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在路上走,看見一棵無花果樹,就對樹說,「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
樹聽了,瞬間乾枯。
看,耶穌多小氣,無花果樹招誰惹誰了。
……
耶穌為什麼跟一棵樹過不去?原因很簡單,他餓了,看路邊的樹長得不錯,就去找果子,但找了半天沒找著。
他身邊跟著不少信徒。耶穌像個白痴一樣找找找,讓信徒們看了笑話,很沒面子。他於是惱羞成怒,殺死了這棵樹。
此事寫進了《馬太福音》。真的,我沒胡說。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耶穌已經預感到自己就要死了,心情很糟。遷怒於路邊之樹,情有可原。
這是耶穌殉難的前4天。
耶穌是一位宗教改革家,顛覆了猶太教的一切,給教義全新的解釋,於是被視為異端(邪教),被活活釘死在十字架上。
他也是社會改革家,為底層貧民爭取利益。所以,最想殺他的不是羅馬人,而是那些猶太貴族階層,以及所謂文士、法利賽人。
更重要的是,耶穌不是神仙,是個人,會死、會軟弱,這比他父親耶和華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耶和華 更像是自然力量的人格化)。是耶穌身上的人性(弱點)賦予了基督教長久的魅力。
耶穌做事充滿彈性(沒原則)。
他看見瑪利亞好看,就讓她在自己邊上坐著。說她有上好的福分。她姐姐馬大沒有上好的福分,在一邊忙得亂轉。
一個百夫長(帝國的暴力機器的螺絲釘)的僕人病了,百夫長找到了耶穌,諂媚幾句,說「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耶穌高興極了,對他讚不絕口,以色列人都沒你虔誠!於是百夫長流芳千古。
耶穌收了一個稅吏利未當門徒(就是寫了《馬太福音》的馬太),心情大好,就給利未面子,跟稅吏們一塊吃飯。
這些事,都讓耶穌像個正常人,不是高高在上的神。
讀過福音書的人都能看出來,開始的時候,耶穌的心情一直不錯,Sunny朝氣,但隨著傳教規模的擴張、臨近耶路撒冷、阻力漸大,他的情緒越來越陰鬱,非常不穩定。
他畢竟還年輕,閱歷不深,撐死了32歲、33歲。暴躁地詛咒無花果樹,只是一次小小的發洩。
最後的晚餐上,他乾脆攤牌,說有人要出賣自己。
如果耶穌是個長者,他肯定沉得住氣,一句話也不說(這是墜吼的)。
在被抓前,耶穌連著3次禱告,甚至向門徒訴苦,「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
還有更大的背景。
福音書的時代,是一個黑暗壓抑的時代。
猶太教早就不行了,人們腐化墮落,反動黃色,所以才有耶穌、宗教改革。
施洗約翰很偉大,但也很無奈。他告訴信徒們,耶穌「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
聖靈是什麼,信徒們不懂。但「用火施洗」是很明白的——時候一到,燒死你們。
可他們不悔改。
正好相反,臥槽,他們把耶穌釘死了。
耶穌所做的,不是中興猶太教,而是摧毀了亞伯拉罕、摩西、大衛的舊宗教,建立了一個新的宗教。
實際上,這件事他也就幹了一半。更多的事是彼得、保羅他們乾的。
他死於宗教迫害。
耶穌作為人子死亡,新宗教才得以誕生。
其實分析耶穌的言行,跟現在的一些邪教教主差不了多少,只不過,邪教教主們都活得好好的。
當然,為了便於宗教的傳播,門徒、信徒們對耶穌做了很多庸俗化的解釋,上帝拯救人類、犧牲自己的兒子、立下新約等等。
再然後,天主教繁盛一時,帝國首都羅馬,反而被宗教佔領。一個同樣黑暗的時代降臨了。
這個時代,有無數女巫、怪物、瘋子、魔鬼、淫邪、異端。可以參考艾科的《玫瑰的名字》。
當然這事怪不到耶穌頭上。
他秉持智慧、勇氣和善意,傳播自己的信念,最後為信念死掉,僅此而已。
彼得問耶穌,如果他的弟兄得罪了他,該饒恕多少次。彼得根紅苗正,是大弟子,所以經常 擅做主張,他覺得7次就夠了。
耶穌說,錯,要饒恕70個7次。
他怕彼得聽不懂,還講了個簡單的比喻。一個僕人欠王1000萬兩銀子,還不起,去求王,王免了他的債。
結果這僕人一出門,看見一個欠了他10兩銀子的同伴,就掐住他喉嚨,不依不饒地逼他還債,還把他投入監獄。
王大怒,你混蛋,債不免了。
我覺得,這些理念在那個倒行逆施的年代,是罕有的公正,甚至是理想主義。
耶穌怎麼小氣了?
