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在1618年頒佈七大恨誓師伐明之後,馬上就帶著大軍直下撫順,全殲明總兵官張承胤一萬援軍,掠莊屯小堡500餘處,俘獲人畜30餘萬,一個月後,努爾哈赤率大軍攻克撫安保等大小11堡,7月攻陷與撫順同為遼東門戶的清河等城。
這是努爾哈赤針對明朝的第一次大動作,大明朝野震驚,意識到必須大舉徵繳了。
萬曆47年,也就是公元1619年,明朝抽餉200萬兩白銀,從各地調集11萬大軍,號稱47萬,命兵部右侍郎楊鎬為經略,坐鎮瀋陽,兵分四路直撲赫圖阿拉,企圖一舉打掉努爾哈赤的老巢。
楊鎬可能作戰計劃保密工作做得不好,努爾哈赤知道了楊鎬的意圖,採用了明朝投降將領李永芳的建議“任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建議,也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決策。一般而言,這也是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最好的策略後,努爾哈赤的金國當時在總體實力上還是遠遠不能和大明相比的。
在楊鎬的四路大軍裡面,努爾哈赤重點針對的是西路軍。西路軍統帥是杜松,有三萬人,就是這三萬人,杜松還分20000在薩爾滸紮營,自己率10000去攻打界凡城。明軍兵力的再一次分散,徹底的暴露了自己,所以努爾哈赤瞅準機會,親率60000八旗精銳直撲西路軍的薩爾滸大營,這就造成了在區域性戰場上的絕對優勢,八旗兵對明兵的比例是3:1。迅速拿下薩爾滸大營之後,努爾哈赤又馬不停蹄的直撲吉林崖,這次的金明兵力對比幾乎是5比1,戰鬥結果更無懸念,杜松直接被幹掉了,西路軍全軍覆沒。
西路軍全軍覆沒之後,北路軍倒是沒有跑,只士氣鬥降轉攻為守,而且分別在三個地方紮營,又犯了兵力分散的大忌,再次給了努爾哈赤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機會。
解決北路軍的同時,努爾哈赤又命代善阿敏皇太極伏擊東路軍。伏擊東路軍的八旗兵打著繳獲的杜松部隊的旗號突然出擊,所以東路軍又是大敗。
西路北路東路軍大敗之後,經略楊鎬已經沉不住氣,也坐不住了,趕緊讓南路軍李如柏部回撤,明軍早就聞風喪膽了,一聽到後撤的命令,轉身就跑,後撤路上自己人踩死自己人不計其數。
明朝興師動眾圍剿努爾哈赤的計劃僅僅四五天,就被努爾哈赤打了個稀巴碎。明朝失敗的主要原因,一個是因為選將不精,一個是因為朝政腐敗,再一個就是政局動盪,中樞號令遊移不當。
薩爾滸之戰雖然打得漂亮,但是從純粹軍事的角度來講,還遠遠說不上是明金的決戰,但是這次大戰之後,拋開絕對的實力不說,明金兩國、兩軍的氣勢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在這之前,明朝還是看不上努爾哈赤的後金的,頂多以為是一股比較大的蠻夷而已;努爾哈赤在這之前,心裡對明朝也是怕著幾分的,所以在攻打明軍之前反覆的給自己人洗腦,反覆的股勁兒忽悠。而且薩爾滸之戰後金幾乎是傾巢而動,相當於一次豪賭,如果一旦輸了的話,以後連做明朝的奴才的機會都沒有了。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努爾哈赤還是打勝了。
在此之後,努爾哈赤趁軍威大盛直撲葉赫,完成了女真的真正統一;開始明目張膽的自稱金國,放棄大明建州左衛官職,開始使用天命金國汗印。
楊鎬大敗之後下獄論罪,明廷又起用熊廷弼任遼東經略。熊廷弼的意思是先要堅守陣地,不隨便打,先要建設邊疆,收攏人心,這樣的話,努爾哈赤幾乎就沒有空擋可以鑽了。然而天不佑大明,熊任遼東經略之後,在一年的時間裡,萬曆帝泰昌帝相繼病亡,天啟帝登基。再加上朝中局勢動盪,黨爭加劇,熊廷弼被排擠罷免,換上了袁應泰。臨陣易帥本來就是兵家之大忌,而且袁應泰還任意的撤換將官,改變熊廷弼防禦固守的方針,導致前線大亂,努爾哈赤再次抓住機會,分兵八路突破明軍的遼河防線,然後遷都瀋陽。
幾年之後,年邁的努爾哈赤再次起兵,開始了平生最後一次征戰,目標是後金的眼中釘肉中刺大明孤城寧遠,而寧遠的守將就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煥。袁崇煥雖然在東北領兵,戰功卓著,但其實他本人是廣東東莞人。
袁崇煥守的是一座孤城,很難得到明朝的援軍,面對努爾哈赤的大軍兵臨城下,袁崇煥沒有慫,他一方面激勵兩萬守城士兵計程車氣,一方面精心佈防。最後用紅夷大炮炸傷了努爾哈赤,後金軍隊被迫撤圍,這也是努爾哈赤從戎40多年以來第一次大敗,英雄一世兵敗一時的努爾哈赤心都碎了,炮傷加心病,最後嗚呼哀哉,撒手人寰。
大明和大金的軍事爭奪暫告一個段落,皇太極趁袁崇煥弔唁努爾哈赤的機會,提出與明修好。雙方都需要修整,處理各自內部的問題。真正的決戰還沒有到來。
