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已經從“全民儲蓄時代”開始逐漸轉變為“全民負債時代”。
前段時間匯豐銀行曝光了一組資料,從資料來看,中國90後一代人的債務與收入比達到令人吃驚的1850%,該群體欠各種貸款機構和信用卡發行機構的人均債務超過17433美元(約合12萬元人民幣)。
此外,據美國一家上市的金融貸款平臺數據顯示,中國申請消費者貸款者群體中,85%都是1980年後出生的,其中24%是80後,7%是85後,37%是90後,12%是95後,4%是00後。這似乎宣告著“全民負債時代”,越發的接近了。
1、“年輕化”的消費者群體,與“年輕化”的消費模式
隨著最後一批90後已經步入成年,中國的消費者群體就開始向“年輕化”而轉變,從70後、80後向80後、90後迭代。受消費者群體變化的影響,消費模式也開始向著“年輕化”而轉變。
自從實行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經濟發展就以一種勢如破竹的速度在增長,也由此讓很大的一批人率先富裕了起來,但是真正的“甜頭”,卻是被90後群體所吃到。
與上一代的居民經濟狀況相比,90後群體完全可以稱為“富二代”。這就意味著他們的生活水平要高的多,受此影響,他們的消費觀念也產生了明顯的變化。
比如,從理性消費轉變成了感性消費。上一代消費者群體在進行消費時,往往是要考慮到自身需求以及物品的價值,反覆考慮後才會選擇進行消費,很理性。但“年輕化”的消費者群體不然,他們在進行消費時,往往是簡單思考後覺得“我認為值”就達成了一筆交易,很衝動。
這種消費觀念的轉變,讓中國的消費能力大增,對中國的整個市場都具備著強烈的“活躍”作用。不僅如此,這也讓中國的消費能力揚名世界,因為“年輕化”的消費者,更喜歡“玩”,比如選擇“旅遊”。
從近十年的旅遊業增長速度來看,最近十年來,除了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外,每年中國的旅遊業收入增速均高於中國GDP的增速。另外據攜程的資料顯示,旅遊人群中有超過一半的人群是80後、90後群體,其中僅80後群體就佔據了29%的比重。
這些僅僅是冰山一角,除了旅遊業以外,中國“年輕化”的消費者群體在“快消品、奢侈品、遊戲用品、寵物用品”等方面都佔有不小的“消費份額”。
2、除了自身“底蘊”,各種金融機構給予的“便利”也是消費能力大增的推手
作為“富二代”,除了上一代人留下來的底蘊,各種金融機構給予的“便利”也是消費能力大增的推手。自從“信用卡”於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之後,就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從大資料來看,在信用卡持卡量上,21歲-40歲的持卡使用者佔比最大,佔比85.5%。這就意味著,“年輕化”的消費者群體有著更“深厚”的底蘊去進行消費。
除此之外,近年來萌生的各種“小微貸款”機構,同樣是“推手”之一,也就給年輕群體的超高“負債比”與人均12萬的負債埋下了伏筆。
隨著信用卡的普及,“超前消費”被人們逐漸所接受,據央行釋出的《2018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執行總體情況》來看,與2017年人均持有信用卡 0.39 張相比,僅僅2018年2個季度,人均持有信用卡數量就上漲到0.46張。
這似乎也說明了,為什麼中國“年輕化”的消費者,越賺錢,越覺得錢越少。但僅僅如此,並不意味著中國的90後人均負債能達到12萬。
3、“剛需負債”是超高人均負債的“主力軍”
若單單靠日常消費來來說,想達成“人均負債12萬”的成就,還是十分困難的,其中“剛需負債”是超高人均負債的“主力軍”。
何謂“剛需負債”,很容易理解,比如房貸、車貸等等,尤其是房貸,更是“主力中的主力”。90後已經全部成年,這就意味著“結婚生子”被提上了日程,這個時候,房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個“奢侈品”。
再加上近年來房價連翻上漲,大多數剛需群體等不到房價降下來的那天,只能選擇匆忙“上車”,成為了高房價下的“奴隸”。對於很多80後、90後的“有房一族”來說,誰身上沒有個幾十萬的債呢?甚至一線、二線城市的人群,百萬以上的負債也不是什麼難事。
所以說,“人均負債12萬”的另一個誘因,就是買房的年輕消費者群體越來越多了。但無論如何,年輕消費者群體的超高負債仍然被坐實,也正是因為如此,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埋下了一個隱患。
中國現在的經濟市場,面臨了極大的“下行”壓力,難道你們不覺得,造成這樣的原因,和消費者變“窮”了,有著極大的關聯麼?
