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85691732247

    藏鋒橫。

    藏鋒橫,在行書中屬於最具有楷書線條和筆意的點畫之一。起筆收筆雖然有承上啟下的筆意或痕跡,但多是筆行至橫畫的起筆位置,用筆如楷逆鋒入紙起筆。如範字“想”字的第一筆橫的起筆和“無”中的長橫畫的起筆收筆。

    “想”的第一筆短橫雖然短促,由於所處空間環境有餘,故採取了短且粗的處理,其用筆左上逆鋒起筆,筆意渾厚,用筆沉穩堅實。然後下按,調鋒右行亦或回鋒右行,用筆力戒過於均勻平直。

    落筆輕快.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切落,輕頓後轉筆向右行筆速度較快,形態稍短,要沉穩勁挺,收筆向右頓。

    二、露鋒橫。露鋒橫至少有三種形式,如收筆上(下)鉤鋒,起筆承上橫和承上啟下橫。露鋒橫一般著紙下按即順鋒向右行筆,尾部不可平出鋒回收迴向上向下出鋒,即取垂尾或帶筆出筆鋒與下一筆呼應。如“菩”的長橫和“於”的左部上橫(起筆收筆皆上露鋒)。

    收筆上、下出鉤露鋒橫多用在下一筆是豎或撇的情況下,取應上呼下勢。起筆順鋒切入,收筆時向右上輕頓回收,然後向左上出鋒,如“於”字。收筆下夠露鋒橫取呼左下勢,這類筆畫主要是在收筆的時候先向右下頓,再向左下出鋒以便於和下一筆畫呼應,如“菩”中的第六筆短橫。

    起筆承上橫就是在起筆承上一筆畫收筆之勢,落筆由右上向左下切入,頓筆後向右行筆,收筆根據下一筆的起筆位置而定。如“乎”字中的橫畫。

    承上啟下橫如“其”字的長橫。起筆承上,收筆啟下。此類橫畫一般多處於字的中部上下有其它點畫可供縈帶的字的中間部分,起筆要承前一筆之筆勢,收筆與下一筆起筆起筆呼應,連帶出鋒。落筆輕快,中間行筆稍緩而凝重,收筆快捷有力。

    三是左尖和右尖橫。

    左尖橫橫做均加力行筆,尾端回鋒或駐鋒即提。形態多短小,亦有長橫採取此種處理方式的,起筆略輕快,收筆有方有圓,圓勁沉穩,(如“世”、“交”)也有起筆尖起收筆取垂勢的,如“百”字首畫,尖起,由輕細漸粗重。

    右尖橫如“拱”字、“一”、“古”字。右尖橫多頓筆起筆,重按後快速向右行筆,出鋒部分用筆略輕甚至直接提筆出鋒,主要用於與下一筆的連帶呼應。如“拱”字右旁“共”字之首橫的方起尖收。

    “一”和“古”的橫畫,橫畫均減力右行筆,至尾端折鋒與下一筆縈帶呼應。這類筆畫切忌行筆過快,以免線條虛滑綿軟。一定要注意節奏感。

    在王羲之的《蘭亭序》中還有仰勢橫,如“所”字的上橫,呈上仰之勢,這種橫和字中其它點畫密切配合,可以使字顯得更豐滿穩固。

    在《蘭亭序》中還有一種橫畫的起筆由下向上起筆入紙的,如“其”字的第一筆,筆由下向上,用腕力寫成有彈性的橫畫,其鋒外露,起筆用筆方向反向。

    若論點畫變化,莫過於米芾的行書,點畫形態角度變幻莫測。

    附:古代關於“橫畫”的論述

    【勒】“永”字八法之一。指橫畫的寫法。作橫畫時,要求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具體運筆是:折起、衄落成點、提走,力行、住、挫、頓、向右下作圍、向左回鋒提收。晉衛夫人《筆陣圖》雲:“一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二・永字八法詳說・勒勢第二》:“勒不得臥其筆,中高兩頭下,以筆心壓之。口訣雲:頭傍鋒仰策,次迅收。若一出揭筆,不趯而暗收;則圓薄而疏,筆無力矣’。夫勒,筆鋒將及於紙,須微進仰策峻趯。問日:“勒不言畫而言勒,何也?論曰:勒者趯筆而行,承其虛畫,取其勁澀,則功成矣。今止言畫者,慮在不趯,一出便畫,則鋒拳而怯薄也。夫勒者借於豎趯,趯則筆勁澀,亡其流滑,徴可稱工矣。筆訣雲:“策筆須勒,仰筆覆收”,准此則形勢自彰矣。”元陳繹曾《翰林要訣·平法》“勒ー,上平、中仰、下偃,空中遠搶,以殺其力,如勒馬之用韁也。凡尾提處,觀其筆燥溼何如。燥則駐蹲捺而實搶以補之,其次蹲而不捺,其次駐而不蹲,其次提而不駐即實搶之。溼則提起作空搶可也。”又云:“凡平畫忌如運算元。終篇展玩,不見橫畫,始是書法。”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雲:“勒之祖,首尾藏鋒,用筆欲橫而勢欲欹。”清馮武《書法正傳》載《書法三昧・運用》:“畫之祖,勒法也。狀如運算元,便不是書。其法初落筆鋒向左,急勒迴向右,橫過至末,復駐鋒折回,其勢首尾俱低,中高拱如覆舟樣,故曰:“勒常患平。智永、虞世南上而鍾、王多用篆法為畫,歐、諸而下多用求法為畫…秘決雲:“橫畫須直入筆鋒;直畫須橫入筆鋒',此不傳之樞機也。”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述下》:“平橫為勒者,言作平橫,必其筆,逆鋒落紙,卷毫右行,緩去急回。蓋勒字之義,強抑力制,意收愈緊。又分書橫畫,多不收鋒,雲勒者,示隸畫之必收也。後人為橫畫順筆平過,失其法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以死堅持變法,為何康有為卻愜意遊歷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