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茂才,字壽卿,蘄(今湖北蘄春)人 ,明朝初期名將。早年通曉經史大義,事母至孝,聚兵保鄉里,元朝封為淮西宣慰使、都元帥,後率部投降朱元璋,授秦淮翼水軍元帥,鎮守龍灣,又任都水營田使,率士兵行屯田之策。陳友諒攻打應天府,康茂才行詐降計,誘使其躁進急行,在龍灣將其擊敗。後隨朱元璋破江州,攻佔蘄、黃,戰鄱陽湖,因功升為大都督府副使,又從滅張士誠,同知大都督府事。洪武元年(1368年),康茂才隨徐達北伐,攻取汴梁,留守陝州。三年(1370年),奪取興元,回師途中病死,追封蘄國公。
早期從元軍,投靠明太祖
康茂才年輕時通曉經史大義,事母至孝。元朝末年,起義軍攻陷蘄縣。康茂才召聚兵馬,保衛鄉里,被朝廷封為長官(官職名),不久改任鎮撫。 後來,康茂才與眾將收復九江,搗毀蘄水黃連寨,改任蘄州路同知總管府事,屯兵於裕溪、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不久,康茂才又升任淮西宣慰使、都元帥。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朱元璋率軍渡江。當時,康茂才屯駐採石,扼守長江。朱元璋便派軍攻打,但都被康茂才擊退。後來,常遇春將康茂才誘出,以伏兵將其部下精銳盡數殲滅。康茂才聚集殘軍,又在天寧洲設立營寨。
1356年(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破天寧洲,康茂才逃奔集慶(今江蘇南京),被任命為淮南行省參知政事。三月,朱元璋攻克集慶。康茂才率部歸降,並道:以前,交戰是各為其主。現在,屢敗乃是天命。您若能饒我不死,我必效犬馬之勞。朱元璋大笑,將他釋放,仍讓他統領舊部。第二年,康茂才被任命為秦淮翼水軍元帥,鎮守龍灣。不久,康茂才奪取江陰馬馱沙,擊敗張士誠,繳獲敵軍樓船。1358年(至正十八年),康茂才隨同廖永安攻打池州,奪取樅陽,改任都水營田使,主持屯田,併兼任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
大戰陳友諒,平定張士誠
1360年(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攻陷太平(今安徽當塗),又打算聯合張士誠,合攻應天(今江蘇南京)。朱元璋知道康茂才與陳友諒有舊交,便讓他寫信給陳友諒,詐為內應,誘其輕進。康茂才派使者去見陳友諒,說自己鎮守江東木橋,又在使者返回後,將木橋改為石橋。
不久,陳友諒率水軍東下,到達江東橋,卻發現是石橋,連呼“老康”沒有迴應,這才知道中計,便率軍撤退。陳友諒退至龍灣時,明軍伏兵四起。康茂才等眾將奮勇出擊,大敗陳友諒。
次年,朱元璋親自征討陳友諒,康茂才率水軍攻克安慶、江州(今江西九江)。陳友諒逃往武昌(今湖北鄂州)後,康茂才又接連奪取蘄州、興國、漢陽,並順江而下,攻克黃梅寨、瑞昌,大敗偽漢八指揮,改任帳前親兵副都指揮使。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圍困洪都府(今江西南昌)。康茂才隨朱元璋前往救援,並參與鄱陽湖之戰。陳友諒兵敗而死,其子陳理返回武昌稱帝。不久,康茂才隨朱元璋征討武昌,因功進封金吾侍衛親軍都護。
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康茂才隨徐達破廬州(今安徽合肥),奪取江陵(今湖北荊州)與湖南各州。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康茂才改任神武衛指揮使,又進封大都督府副使。不久,張士誠攻打江陰,朱元璋親自率軍抵禦。 朱元璋行至鎮江時,張士誠已經撤退。康茂才率軍追擊,一直追到浮子門(今巫山港、張家港一帶),大敗東吳軍。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康茂才攻破馬騾港(在今江蘇淮安),平定淮安,又奪取湖州,進逼平江(今江蘇蘇州)。
這時,張士誠派精兵迎擊,與朱軍在尹山橋交戰。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戰,將東吳軍全部殲滅,後與眾將圍困平江,並駐軍齊門。1367年(吳元年),平江城破,張士誠被俘。康茂才又奪取無錫,升任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北伐中原,功高病逝
1368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稱帝,是為明太祖,並派大將軍徐達北伐元朝。康茂才隨軍平定山東,又渡河奪取汴梁(今河南開封)、洛陽,並屯駐陝州(今河南三門峽)。 康茂才駐軍陝州期間,籌集糧草,建造浮橋,接引大軍,並招撫絳州(今山西新絳)、解州(今山西鹽湖),扼守潼關,抵禦陝西元軍。康茂才善於安撫,百姓都立碑頌揚他的功德。
1370年(洪武三年),康茂才又隨徐達奪取定西、興元(今陝西漢中),在回軍途中病逝,時年五十七歲。朱元璋得知後,追贈康茂才為推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光祿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蘄國公,賜諡武義(一作武康)。