努爾哈赤在1618年頒佈七大恨誓師伐明之後,馬上就帶著大軍直下撫順,全殲明總兵官張承胤一萬援軍,掠莊屯小堡500餘處,俘獲人畜30餘萬,一個月後,努爾哈赤率大軍攻克撫安保等大小11堡,7月攻陷與撫順同為遼東門戶的清河等城。
這是努爾哈赤針對明朝的第一次大動作,大明朝野震驚,意識到必須大舉徵繳了。
萬曆47年,也就是公元1619年,明朝抽餉200萬兩白銀,從各地調集11萬大軍,號稱47萬,命兵部右侍郎楊鎬為經略,坐鎮瀋陽,兵分四路直撲赫圖阿拉,企圖一舉打掉努爾哈赤的老巢。
楊鎬可能作戰計劃保密工作做得不好,努爾哈赤知道了楊鎬的意圖,採用了明朝投降將領李永芳的建議“任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建議,也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決策。一般而言,這也是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最好的策略後,努爾哈赤的金國當時在總體實力上還是遠遠不能和大明相比的。
在楊鎬的四路大軍裡面,努爾哈赤重點針對的是西路軍。西路軍統帥是杜松,有三萬人,就是這三萬人,杜松還分20000在薩爾滸紮營,自己率10000去攻打界凡城。明軍兵力的再一次分散,徹底的暴露了自己,所以努爾哈赤瞅準機會,親率60000八旗精銳直撲西路軍的薩爾滸大營,這就造成了在區域性戰場上的絕對優勢,八旗兵對明兵的比例是3:1。迅速拿下薩爾滸大營之後,努爾哈赤又馬不停蹄的直撲吉林崖,這次的金明兵力對比幾乎是5比1,戰鬥結果更無懸念,杜松直接被幹掉了,西路軍全軍覆沒。
西路軍全軍覆沒之後,北路軍倒是沒有跑,只士氣鬥降轉攻為守,而且分別在三個地方紮營,又犯了兵力分散的大忌,再次給了努爾哈赤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機會。
解決北路軍的同時,努爾哈赤又命代善阿敏皇太極伏擊東路軍。伏擊東路軍的八旗兵打著繳獲的杜松部隊的旗號突然出擊,所以東路軍又是大敗。
西路北路東路軍大敗之後,經略楊鎬已經沉不住氣,也坐不住了,趕緊讓南路軍李如柏部回撤,明軍早就聞風喪膽了,一聽到後撤的命令,轉身就跑,後撤路上自己人踩死自己人不計其數。
明朝興師動眾圍剿努爾哈赤的計劃僅僅四五天,就被努爾哈赤打了個稀巴碎。明朝失敗的主要原因,一個是因為選將不精,一個是因為朝政腐敗,再一個就是政局動盪,中樞號令遊移不當。
薩爾滸之戰雖然打得漂亮,但是從純粹軍事的角度來講,還遠遠說不上是明金的決戰,但是這次大戰之後,拋開絕對的實力不說,明金兩國、兩軍的氣勢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在這之前,明朝還是看不上努爾哈赤的後金的,頂多以為是一股比較大的蠻夷而已;努爾哈赤在這之前,心裡對明朝也是怕著幾分的,所以在攻打明軍之前反覆的給自己人洗腦,反覆的股勁兒忽悠。而且薩爾滸之戰後金幾乎是傾巢而動,相當於一次豪賭,如果一旦輸了的話,以後連做明朝的奴才的機會都沒有了。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努爾哈赤還是打勝了。
在此之後,努爾哈赤趁軍威大盛直撲葉赫,完成了女真的真正統一;開始明目張膽的自稱金國,放棄大明建州左衛官職,開始使用天命金國汗印。
楊鎬大敗之後下獄論罪,明廷又起用熊廷弼任遼東經略。熊廷弼的意思是先要堅守陣地,不隨便打,先要建設邊疆,收攏人心,這樣的話,努爾哈赤幾乎就沒有空擋可以鑽了。然而天不佑大明,熊任遼東經略之後,在一年的時間裡,萬曆帝泰昌帝相繼病亡,天啟帝登基。再加上朝中局勢動盪,黨爭加劇,熊廷弼被排擠罷免,換上了袁應泰。臨陣易帥本來就是兵家之大忌,而且袁應泰還任意的撤換將官,改變熊廷弼防禦固守的方針,導致前線大亂,努爾哈赤再次抓住機會,分兵八路突破明軍的遼河防線,然後遷都瀋陽。
幾年之後,年邁的努爾哈赤再次起兵,開始了平生最後一次征戰,目標是後金的眼中釘肉中刺大明孤城寧遠,而寧遠的守將就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煥。袁崇煥雖然在東北領兵,戰功卓著,但其實他本人是廣東東莞人。
袁崇煥守的是一座孤城,很難得到明朝的援軍,面對努爾哈赤的大軍兵臨城下,袁崇煥沒有慫,他一方面激勵兩萬守城士兵計程車氣,一方面精心佈防。最後用紅夷大炮炸傷了努爾哈赤,後金軍隊被迫撤圍,這也是努爾哈赤從戎40多年以來第一次大敗,英雄一世兵敗一時的努爾哈赤心都碎了,炮傷加心病,最後嗚呼哀哉,撒手人寰。
大明和大金的軍事爭奪暫告一個段落,皇太極趁袁崇煥弔唁努爾哈赤的機會,提出與明修好。雙方都需要修整,處理各自內部的問題。真正的決戰還沒有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