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進川65998347

    滿足現代生活是不切實!但傳統文化也不能說廢除就廢除!傳統文化也給現代文明起了啟示和傳承!人類是在一步一步走向文明!現代科技發展!也是從貧窮落後慢慢才走向文明!傳統農耕不現實!但我也是從農耕發展到現在的科技的文明,其中必須要走過的漫:漫歲月!哪個文明不昰從落後農耕才走向文明的?

  • 2 # 平安就好145018670

    斷乎不能滿足現今時代生活,只有機械化跟上現時,但在山區還是老辦法,所以就出現荒廢的情況,不過傳統文化也不可失傳,不論怎樣發達及發展都是借古來逐步深化而改變的。

  • 3 # 使用者我愛涇陽

    泥土的芳香,故鄉的小院,根的地方,吃啥啥香。愛我生態農業!愛我中華土地!愛我父老鄉親!愛我一輩輩農民的血汗!愛我一粒粒五穀糧!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中國的土地一定能養活華人!

  • 4 # 董海發

    中華民族是如何發展壯大的?

    陝西,華夏誕生之地。

    這裡是中華民族“始祖母”、伏羲和女媧的母親、炎帝和黃帝的直系遠祖華胥的故里。華胥譽稱為“人祖”,是中華文明的本源和母體,伏羲、炎帝、黃帝功勳卓著,在華夏文明史中位列“三皇五帝”,中華民族由此興盛。“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一說是源於華山,也位於陝西),學界普遍認為,處於黃河流域上中游的華山方圓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而華山得名,除了其山形像“花”(古代“花”與“華”同)之外,還因為華胥氏族就生息、繁衍在華山之陽。因此,中華民族之“華”源於華胥之“華”

    華夏在陝西第一次合稱。華夏合稱,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意為無論中原華夏族還是偏遠的非華夏民族,沒有不順從(周武王)的。孔穎達疏曰:“華夏為中國也。”周武王建都之地,正是豐鎬二京,今陝西西安,即中國。

    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也就是豐京鎬京即今天的西安。後演變為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自秦漢以來的中原王朝直轄地區為漢地,其周圍四夷多為臣屬或藩屬之地,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章太炎千古名作《中華民國解》是對中國文明起源的一次大梳理,是對“華夏”、“中華”和“漢”等至關重要的中國文明概念的大考證大定義。章太炎先生在《中華民國解》裡認為,中國古代以夏為族名,以華為國名,夏從夏水(即陝西漢水)而得名,華從華山(陝西華山)而產生。

    華復民族按其從事的主業不同而劃分為不同的族群,又按其共同認同中華文化而稱之為統一的中華民族:

    從事農業的人主要分佈在陝西關中、河南平原一帶,從事農耕的人是人最多、最穩定的族群,歷史上稱之為漢人。

    從事遊牧、狩獵、漁獵的人主要分佈在草原、森林、江湖一帶,從事放牧、打獵、捕魚的人是人最少、最不穩定的族群,歷史上稱之為夷人(即拿弓箭的人)。不管漢人、夷人都是認同中華文化的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大家庭有56個民族,其中漢民族不僅是主體民族,而且還是農耕民族,具有以下八大特徵:

    1、最大特點是:居住固定——形成家庭穩定、家族繁榮的溫馨家園;

    2、最美道德是:仁者愛人——形成孝敬父母、效忠祖國的家國情懷;

    3、最大優點是:安居樂業——養成勤勞致富、耕讀傳家的優良家風;

    4、最大缺點是:小富即安——形成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小農意識;

    5、最大樂趣是:順天而為——養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習慣;

    6、最大智慧是:以人為本——遵循以德治國、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

    7、最大幸福是:人旺糧豐——企盼人丁興旺、糧食滿倉的小康生活;

    8、最大願望是:國泰民安——構建風清氣正、休養生息的和諧社會。

    由此可見,漢民族不但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最自信、最善良、最勤奮的族群,也是最有文化、最有道德、最有信仰的族群。因此,漢族不但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同化入侵中原的遊牧民族、狩獵民族、漁獵民族的精神生活,使他們成為有文化、有道德、有信仰的文明人,而且用農耕技能改造遊牧民族、狩獵民族、漁獵民族的物質生活,使他們成為懂天文、知地理、會耕作的新農民。

    正是漢民族透過對少數民族的文化同化、道德感化、技能改造使中華民族大家庭不斷髮展壯大,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 5 # 手機使用者59590921051

    能!小時候我們在泥土中滾打,長大了我們有了免疫力,極少得怪病,而在城裡長大的孩子,動不動生病,到底誰聰明?

    物極必反:現代生活對人體生物鐘影響大,美國有80℅人諮詢過睡眠(指成人),不知你怎麼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路發電系統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