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章魚愛番茄
-
2 # 文灬禮
謝邀!1、國內在2016年前適合15歲以上人看的動漫非常少,大家就接觸的日漫較廣2、日漫角色可愛,畫風好,2D還具有藝術氣息,深受大家喜愛,加深了對日本的“美好”嚮往3、個人覺得傳達了思想!!!好多日漫讓我覺得看一遍很具有價值,不是肥皂劇,沒白看……感謝宮崎駿、新海誠,音樂和藝術不分國界
-
3 # 哏銀
對於文化我們小時候是從動畫片和電視劇開始的,每一幀美輪美奐的動畫和靚麗的色彩都是我們兒時美好的回憶!每一週期盼的連續劇都是我們對外面世界的熱盼和憧憬!
成年了,有了孩子,外面的世界一下子多元化了,媒體,影視,報刊,雜誌,一下子應接不暇。最早接觸日漫是從孩子的書包裡,當時我還不太喜歡,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動畫,怕影響學習我採用強壓政策,不讓孩子買雜誌等這些動漫的相關產品!但後來隨著孩子的同學和他們組成的動漫小團體,以及孩子們一點一點日積月累對我的影響,讓我也越來越喜歡日漫,精緻的模型和各種印刷製品,以及cosplay等,都讓我對日漫刮目相看!
要說好感,對於日本來說,單是拋開其他民族矛盾,他們的文化和文明程度還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各種細節的貼心關懷,精緻的生活和文化用品,乾淨整潔的環境,嚴格的社會制度和規定,強烈民族意識,讓其他外華人不得不從心底裡佩服和值得借鑑!雖然現在政治環境讓兩國存在主觀矛盾,但文化和文明是無國界的!
-
4 # 黑鼠鼠
個人主觀認為,接觸日漫時間久了便對日本有好感,這是客觀存在的現實。這也是很標準的文化認同與文化入侵方面的問題。
首先要基於一點,那就是國內的文化類產品相對而言防禦力較弱,內容在IP屬性與價值觀輸出上面仍顯單薄。
國內的文化產業,在這也不方便多說。哪怕是一些大牌導演,我個人直觀感覺其作品多少都有一些脫離群眾,內容偏向“文藝”。而像文化傳播這類事情,說的直白一些只有能大賣的作品,才有文化入侵的價值。
以日本的超級大IP為例,無論是《寵物小精靈》、《七龍珠》還是《馬里奧系列》,大賣是其文化傳播不可避免的因素。
而中國的文化產品仍處於探索階段,作品在大眾娛樂上仍以消費明星作為主要核心,內容仍處以“學習”外國模式的狀態,因此難以應對包括好萊塢、韓劇以及日式ACG類作品的進攻,年輕人對作品所在國家有普遍好感實屬無奈之舉。
再考慮到國內文化產業一些無法避免的問題,鑑於在下不想被封號,各位可以自己腦補。
其次文化類產品都有理想化與美化的問題
比方說日漫與好萊塢作品中常寫的幾處價值觀:階級突破、友誼至上、勿忘初心等等
這些內容雖然看上去很美好且似乎有一定的真實性,但若從實際角度出發,大家都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並非能依靠個人的主觀道德或者價值觀來左右權衡。
而影視作品則常常會忽視或者弱化主角行為所可能帶來的風險,以求得觀眾對作品的普遍好感。
基於這個原則,觀眾不免會設身處地幻想自己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從而因資訊不流暢等原因腦補作品所處國家的美好,這也便能很好理解為何年輕人會對文化輸出國有較高好感。
最後也要說一句,藝術作品畢竟只是藝術作品,其價值觀的美好自然令人嚮往,但很多時候也得考慮現實世界自身所處的立場與利益。
回覆列表
會的,接觸日漫久而久之便對這樣一個地方產生了好感。
從小的時候我們課本中的課文便有日軍侵華戰爭上的描述,無論是在影視上還是說大人一言一行中,還是孩提時候的我們便知道了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壞民族,並逐漸開始內含這仇視情感被埋著到深處。
在網際網路爆炸的時代下我們接觸到了日漫文化後,確實這個令人憎惡的形象真的會發生一些改變,至少說看一事物更加的理性了,相比我們的前輩70,80,後也確確實實的在日漫渲染下90後比他們的執念更加的薄,與其說執念不如說對待這事物上顯得更加的理性。
日漫正如很多影視作品一般,南韓電視劇以及美國電影等等,這些都能夠成為了一個國家人民最為平凡的生活習慣將之融入到作品之中,儘管是日漫還是說其他國家的影視,只用最為真實的故事才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
相反正是因為能夠去接觸到這些國外文化的同時我們能夠準確的擺正自己的三觀,而非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這樣始終時大小卻愚昧不可及的風浪捲起卻也真的可笑。
注:某次上新聞穿日軍軍裝是真的作死。
這次解答偏離了點原體,但我想“日本”這兩字會引起很高的引戰吧,與是就有了這麼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