中國居民已經從“全民儲蓄時代”開始逐漸轉變為“全民負債時代”。
前段時間匯豐銀行曝光了一組資料,從資料來看,中國90後一代人的債務與收入比達到令人吃驚的1850%,該群體欠各種貸款機構和信用卡發行機構的人均債務超過17433美元(約合12萬元人民幣)。
此外,據美國一家上市的金融貸款平臺數據顯示,中國申請消費者貸款者群體中,85%都是1980年後出生的,其中24%是80後,7%是85後,37%是90後,12%是95後,4%是00後。這似乎宣告著“全民負債時代”,越發的接近了。
1、“年輕化”的消費者群體,與“年輕化”的消費模式
隨著最後一批90後已經步入成年,中國的消費者群體就開始向“年輕化”而轉變,從70後、80後向80後、90後迭代。受消費者群體變化的影響,消費模式也開始向著“年輕化”而轉變。
自從實行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經濟發展就以一種勢如破竹的速度在增長,也由此讓很大的一批人率先富裕了起來,但是真正的“甜頭”,卻是被90後群體所吃到。
與上一代的居民經濟狀況相比,90後群體完全可以稱為“富二代”。這就意味著他們的生活水平要高的多,受此影響,他們的消費觀念也產生了明顯的變化。
比如,從理性消費轉變成了感性消費。上一代消費者群體在進行消費時,往往是要考慮到自身需求以及物品的價值,反覆考慮後才會選擇進行消費,很理性。但“年輕化”的消費者群體不然,他們在進行消費時,往往是簡單思考後覺得“我認為值”就達成了一筆交易,很衝動。
這種消費觀念的轉變,讓中國的消費能力大增,對中國的整個市場都具備著強烈的“活躍”作用。不僅如此,這也讓中國的消費能力揚名世界,因為“年輕化”的消費者,更喜歡“玩”,比如選擇“旅遊”。
從近十年的旅遊業增長速度來看,最近十年來,除了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外,每年中國的旅遊業收入增速均高於中國GDP的增速。另外據攜程的資料顯示,旅遊人群中有超過一半的人群是80後、90後群體,其中僅80後群體就佔據了29%的比重。
這些僅僅是冰山一角,除了旅遊業以外,中國“年輕化”的消費者群體在“快消品、奢侈品、遊戲用品、寵物用品”等方面都佔有不小的“消費份額”。
2、除了自身“底蘊”,各種金融機構給予的“便利”也是消費能力大增的推手
作為“富二代”,除了上一代人留下來的底蘊,各種金融機構給予的“便利”也是消費能力大增的推手。自從“信用卡”於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之後,就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從大資料來看,在信用卡持卡量上,21歲-40歲的持卡使用者佔比最大,佔比85.5%。這就意味著,“年輕化”的消費者群體有著更“深厚”的底蘊去進行消費。
除此之外,近年來萌生的各種“小微貸款”機構,同樣是“推手”之一,也就給年輕群體的超高“負債比”與人均12萬的負債埋下了伏筆。
隨著信用卡的普及,“超前消費”被人們逐漸所接受,據央行釋出的《2018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執行總體情況》來看,與2017年人均持有信用卡 0.39 張相比,僅僅2018年2個季度,人均持有信用卡數量就上漲到0.46張。
這似乎也說明了,為什麼中國“年輕化”的消費者,越賺錢,越覺得錢越少。但僅僅如此,並不意味著中國的90後人均負債能達到12萬。
3、“剛需負債”是超高人均負債的“主力軍”
若單單靠日常消費來來說,想達成“人均負債12萬”的成就,還是十分困難的,其中“剛需負債”是超高人均負債的“主力軍”。
何謂“剛需負債”,很容易理解,比如房貸、車貸等等,尤其是房貸,更是“主力中的主力”。90後已經全部成年,這就意味著“結婚生子”被提上了日程,這個時候,房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個“奢侈品”。
再加上近年來房價連翻上漲,大多數剛需群體等不到房價降下來的那天,只能選擇匆忙“上車”,成為了高房價下的“奴隸”。對於很多80後、90後的“有房一族”來說,誰身上沒有個幾十萬的債呢?甚至一線、二線城市的人群,百萬以上的負債也不是什麼難事。
所以說,“人均負債12萬”的另一個誘因,就是買房的年輕消費者群體越來越多了。但無論如何,年輕消費者群體的超高負債仍然被坐實,也正是因為如此,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埋下了一個隱患。
中國現在的經濟市場,面臨了極大的“下行”壓力,難道你們不覺得,造成這樣的原因,和消費者變“窮”了,有著極大的關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