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國朝聖者

    道就是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在地為德,在天為道,在天上,這些法則就叫做道,所以天人為何福報大壽命長?他們自然就是這種性格,靈魂很純粹。

    那麼你問孔子得道了嗎?當然得了。而且一般來說,高維度天人能夠知道下界的事情。孔子老子據說都是菩薩,下生人間,一個傳的人乘宗教,一個是天乘。能傳法的當然得道了

  • 2 # 子曰美食

    孔子生前曾與老聃在洛陽見過一面,他的思想受到老子的影響,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記載。孔子研究的專業是“禮”,他沒有完全得到“道”。

    孔子小的時候跟母親長大,他兒時的玩具就是各種模擬的“禮器”,他自己裝扮成“禮官”,玩行禮的遊戲。孔子所說的是“周禮”。當時社會“禮崩樂壞”,到處打仗,孔子所在的魯國,是三家執政,魯國國君名存實亡,孔子很痛心,三家之一,正卿季孫氏不把魯國國君放在眼裡,所以孔子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八佾,是君王才可以享受的禮儀,一佾是八個人跳舞,八佾就是六十四個人跳舞表演,季孫氏不守“禮”,所以孔子很生氣!而孔子年輕時曾經在季孫氏府上打過工。孔子推行“周禮”,真正目的或者說願望,是夢想回到周朝,象周天子的時代,天下一統,沒有戰亂,人民安居樂業。為了夢想,他也做了很多準備工作,比如說君子的六藝,他養過馬,會駕車,學射箭,從盲人做箭師傅那裡,得到了一塊周朝禮器,一塊象戈頭的玉石,每天揣在懷裡,不開心時就拿出來看看,想象一下,當時用它進行盛大行禮的場面,從而堅定自己的決心和信念,還學琴,得到了一把古琴。用禮,作為武器,沒費一兵一卒,他曾經從齊國那裡要回來,被霸佔的城池。使他名聲大振。

  • 3 # 無憂谷逍遙子

    孔丘沒有“得道”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的“矩”即是儒家思想的“仁義道德,虛情假意”。

    《莊子·應帝王》中論述了“道化”即得道的境界:

    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遊無朕。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比較孔子與莊子的思想境界,可以看出孔丘仍然徘徊人事糾結中,留戀於“事非”之間,難以窺破天機無法企及道門。

    由此可見,老子的“道”只有莊子心領神會,暢遊於“六界”之中,聞Teana之嘈嘈、了紅塵之是非,逍遙於天地之間!

  • 4 # 和文化發起人

    道,作為哲學概念,最早出自黃帝時期《廣成子.自然經》,與漢字同在,與中華文明同在。《說文》『所行,道也。』。道,所行也,事也。

    道,是中華民族為認識自然為己所用的一個名詞,意思是萬事萬物的執行軌道或軌跡,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場所。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風無人扇而自動,水無人推而自流,草木無人種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盡言皆自己如此。

    《道德經·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孔子是得道的聖人,儒家的“道”是仁義禮智信。相比於道家的“道”儒家的道更接地氣,更能夠讓人接受。這也是儒家道統興盛幾千的主要原因。儒家的道也最能夠經世致用。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一生都在傳道。倡導仁義禮智信。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曾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他及其弟子的言語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如今以孔子為先導的儒家學派,正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偉大使命。讓我們攜手並進尊道貴德,厚德載物,以始為終,知行合一,德和天下。

  • 5 # ceit

    利他之謂“道”,利他之為“道”,利他即得“道”;利己之謂“盜”,利己之為“盜”,利己即得“盜”;道乃久,盜早已;道則生,盜則死。孔子利己,孔子到死沒有得“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辦理小作坊生產許可證,主要生產芝麻醬,小磨香油,花生醬,辦理需要哪些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