耶穌在路上走,看見一棵無花果樹,就對樹說,「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
樹聽了,瞬間乾枯。
看,耶穌多小氣,無花果樹招誰惹誰了。
……
耶穌為什麼跟一棵樹過不去?原因很簡單,他餓了,看路邊的樹長得不錯,就去找果子,但找了半天沒找著。
他身邊跟著不少信徒。耶穌像個白痴一樣找找找,讓信徒們看了笑話,很沒面子。他於是惱羞成怒,殺死了這棵樹。
此事寫進了《馬太福音》。真的,我沒胡說。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耶穌已經預感到自己就要死了,心情很糟。遷怒於路邊之樹,情有可原。
這是耶穌殉難的前4天。
……
耶穌是一位宗教改革家,顛覆了猶太教的一切,給教義全新的解釋,於是被視為異端(邪教),被活活釘死在十字架上。
他也是社會改革家,為底層貧民爭取利益。所以,最想殺他的不是羅馬人,而是那些猶太貴族階層,以及所謂文士、法利賽人。
更重要的是,耶穌不是神仙,是個人,會死、會軟弱,這比他父親耶和華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耶和華 更像是自然力量的人格化)。是耶穌身上的人性(弱點)賦予了基督教長久的魅力。
……
耶穌做事充滿彈性(沒原則)。
他看見瑪利亞好看,就讓她在自己邊上坐著。說她有上好的福分。她姐姐馬大沒有上好的福分,在一邊忙得亂轉。
一個百夫長(帝國的暴力機器的螺絲釘)的僕人病了,百夫長找到了耶穌,諂媚幾句,說「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耶穌高興極了,對他讚不絕口,以色列人都沒你虔誠!於是百夫長流芳千古。
耶穌收了一個稅吏利未當門徒(就是寫了《馬太福音》的馬太),心情大好,就給利未面子,跟稅吏們一塊吃飯。
這些事,都讓耶穌像個正常人,不是高高在上的神。
……
讀過福音書的人都能看出來,開始的時候,耶穌的心情一直不錯,Sunny朝氣,但隨著傳教規模的擴張、臨近耶路撒冷、阻力漸大,他的情緒越來越陰鬱,非常不穩定。
他畢竟還年輕,閱歷不深,撐死了32歲、33歲。暴躁地詛咒無花果樹,只是一次小小的發洩。
最後的晚餐上,他乾脆攤牌,說有人要出賣自己。
如果耶穌是個長者,他肯定沉得住氣,一句話也不說(這是墜吼的)。
在被抓前,耶穌連著3次禱告,甚至向門徒訴苦,「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
……
還有更大的背景。
福音書的時代,是一個黑暗壓抑的時代。
猶太教早就不行了,人們腐化墮落,反動黃色,所以才有耶穌、宗教改革。
施洗約翰很偉大,但也很無奈。他告訴信徒們,耶穌「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
聖靈是什麼,信徒們不懂。但「用火施洗」是很明白的——時候一到,燒死你們。
可他們不悔改。
正好相反,臥槽,他們把耶穌釘死了。
……
耶穌所做的,不是中興猶太教,而是摧毀了亞伯拉罕、摩西、大衛的舊宗教,建立了一個新的宗教。
實際上,這件事他也就幹了一半。更多的事是彼得、保羅他們乾的。
他死於宗教迫害。
耶穌作為人子死亡,新宗教才得以誕生。
其實分析耶穌的言行,跟現在的一些邪教教主差不了多少,只不過,邪教教主們都活得好好的。
當然,為了便於宗教的傳播,門徒、信徒們對耶穌做了很多庸俗化的解釋,上帝拯救人類、犧牲自己的兒子、立下新約等等。
再然後,天主教繁盛一時,帝國首都羅馬,反而被宗教佔領。一個同樣黑暗的時代降臨了。
這個時代,有無數女巫、怪物、瘋子、魔鬼、淫邪、異端。可以參考艾科的《玫瑰的名字》。
當然這事怪不到耶穌頭上。
他秉持智慧、勇氣和善意,傳播自己的信念,最後為信念死掉,僅此而已。
……
彼得問耶穌,如果他的弟兄得罪了他,該饒恕多少次。彼得根紅苗正,是大弟子,所以經常 擅做主張,他覺得7次就夠了。
耶穌說,錯,要饒恕70個7次。
他怕彼得聽不懂,還講了個簡單的比喻。一個僕人欠王1000萬兩銀子,還不起,去求王,王免了他的債。
結果這僕人一出門,看見一個欠了他10兩銀子的同伴,就掐住他喉嚨,不依不饒地逼他還債,還把他投入監獄。
王大怒,你混蛋,債不免了。
我覺得,這些理念在那個倒行逆施的年代,是罕有的公正,甚至是理想主義。
耶穌怎麼小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