康茂才,字壽卿,蘄(今湖北蘄春)人 ,明朝初期名將。早年通曉經史大義,事母至孝,聚兵保鄉里,元朝封為淮西宣慰使、都元帥,後率部投降朱元璋,授秦淮翼水軍元帥,鎮守龍灣,又任都水營田使,率士兵行屯田之策。陳友諒攻打應天府,康茂才行詐降計,誘使其躁進急行,在龍灣將其擊敗。後隨朱元璋破江州,攻佔蘄、黃,戰鄱陽湖,因功升為大都督府副使,又從滅張士誠,同知大都督府事。洪武元年(1368年),康茂才隨徐達北伐,攻取汴梁,留守陝州。三年(1370年),奪取興元,回師途中病死,追封蘄國公。
早期從元軍,投靠明太祖
康茂才年輕時通曉經史大義,事母至孝。元朝末年,起義軍攻陷蘄縣。康茂才召聚兵馬,保衛鄉里,被朝廷封為長官(官職名),不久改任鎮撫。 後來,康茂才與眾將收復九江,搗毀蘄水黃連寨,改任蘄州路同知總管府事,屯兵於裕溪、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不久,康茂才又升任淮西宣慰使、都元帥。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朱元璋率軍渡江。當時,康茂才屯駐採石,扼守長江。朱元璋便派軍攻打,但都被康茂才擊退。後來,常遇春將康茂才誘出,以伏兵將其部下精銳盡數殲滅。康茂才聚集殘軍,又在天寧洲設立營寨。
1356年(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破天寧洲,康茂才逃奔集慶(今江蘇南京),被任命為淮南行省參知政事。三月,朱元璋攻克集慶。康茂才率部歸降,並道:以前,交戰是各為其主。現在,屢敗乃是天命。您若能饒我不死,我必效犬馬之勞。朱元璋大笑,將他釋放,仍讓他統領舊部。第二年,康茂才被任命為秦淮翼水軍元帥,鎮守龍灣。不久,康茂才奪取江陰馬馱沙,擊敗張士誠,繳獲敵軍樓船。1358年(至正十八年),康茂才隨同廖永安攻打池州,奪取樅陽,改任都水營田使,主持屯田,併兼任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
大戰陳友諒,平定張士誠
1360年(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攻陷太平(今安徽當塗),又打算聯合張士誠,合攻應天(今江蘇南京)。朱元璋知道康茂才與陳友諒有舊交,便讓他寫信給陳友諒,詐為內應,誘其輕進。康茂才派使者去見陳友諒,說自己鎮守江東木橋,又在使者返回後,將木橋改為石橋。
不久,陳友諒率水軍東下,到達江東橋,卻發現是石橋,連呼“老康”沒有迴應,這才知道中計,便率軍撤退。陳友諒退至龍灣時,明軍伏兵四起。康茂才等眾將奮勇出擊,大敗陳友諒。
次年,朱元璋親自征討陳友諒,康茂才率水軍攻克安慶、江州(今江西九江)。陳友諒逃往武昌(今湖北鄂州)後,康茂才又接連奪取蘄州、興國、漢陽,並順江而下,攻克黃梅寨、瑞昌,大敗偽漢八指揮,改任帳前親兵副都指揮使。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圍困洪都府(今江西南昌)。康茂才隨朱元璋前往救援,並參與鄱陽湖之戰。陳友諒兵敗而死,其子陳理返回武昌稱帝。不久,康茂才隨朱元璋征討武昌,因功進封金吾侍衛親軍都護。
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康茂才隨徐達破廬州(今安徽合肥),奪取江陵(今湖北荊州)與湖南各州。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康茂才改任神武衛指揮使,又進封大都督府副使。不久,張士誠攻打江陰,朱元璋親自率軍抵禦。 朱元璋行至鎮江時,張士誠已經撤退。康茂才率軍追擊,一直追到浮子門(今巫山港、張家港一帶),大敗東吳軍。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康茂才攻破馬騾港(在今江蘇淮安),平定淮安,又奪取湖州,進逼平江(今江蘇蘇州)。
這時,張士誠派精兵迎擊,與朱軍在尹山橋交戰。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戰,將東吳軍全部殲滅,後與眾將圍困平江,並駐軍齊門。1367年(吳元年),平江城破,張士誠被俘。康茂才又奪取無錫,升任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北伐中原,功高病逝
1368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稱帝,是為明太祖,並派大將軍徐達北伐元朝。康茂才隨軍平定山東,又渡河奪取汴梁(今河南開封)、洛陽,並屯駐陝州(今河南三門峽)。 康茂才駐軍陝州期間,籌集糧草,建造浮橋,接引大軍,並招撫絳州(今山西新絳)、解州(今山西鹽湖),扼守潼關,抵禦陝西元軍。康茂才善於安撫,百姓都立碑頌揚他的功德。
1370年(洪武三年),康茂才又隨徐達奪取定西、興元(今陝西漢中),在回軍途中病逝,時年五十七歲。朱元璋得知後,追贈康茂才為推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光祿大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蘄國公,賜諡武義(一作武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