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樊閒聊

    茂陵到底有多奢華相信史書也有記載,我今天就來說說茂陵的另外一種奢華(茂陵邑)

    《漢書·地理志上》關於茂陵的記載特別簡單:“茂陵,武帝置。戶六萬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萬七千二百七十七。莽曰宣城。”

    1.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朝廷大臣、名臣定居於茂陵者眾多。略舉如下:比如董仲舒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年老,以壽終於家。家徙茂陵,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杜周武帝時徙茂陵”;再如司馬相如 “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這裡列舉的三位名臣或許是其家人遷居茂陵的例項,都發生在漢武帝在位時期。當時處於茂陵邑建設的過程之中,鼓勵增加茂陵邑的戶數也是朝廷的政策,名臣舉家遷入茂陵,當然是 “合情合理”的應時之舉。

    2.在西漢中晚期,達官貴人及其後裔紛紛遷入茂陵定居。其人數無法做出具體的統計,但有一項特殊恩典的記載,可以給我們提供線索:在元康四年 (公元前62年),漢宣帝推行了一項 “德政”,把此前由於各種原因而被廢除侯國封爵的漢高祖開國功臣的後代給予特詔 “復家”的優待。根據 《漢書》卷十六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的記載,做過統計:其中大約有十位蒙恩者的裡籍,都記載為 “茂陵”。如博陽嚴侯陳濞的曾孫陳壽,“元康四年,濞曾孫茂陵公乘壽詔復家”。赤泉嚴侯楊喜玄孫楊孟嘗,“元康四年,喜玄孫茂陵不更孟嘗詔賜黃金十斤,復家”。

    他們遷入茂陵的具體時間不可考,應該大多在武帝———宣帝時期。功臣封侯者的後裔大量遷入茂陵邑定居,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茂陵邑在西漢中後期地位之特殊。

    3.更耐人尋味的是,直到兩漢之交,籍貫出自茂陵邑的名人名臣很多,似乎在官場裡面頗有以出身於茂陵邑為榮的時尚。略舉數例如下:曾經長期割據蜀中的公孫述是茂陵人, “公孫述字子陽,扶風茂陵人也”。再看東漢開國名臣耿弇,“耿弇字伯昭,扶風茂陵人也。其先武帝時,以吏二千石自鉅鹿徙焉”。另外一位參與了東漢開國之戰的將軍萬修也是茂陵人,“萬修字君遊,扶風茂陵人也。更始時,為信都令,與太守任光、都尉李忠共城守,迎世祖,拜為偏將軍,封造義侯。及破邯鄲,拜右將軍,從平河北。建武二年,更封槐裡侯”。萬修的封爵名號,尤其值得我們注意:“茂陵邑”設邑之前本名 “茂鄉”,隸屬於 “槐裡”縣之下,光武帝以 “槐裡侯”作為萬修的“更封”爵號,無疑是在表達對萬修的示寵和籠絡之意。對光武帝的開國之業做出過獨特貢獻的馬援也是茂陵人,文獻記載已見上述。一度擁兵割據河西后來決策歸附光武帝的竇融,其所倚重的張掖都尉史苞 (是五位 “州郡英俊”之一),也是茂陵人。 如果我們把上列耿弇、萬修、馬援、石苞四位的籍貫做聯合考察,可以發現原來他們都是茂陵邑人氏。以一邑之地而同時湧現出幾位一流的人才,他們都在光武帝的中興之業中有傑出貢獻,茂陵邑人才之盛,可以由此得到確認。除了上舉以政治和軍事功業著稱的人物之外,在光武中興的歷史程序中,還有一批出自茂陵的名臣,以其博學多識或者剛毅正直而名垂青史。如: “孔奮字君魚,扶風茂陵人也。” “杜林字伯山,扶風茂陵人也。”“申屠剛字巨卿,扶風茂陵人也。” “郭伋字細侯,扶風茂陵人也。” 可謂人才濟濟。由此而言,茂陵人得到社會輿論的尊重,也是合乎情理、順乎人心的過程。

    上述數端,足以確證茂陵設邑之後,在兩漢之世曾經長期享受特殊的尊榮。

    在帝陵附近設定陵邑,並賦予與縣同等的行政級別,是秦朝和西漢帝陵制度的特色之一。正如徐衛民先生所言:“秦漢帝陵普遍設定了陵邑,這在中國帝陵制度上開了先例,既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陵邑的設定,始於秦始皇陵所設之麗邑。漢承秦制,自漢初至漢元帝下詔罷置陵邑止,其間各陵也都設定陵邑……西漢的陵邑與漢長安城的關係極為密切,相當於漢長安城的衛星

    西漢建立以後,西漢帝王陵邑擔負著“強本弱枝”和防禦匈奴的兩大任務,因此仍發揮著政治和軍事中心的巨大作用。至隋唐,這種作用並末稍減,許多具有重大意義的政治鬥爭多發生在這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用到的48個國際音標用於其它語言要改變讀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