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許多家長認為打罵孩子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法?打罵後又經常後悔自己太沖動了?

10
回覆列表
  • 1 # 媛子媽媽育兒經

    想必大家都知道,“打罵”教育出來的孩子是有很多缺點的,也許很多人在當父母之前,都會做一番心理準備。

    想著自己有了孩子以後,肯定會對他們悉心教導,耐心教育,不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可事實往往與自己想象的不一樣。當面對孩子一次次的調皮搗蛋,溫柔體貼的媽媽終於一次次打破底線化身為“母老虎”,長此以往下去,在孩子心中認為媽媽變了,原來的爸爸不見了。

    小編覺得,只有無能的父母才會經常打罵孩子

    這裡的無能”是指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無能。

    父母打罵孩子,多數是因為孩子不聽父母的話,沒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沒有達到父母要求的目標。

    此種父母,他們不知道如何正確地教育、引導孩子,與孩子交流、溝通。

    此種父母總喜歡把自己的思想、觀點強加給孩子,要求孩子必須按照他們的要求做,他們忽視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有獨立的見解,孩子也希望按照自己的喜好做自己的事。

    作為父母,捫心自問,你瞭解過自己的孩子嗎?尊重過過孩子嗎?分析過孩子為何不願

    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嗎?你知道孩子最希望父母怎樣做嗎?你知道你的孩子是哪種性格型別嗎?孩子的性格特點適合哪種交流溝通方式?

    明白了這些就會和孩子成為朋友,就不需要靠打罵來強制孩子了。

    對於有些家長暴力教育孩子,潛智未來有以下幾點看法:

    1,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心中美好的願望

    愛之深,責之切。父母愛孩子,容易寵溺,也容易苛責,很難做到教育專家描述的“聖母”家長。

    如果,家長偶爾暴力教育孩子,也是孩子犯錯過大,比如自家孩子偷、詐、打等不當方式為人處世,那麼,父母控制不住失望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

    2,家長暴力教育孩子深層次原因往往是本人對現狀對家長自己比較不滿、失望甚至絕望,又無力改變。於是,莫名發洩到最親近的人,即孩子!

    暴力教育孩子的家長無關學歷、財富和社會地位,他們本身就充滿焦慮、恐慌或無助,甚至已經是抑鬱症患者。

    對孩子來說:有一種傷,叫父母給的傷。

    對父母而言:打罵孩子,實際是某種程度上對自己的失敗之處感到憤怒,但卻把懲罰實施到孩子身上的失責行為。

    父母的一時“痛快”,卻是給孩子營造了一個戰戰兢兢的成長環境,這對他們所造成的傷害,很有可能是不可估量的。

    有句古話,“棍棒底下出孝子”,可真的是這樣嗎?非也!

    小編覺得,本質上來講,這不過是按照父母的意志來改變孩子的行為,不僅傷孩子的身,更是傷心傷感情,最終導致這棍棒底下出來的極大可能不是孝子,而是“逆子”!

    很多父母都明白打罵孩子是不對的,但就是控制不住怎麼辦?

    世界著名教育家愛德華教授認為:

    父母的手應該充滿關愛與溫暖,而不是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

    1、學會及時道歉很重要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身為父母,要樹立好知錯能改的榜樣,放下面子,真誠地給孩子道歉,取得孩子真心的原諒,也是從中教育孩子要勇於承擔責任。

    2、知恥而後行,行正方可教

    最好的教育不是打罵,也不是你說他做,而是你在做,然後他跟著做,言傳身教,扮好父母這個角色,孩子才會有個好榜樣,也才會有努力前進的正確方向。

    3、用懲罰代替打罵

    小編覺得懲罰的初衷是讓孩子打心底裡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相較於打罵這種傷害孩子的逆向行為而言,科學的懲罰算是一種正向激勵,在保護孩子的同時也能起到教育作用。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強則家旺。我們為人父母教育孩子,要時時自省時時盡責,孩子是我們的未來那個“我”,好好善待孩子就是善待自己!希望回答對您有幫助

  • 2 # 退醒

    直白地說:本能。獸有地盤,狗有邊界,誰若侵入,有什麼利器,就拿出來使,人的高等還在於控制想控制的一切,這利器早已準備好了,只需扣動扳機的力量,就達成所需所想,也因此有教授力舉這一原始法則。至於後悔是人性安撫獸性,理性徵服衝動。該不該用武力,人們在糾結,看到這裡,答案自明。

  • 3 # MM育兒雜談

    很多家長之所以使用打罵的方法教育孩子,常見原因有:

    第一,他們自己小時候也是被父母打罵教育長大的,潛意識裡認同這種方法。

    第二,打罵這種方式簡單粗暴,迅速有效,孩子因為懼怕,會馬上聽從父母的話,讓父母誤以為這種方式有效。

    第三,父母本身脾氣粗暴,對孩子缺乏耐心,除了打罵,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

    當然,打罵之後,他們往往會後悔自己太沖動,是因為當他們發過脾氣冷靜下來之後,明白這種方式其實對孩子不好,特別是看到孩子恐懼的樣子,會心生悔意。但下一次,他們通常還會這麼處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給家裡60、70歲左右老人買禮物,買什麼東西既經濟又博得老人喜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