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駱駝載樂俑,造型新穎浪漫。駝背部架一平臺,鋪方格紋長毯,上有樂舞俑8個,7男樂俑1女舞俑。樂俑環坐平臺四周,分別執笛、箜篌、琵琶、笙、簫、拍板、排簫7種樂器,在全神貫注地演奏,女舞俑婷婷玉立於7個樂俑中間,輕拂長袖,邊歌邊舞。這組樂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時期的作品,舞樂者均穿著漢族衣冠,使用的卻大都是從西域傳入的樂器,表現的是流行於開元、天寶時期的“胡部新聲”即胡漢文化融合後的新舞樂。釉色鮮明亮麗,協調自然。堪稱唐三彩中的極品。
陶瓷業在唐朝時期有重要發展,主要是陶瓷技術突飛猛進,除了“南青北白”瓷業之外,三彩陶器在唐代燒造達到鼎峰時期,創造了濃豔瑰麗的唐代藝術風格。三彩陶器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具,製造時入窯兩次,先燒釉,釉以鉛為熔劑,高溫下呈玻璃狀可流淌。唐三彩正是利用這一特點,使不同色釉於高溫下交混,製造出綺麗的藝術效果。唐三彩技術除器物外,廣泛運用到偶人禽獸雕塑的裝飾上。絕大多數的唐三彩用於殉葬,極少用於日常生活。唐代的厚葬風氣也推動了三彩業的發展,使三彩成就達到前無古人的巔峰狀態。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其駱駝站在長方形底座上,引頸長嘶,駝背上的馱架為一平臺,鋪有色彩斑斕的毛毯, 共有八名樂手。其中七名男樂手身著漢服,手持胡人不同樂器,面朝外盤腿坐著演奏,中間有一站立女子正在歌唱,顯然是一個流動演出團。唐代藝術家用浪漫的手法將舞臺設定在駝背上,可謂匠心獨具。
三彩駱駝載樂俑,造型新穎浪漫。駝背部架一平臺,鋪方格紋長毯,上有樂舞俑8個,7男樂俑1女舞俑。樂俑環坐平臺四周,分別執笛、箜篌、琵琶、笙、簫、拍板、排簫7種樂器,在全神貫注地演奏,女舞俑婷婷玉立於7個樂俑中間,輕拂長袖,邊歌邊舞。這組樂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時期的作品,舞樂者均穿著漢族衣冠,使用的卻大都是從西域傳入的樂器,表現的是流行於開元、天寶時期的“胡部新聲”即胡漢文化融合後的新舞樂。釉色鮮明亮麗,協調自然。堪稱唐三彩中的極品。
陶瓷業在唐朝時期有重要發展,主要是陶瓷技術突飛猛進,除了“南青北白”瓷業之外,三彩陶器在唐代燒造達到鼎峰時期,創造了濃豔瑰麗的唐代藝術風格。三彩陶器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具,製造時入窯兩次,先燒釉,釉以鉛為熔劑,高溫下呈玻璃狀可流淌。唐三彩正是利用這一特點,使不同色釉於高溫下交混,製造出綺麗的藝術效果。唐三彩技術除器物外,廣泛運用到偶人禽獸雕塑的裝飾上。絕大多數的唐三彩用於殉葬,極少用於日常生活。唐代的厚葬風氣也推動了三彩業的發展,使三彩成就達到前無古人的巔峰狀態。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其駱駝站在長方形底座上,引頸長嘶,駝背上的馱架為一平臺,鋪有色彩斑斕的毛毯, 共有八名樂手。其中七名男樂手身著漢服,手持胡人不同樂器,面朝外盤腿坐著演奏,中間有一站立女子正在歌唱,顯然是一個流動演出團。唐代藝術家用浪漫的手法將舞臺設定在駝背上,可謂匠心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