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勒津是部落名稱,在《蒙古秘史》中稱“猛豁勒真”,“忙豁勒真”、“蒙古勒津”、“滿官嗔”等,明代也作“滿冠正”、“猛古振”、“莽觀真”等等,到了清代又以諧音譯作“蒙古爾濟”、“蒙古真”、“蒙古貞”等眾多叫法。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居住的和由此地外遷的蒙古族人民群眾,歷來稱阜新地區為“蒙郭勒津”,也稱自己是“蒙郭勒津人”或“蒙郭勒津和碩(旗人)”。自明末到清代和民國年間,統治蒙郭勒津的官方行政機構,則稱為“土默特左翼旗”。但在民間絕少稱呼“土默特左翼旗”,而泛稱“蒙郭勒津和碩(旗)。”旗札薩克所在地,亦被稱之為“蒙郭勒津”王府。至近代又譯稱為“蒙古錦”、“朝邑蒙古錦”、“蒙古貞”、“蒙古珍”、“蒙古鎮”等等。現在遼寧的蒙古族學者以漢字寫法統稱“蒙古貞”。蒙古勒津部落歷史傳說中稱:在1200年前,該部落有個美女,因同成吉思汗之十三代遠祖勃而只吉歹篦兒乾結發,為得受姓氏之宜。在成吉思汗崛起西征及其子孫們南征滅宋建立元朝的歷史過程中,這個部落究竟有哪些功績,歷史記載不詳。但是,到了北元時期,蒙古勒津部落卻活躍於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在其部落首領火篩(又稱浩賽)領導下,在明代中葉達延汗重新統一蒙古的事業中做出過重大貢獻。為此,達延汗對各部落重新劃分領地,組成六個萬戶時將蒙古勒津部落劃為右翼三萬戶鄂爾多斯、永謝布和蒙郭勒津(明代漢籍作滿官嗔)之一,並由其四子阿爾蘇博羅特統率蒙古勒津多羅土蠻萬戶。蒙郭勒津與土默特部落原同處於一個萬戶,遊牧在一起,同住於同一地區;從河套地區又一起遷到宣府邊外,且有聯姻關係。後來,巴爾斯博羅特濟農次子阿勒坦汗實力強大,兼併了蒙郭勒津萬戶的大部分,只有其中的多羅土蠻部由阿爾蘇博羅特之子布哲吉爾(一寫不只吉兒)臺吉所領有,其餘各部均由阿勒坦汗及其弟拉布克臺吉所佔。所以,蒙郭勒津萬戶的名稱也逐漸被阿勒坦汗所領的土默特部之名稱所取代,稱為土默特萬戶。土默特左翼旗,在民間總是稱之為蒙古貞旗或蒙古貞地方的原因,主要這裡的絕大多數民眾是蒙古貞部人。
蒙古勒津是部落名稱,在《蒙古秘史》中稱“猛豁勒真”,“忙豁勒真”、“蒙古勒津”、“滿官嗔”等,明代也作“滿冠正”、“猛古振”、“莽觀真”等等,到了清代又以諧音譯作“蒙古爾濟”、“蒙古真”、“蒙古貞”等眾多叫法。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居住的和由此地外遷的蒙古族人民群眾,歷來稱阜新地區為“蒙郭勒津”,也稱自己是“蒙郭勒津人”或“蒙郭勒津和碩(旗人)”。自明末到清代和民國年間,統治蒙郭勒津的官方行政機構,則稱為“土默特左翼旗”。但在民間絕少稱呼“土默特左翼旗”,而泛稱“蒙郭勒津和碩(旗)。”旗札薩克所在地,亦被稱之為“蒙郭勒津”王府。至近代又譯稱為“蒙古錦”、“朝邑蒙古錦”、“蒙古貞”、“蒙古珍”、“蒙古鎮”等等。現在遼寧的蒙古族學者以漢字寫法統稱“蒙古貞”。蒙古勒津部落歷史傳說中稱:在1200年前,該部落有個美女,因同成吉思汗之十三代遠祖勃而只吉歹篦兒乾結發,為得受姓氏之宜。在成吉思汗崛起西征及其子孫們南征滅宋建立元朝的歷史過程中,這個部落究竟有哪些功績,歷史記載不詳。但是,到了北元時期,蒙古勒津部落卻活躍於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在其部落首領火篩(又稱浩賽)領導下,在明代中葉達延汗重新統一蒙古的事業中做出過重大貢獻。為此,達延汗對各部落重新劃分領地,組成六個萬戶時將蒙古勒津部落劃為右翼三萬戶鄂爾多斯、永謝布和蒙郭勒津(明代漢籍作滿官嗔)之一,並由其四子阿爾蘇博羅特統率蒙古勒津多羅土蠻萬戶。蒙郭勒津與土默特部落原同處於一個萬戶,遊牧在一起,同住於同一地區;從河套地區又一起遷到宣府邊外,且有聯姻關係。後來,巴爾斯博羅特濟農次子阿勒坦汗實力強大,兼併了蒙郭勒津萬戶的大部分,只有其中的多羅土蠻部由阿爾蘇博羅特之子布哲吉爾(一寫不只吉兒)臺吉所領有,其餘各部均由阿勒坦汗及其弟拉布克臺吉所佔。所以,蒙郭勒津萬戶的名稱也逐漸被阿勒坦汗所領的土默特部之名稱所取代,稱為土默特萬戶。土默特左翼旗,在民間總是稱之為蒙古貞旗或蒙古貞地方的原因,主要這裡的絕大多數民眾是蒙古貞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