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月與九月

    對蘇軾人生態度的評價如下。

    蘇軾像李白、杜甫等人一樣,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位巨人.據說,宋神宗曾問他的大臣:“唐代的哪個人物,可以跟咱們的蘇軾比?”一個大臣回答說:“蘇軾跟李白差不多.”另一個大臣反對說:“李白有蘇軾的才情,但在學問方面可比不了蘇軾.”我們不去評論到底是李白還是蘇軾更好些,就憑這點就可以看出,蘇軾的確是個卓越之才.

    蘇軾生活於黨爭劇烈、政局變幻的北宋中期,他志在有為,終生未離仕途.故其人生征程欺負曲折,感受閱歷豐富多樣.正如他自己所詠:“身行萬里半天下”,“崎嶇世味嘗應遍”.這往往激發出他的深湛反思和超妙感悟,不時在其詩作中有所閃現.

    然而,蘇軾最可貴的一點,還是他對待人生的態度.他平易近人,風趣幽默,完全沒有一個文人孤芳自賞的態度.他一生遭遇過不少打擊,經歷過非常艱苦的生活,幾次差點兒被政敵害死,但他總能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去看待逆境.我們普通人也許無法學到他的才學,但他對待人生的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蘇軾的人生態度在於他不畏艱難,敢於對文學進行大膽的革新和創造;在於他忠心為國,愛民如子,勤政為民,與民同樂的氣概;在於他感懷傷事,對於政治上的失意,依然能夠胸懷祖國,情繫民生,將自己的滿腔熱血付之與詩詞創作的另一種生存力量.

    蘇軾的命運可謂悲慘,但我們翻看他留下來的文學作品,卻幾乎看不到他哭哭啼啼.他總是幽默、樂觀地去看待挫折.

    蘇軾的這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深深印在他寫的每一行詩詞上 .他的一首詞就很形象的反應了他的這一特點.就是他在經歷了文字獄,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的一天,他和幾個好友出去遊玩,遇上了雨,沒有雨具.同行的人都四處奔跑,結果還是被淋得溼透,十分狼狽.只有蘇東坡不在乎,好像沒雨一樣,一邊走一邊吟詩.過了一會兒,天就晴了,他就此寫了一首《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就是以這樣一種淡薄達觀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無數風風雨雨的.他自己非常喜歡“回首向來蕭瑟處”和“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兩句,在晚年貶居海南的時候,還在自己的詩裡用了這兩句.

    “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態度,貫穿了蘇東坡大起大落的一生,成就了一種高貴的人生境界.

    蘇軾所以能如此開朗樂天,絕非偶然,這是與他超塵脫俗的人生悟性分不開的.他為人超拔物慾,淡漠富貴,而傾情人格品第、學問文章.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自然流露,時時體現.如“心閒萬緣空,身安一床足.豈惟忘淨穢,兼以洗榮辱.”“浮雲時事改,孤月此心明.”

    林語堂把蘇軾稱為“快樂的天才”,一語中的.

    而如今的人們每天過著浮躁的生活,埋怨這個社會是如此的不公,好機遇總不是自己的.可當我看蘇東坡時我們沒有資格這樣說.不論是當時的社會,還是個人的機遇,我們不知幸福多少了.雖然,逆境的他是可悲的,一個人一生中幾次大起大落,即便是再堅強勇敢的人,也不一定能夠坦蕩自如,可想而知,蘇軾的遭遇是悲涼的.但是,實際上他並沒有被打倒,他時刻都對生活充滿著無限的嚮往,對生命充滿著無限的熱愛.這樣一種氣度,是非一般人可以比的.所以不是這個世界讓你不幸,而是我們不夠強大而已.

    當我們在人生的路途中,因為種種困難而難過、悲痛,前進艱難時,不妨讀讀蘇軾的詩詞,每一首不一樣的感悟總有一個給我們一些啟發.《蘇東坡傳》中這樣寫著:不管怎麼說,能使讀者快樂,的確是蘇東坡作品的一個特點.蘇東坡最快樂就是寫作之時.一天,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複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蘇東坡的文字使當代人的感受,亦復如此.歐陽修說每逢他收到蘇東坡新寫的一篇文章,他就歡樂終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訴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著不食時,必然是正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時,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之面感嘆讚美之.

    “百年三萬日,老病常居半.

    其間互憂樂,歌笑雜悲歡.

    顛倒不自知,直為神所玩,

    須臾便堪笑,萬事風雨散.”

    在人的一生中,有病痛、憂樂、悲歡,迴圈往復.其實轉眼即時過境遷,直可付之一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的女生有物件卻說沒物件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