義》毫無疑問誇大了諸葛亮的才能。

    火燒博望的功勞是劉備的,給了諸葛亮。

    火燒新野是沒有的。

    舌戰群儒是沒有的。

    智激周瑜是沒有的。

    草船借箭不是諸葛亮的功勞,給了他。

    借東風是沒有的。

    智算華容的是沒有的。

    氣死周瑜是不存在的。

    智激張飛是沒有的。

    漢中智敗曹操是沒有的,漢中戰役期間諸葛亮身在成都,是劉備指揮的戰役。

    八陣退陸遜是沒有的。

    安居平五路是沒有的。

    七擒孟獲出自野史。

    空城計出自野史,並不可信。

    罵死王朗是沒有的。

    鬥陣辱仲達是沒有的。

    燃燈續命是不可能的。

    死後託夢鍾會是沒有的。

    在陰平安排伏兵是沒有的。

    以上這麼多虛構和轉移到孔明身上的功勞,大家說說到底誇大了諸葛亮的才能嗎?

    是誇大了的。

    但是,誇大其才能不代表歷史上的諸葛亮不牛逼,實際上歷史上那個有血有肉的諸葛亮仍是十分牛逼的存在。

    諸葛亮“未出茅廬而知三分天下”,這是真的。

    孤身出使東吳,通過自己的雄辯之才說服孫權,完成了關鍵的戰略聯盟。

    他擔任劉備的後勤隊長,保證了劉備出征時足兵足食,功勳卓著。

    他在劉備死後撐起了蜀漢的天空,堪稱蜀漢擎天柱,將風雨飄搖的蜀漢穩定,並主動北伐強大的曹魏。

    他一生數次北伐,矢志不渝,他指揮軍隊和強勢的敵人作戰,並不落下風。

    他一生謹慎,忠貞不二,蜀中百姓思念他,皇帝信服他,後世人尊崇他。

    諸葛亮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理論家,位列武廟十哲,千古流芳。

    他的道德操守尤其令人尊崇,他手握大權,家中卻無餘財,他對於理想對於信念無比堅定,百折不撓,他的精神已經成為一種象徵,名垂竹帛。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你一個年薪20W左右的工作,你會選擇遠離家鄉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