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爛柯人

    我覺得可以用一句話來評價拉圖爾:除了經典的畫作以外,這位畫家留給世人的,只剩下了神秘。

    在藝術史的畫廊裡,拉圖爾就像一顆流星一樣,曾劃亮了十七世紀的法國畫壇。然而,拉圖爾死後,他的名字卻很快淹沒在了歲月的長河裡。直至進入近代以後,人們又重新認識到了拉圖爾的偉大。

    ↑拉圖爾:《方塊A作弊者》

    與許多研究藝術史的人一樣,在欣賞過拉圖爾的作品後,我也曾忍不住去了解畫作背後的作者。然而,不曾想到的是,關於拉圖爾的資料真的太少了。除了生卒年為1591-1652外,可以發掘的資料太少了。

    ↑《算命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拉圖爾死後,人們甚至都不知道有許多經典作品是由他創作的,甚至覺得有些油畫是勒南兄弟或委拉斯貴支等人所畫。而這一謎團,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由尼科爾和沃斯研究發現,其實這些經典之作,是出自拉圖爾之手。

    ↑拉圖爾:《彈四絃琴的人》

    從畫風來講,拉圖爾的作品基本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而這種轉變是與當時的歷史狀況緊密相連的。

    前文所附的《方塊A作弊者》和《算命者》,分別創作於1625年和1632年。這一時期,拉圖爾所在的洛林相對平和,社會也十分安穩。而拉圖爾在此期間,生活也比較如意。所以,他的畫風是比較明亮的,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然而,此後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衝突不斷,並很快開展。而洛林也隨之陷入戰火。在此前後,拉圖爾的部分親人也在戰火中喪命。目睹自己的故鄉飽受摧殘,拉圖爾的內心也十分抑鬱。這些情緒,也充分地體現在了拉圖爾的作品上。

    ↑拉圖爾:《木匠聖約瑟》

    隨著社會的日益動盪,拉圖爾的油畫開始變得暗淡,並開始將燭光作為經常表現的主題。比如《木匠聖約瑟》,除了運用大視角透視外,主要利用一盞燭光來烘托出了暮色,勾勒出了在陰暗中勞作的場景。

    與《木匠聖約瑟》相似的,《燈前的瑪德萊娜》,則是描繪了一位在燭光前沉思的少女。同樣陰暗的暮色中,少女手中還持有一顆骷髏,桌面上則放著《聖經》和十字架。或許,拉圖爾也曾在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中抉擇。

    ↑拉圖爾:《燈前的瑪德萊娜》

    由於拉圖爾後期創作了大量的“燭光”,據此來巧妙地處理了明暗關係,使得自己的畫風獨樹一幟。或許,畫卷中的夜色,正是對黑暗的現實社會的反映,而昏黃的燭光,則是畫家心中對和平與美好的渴望與堅守吧!

    ↑拉圖爾:《嬰兒》

  • 2 # 鴻鵠迎罡

    在評價法國拉圖爾(1593年——1652年)之前,我們先對17世紀的歐洲畫壇進行簡單梳理。17世紀正是文藝復興即將結束的時期,這時期絕大多數畫家都在按照達芬奇、拉斐爾等大師確立的藝術理念和繪畫形態進行自我風格的建構,拉圖爾亦如此。

    《懺悔的抹大拉的瑪利亞》

    跟拉圖爾同時期,有一個畫家推翻了文藝復興三傑建立的理性至上的藝術理念,逐漸拋棄藝術為宗教和政治服務的理念,把裝飾性、世俗性融入到繪畫中,同時,從富麗堂皇的宮廷建築風格中吸收藝術理念,最終確立了巴洛克繪畫風格。他就是德國畫家魯本斯(1577年——1640年)。

    《油燈前的瑪格達麗娜》

    如果當時沒有魯本斯的橫空出世,沒有魯本斯推動西方畫壇的變革,人們的審美理念仍然停留在古典主義時期,把靜穆的莊嚴,理性的典雅,含蓄而細膩的唯美,看作是本時代的審美共性,也許,拉圖爾那些宗教畫和風俗畫能為他自己贏得更高聲譽,他也能在西方美術史上留下更多威望。

    《作弊者》

    但恰恰不是,拉圖爾的繪畫雖然有強烈而突出的風格,除過上述特點外,他還喜歡刻畫夜間場景,尤其喜歡讓燭光照射到人物面部,讓面部體現出明亮、燦爛的光芒,而讓其他部位處在幽暗之中,給畫面增加一些神秘感。

    《木匠聖約瑟》

    採用燭光照射的畫法,是拉圖爾的獨創,此方式刻意凸顯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表情和內心世界,跟倫勃朗光線有殊途同歸的味道。同時,這種畫法可以忽略對畫面背景的處理,因為背景見不到光線,可以用大塊面的黑色來代替,可以把蠟燭照射到的亮光部分進行重點突出,起到主次分明,調節畫面節奏的效果。

    《聖愛蓮救治聖塞巴斯蒂安》

    從拉圖爾的系列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他的一些宗教人物肖像畫也不完全是一副不近人情的姿態,他是以常人眼光來刻畫他們的 ,給他們灌注了真摯的情感,具有普通大眾的情懷,具有一種端莊美和樸素美,更有一些不可褻瀆的神聖美,對普通人來說,既有親近感,又有威嚴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a93引數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