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優畫網藝術資訊

    在當今藝術界,藝術家,尤其是功成名就的藝術家,無疑是受人尊敬的。而畫匠,則被認為是終日以模仿為生、缺乏創造力且俗氣的,人們往往看不起他們。藝術家和畫匠之間似乎隔著巨大的鴻溝,然而,優畫君卻認為,藝術家和畫匠之間的鴻溝並不是無法逾越的。

    在中國,有一種相對傳統的觀念認為,但凡能稱得上“藝術家”的人,除了在繪畫等方面的技法上十分精湛之外,還需要具備深厚的學養。那些缺乏深厚學養和傳統文化底蘊的人,即便技藝精純,也難以受到人們的認可,甚至被認為是民間藝人和畫匠。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擁有深厚的學養雖然可以讓一個藝術家的內涵更豐富,但卻並不是一個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的必要條件。

    如今提到國畫,許多人第一個想到他的名字——齊白石。然而人們卻未必知道,這位了不起的藝術家,曾經也是一位匠人。

    1864年1月1日,齊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杏子塢,小名阿芝。8歲開始入蒙館讀書。齊白石出身寒門,讀書不到一年,便輟學在家,砍柴放牛。因為身體孱弱,幹不了重活,家裡人便送他去學了木匠。起初,他學做木匠當中較為粗重的活——大器作,後來因為扛不動木頭,被師傅打發回家。16歲的時候,立志要學到一番手藝的齊白石改學了雕花木匠,這一學,就是三年。起初,跟隨師傅學習雕花的齊白石依照傳統圖樣雕刻,後來,他刻刀下的圖案越來越生動精妙,他也發揮創造力,在傳統圖案的基礎上,創造了許多精美的新花樣,成為遠近聞名的“芝木匠”。

    20歲那年,齊白石隨師傅外出做活時,在一個主顧家裡無意間見到了一部乾隆年間翻刻的《芥子園畫譜》。《芥子園畫譜》也就是當時的繪畫教科書。齊白石仔細翻閱之後,發現裡面的圖畫自己也能畫,如獲至寶,遂把書借回家。夜晚,齊白石不忍睡,伴著油燈,用薄竹紙一幅幅地勾影,如痴如醉。正是這本薄薄的教課書,引領他走進了繪畫的世界。

    27歲那年,齊白石拜胡沁園、陳少蕃為師,開始學習書畫。做木匠時的雕刻功夫為他學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啟蒙較晚的他意識到自己家境貧困,必須格外發奮,於是便發奮讀書。37歲時,他又拜一代經學宗師王湘綺為師,進一步加強詩文方面的學習。儘管學習了許多陽春白雪的“高雅”文化,但齊白石並沒有被傳統文人的清高品位束縛,他保持著天真爛漫的本色,描繪自己心中的山水田園,描繪鄉間的花鳥蟲魚,他的畫作靈動自然,而又富有鄉土氣息。57歲時,齊白石獨自一人來到北京,成為北漂,在那裡,齊白石結識了眾多藝術界知名人士,獲得了成名的機會。齊白石的藝術生涯可謂大器晚成,他打破了傳統理念中的橫架在藝術家和畫匠之間的鴻溝,究其原因在於他具有一種開拓創新的意識和保持真我的色彩,並且注意適當地學習,懂得把握成功的機遇。

    除了齊白石之外,優畫君還想到了另一個名字,這個人曾經默默無聞,但他透過自己的努力,同樣正在跨越著藝術家和畫匠之間的鴻溝。他的名字,叫做趙小勇。他是深圳大芬村的一名畫工。而大芬村,則是中國最大的行畫生產基地,那裡有一群畫工,終日臨摹梵高、倫勃朗、拉斐爾等大師們的藝術作品。他們臨摹出來的畫作,作為藝術衍生品和紀念品被銷往世界各地。這些畫工大多沒有什麼文化,依靠出賣廉價勞動力為生。趙小勇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多年以來,趙小勇一直依靠臨摹梵高的作品為生。直到有一天,他終於來到荷蘭,看見了梵高的真跡。原作那鮮豔明亮的色彩,以及飽含著情感的強烈而富有張力的筆觸,深深打動了他。他意識到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廉價的勞動力,一個缺乏創造力的畫匠,自己和梵高之間的差距可謂天差地別。有了這種意識上的覺醒,趙小勇開始思考自己今後創作的發展方向。多年的畫匠生涯使他掌握了較為嫻熟的技法,他的故事被拍成紀錄片,他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開始向原創藝術家轉型。趙小勇的轉型之路註定是艱難的,因為他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在文化底蘊方面頗有欠缺。但是他在反覆的機械化的臨摹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藝術的薰陶,他的蛻變因此又指日可待。

    而在西方藝術史上,“藝術家”這個概念也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有的。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藝術都處於集體創作、匿名創作的時代,那個時候的藝術工作者本身就是“畫匠”,他們的作品曾經服務於宗教,此後又服務於上流社會的客戶。有證據表明,帶有個人意識的自覺主動的藝術創作是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那時候,藝術家才從“畫匠”這個身份中漸漸獨立出來,萌發出鮮明的個人風格。

    由此可見,世界上本來並沒有絕對的“畫匠”和絕對的“藝術家”。儘管從藝術成就上來看,藝術家遠比畫匠更高,但畫匠和藝術家的人格之間是完全平等的。一個人成為誰,要看他是否有一種主動而富有創造力的意識,要看他的心靈是否覺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泰萬用表全自動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