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72937972489

    運用化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生命物質的邊緣學科.其任務主要是瞭解生物的化學組成、結構及生命過程中各種化學變化.從早期對生物總體組成的研究,進展到對各種組織和細胞成分的精確分析.目前正在運用諸如光譜分析、同位素標記、X射線衍射、電子顯微鏡以及其他物理學、化學技術,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等)進行分析,以期說明這些生物大分子的多種多樣的功能與它們特定的結構關係.

    發展階段及各時期研究內容:

    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近代實驗技術和研究方法奠定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基礎,從此,核酸成了生物化學研究的熱點和重心.

    1776—1778年,瑞典化學家舍勒(Sheele)從天然產物中分離出:

    甘 油 (glycerol) ,蘋果酸 (malic acid) ,檸檬酸(citric acid) ,尿 酸 (uric acid) 和酒石酸(tartaric acid).

    1937年,英籍德裔生物化學家克雷布斯(Krebs)發現三羧酸迴圈,獲1953年諾貝爾生理學獎.

    1953年,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確定DNA雙螺旋結構,獲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55年,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爾(Sanger)確定牛胰島素結構,獲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

    1977年,桑格爾和吉爾伯特(Gilbet)設計出測定DNA序列的方法,獲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

    198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Bruce Merrifield(美國),獎勵其建立和發展蛋白質化學合成方法.

    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Rechard J.Roberts(美)等,表彰其發現斷裂基因.

    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Karg B. Mallis(美)以表彰其發明PCR方法 和Michaet Smith(加拿大)以表彰其建立DNA合成作用與定點誘變研究.

    199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Alfred G.Gilman(美國),以表彰其發現G蛋白及其在細胞內訊號轉導中的作用.

    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Petr c. Doherty(美)等,以表彰其發現T細胞對病毒感染細胞的識別和MHC(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限制.

    1997年

    博耶(PaulD.Boyer),美國生物化學家,1918年7月31日生於美國猶他州普羅沃.由於在研究產生儲能分子三磷酸腺苷(ATP)的酶催化過程有開創性貢獻而與沃克共獲了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同時獲得該獎項的還有發現輸送離子的Na\KATP酶的科學獎Jens c. skon(丹麥).

    1997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發給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史坦利·布魯希納(Stanley Prusiner)教授.這項殊榮是肯定布魯希納教授在研究引起人類腦神經退化而成痴呆的古茲菲德-雅各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 病原體的貢獻.發現了朊蛋白(PRION),並在其致病機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

    199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 Rolert F. Furchgott(美國),表彰其發現NO是心血管系統的訊號分子.

    經典教材:《生物化學》王鏡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材介紹:

      本書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專案研究成果,是教育部推薦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同時也是“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

      全書共40章,上冊為第1~18章,包括糖類、脂質、蛋白質、核酸、酶、維生素和輔酶、抗生素、激素和生物膜等.下冊為第19-40章,包括代謝總論、生物氧化、糖代謝、脂質代謝、蛋白質分解及氨基酸代謝、核酸的降解與核苷酸代謝、核酸的生物合成、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物質跨膜運輸、生物固氮和光合作用等.每章都附有提要和習題,書後附有生物化學常用名詞英漢對照、名詞縮寫、索引等,以便讀者學習.本書吸收了生物化學國際、國內的最新進展,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章節仍按“先靜態、後動態”組織編排,符合國內的教學習慣,便於教師教學使用和學生自學.

      本書是國內內容最為豐富的基礎生物化學教材,適合於綜合性院校、農林院校、醫學院校及師範院校的生命科學類專業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供教師、研究生及科研工作人員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r9s引數配置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