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醫者李楓
-
2 # 啊長說
胃腸道間質瘤(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由突變的c-kit 或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α (PDGFRA)基因驅動;組織學上多由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偶或多形性細胞,排列成束狀或瀰漫狀影象,免疫組化檢測通常為CD117或D0G-1表達陽性。
GIST 臨床較為少見,發病率約為1/10萬~2/10萬,佔胃腸道腫瘤的2%~3% ,發病部位從食管到肛門皆可出現,而胃和小腸最為多見,60% ~70%發生於胃部,以胃體、胃竇和賁門部多見,20%~30%發生於小腸,結直腸佔5%,食管<5%,近年來在腸繫膜、網膜、肝臟及女性陰道等處也發現了間質瘤。發病年齡多>40歲,男性多於女性。
間質瘤最常用的治療手段是手術切除。伊馬替尼是轉移復發或不可切除GIST的一線治療藥物。 有研究表明,伊馬替尼治療轉移復發GIST的客觀療效高,並且能夠明顯地改善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
如果伊馬替尼治療有效,應持續用藥,直至疾病進展或出現不能耐受的毒性。對於應用標準劑量的伊馬替尼治療後無效者,可增加劑量或選用舒尼替尼治療。
對於伊馬替尼與舒尼替尼治療均進展的GIST患者,建議參加新藥臨床研究,或者考慮給予既往治療有效且耐受性好的藥物進行維持治療;也可以考慮使用其他分子靶向藥物,如索拉非尼可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證據支援。
-
3 # 腫瘤微創醫生王先銀
胃腸道間質瘤胃腸道間葉腫瘤。
治療方法首選手術;難以完全切除的胃腸道間質瘤,可經藥物靶向治療,且待腫瘤縮小後切除。藥物治療甲磺酸伊馬替尼是目前公認的治療胃腸道間質瘤的最為有效的代表藥物之一。伊馬替尼為分子靶向藥物,特異性的與c-kit的胞漿內酪氨酸激酶功能域的ATP結合基序結合,阻斷磷酸基團由ATP向蛋白質底物酪氨酸殘基轉移,即透過抑制酪氨酸磷酸化抑制酪氨酸活性,最終抑制細胞增殖,並誘導細胞發生凋亡。針對不能進行手術切除、手術難度比較大、惡性程度偏高的腫瘤,伊馬替尼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臨床上可以對此類病例進行藥物治療後再進行手術切除腫瘤。
而對於已經轉移的病例,微創介入治療會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比如海扶刀或射頻消融治療。
我曾收治不少轉移或不能手術的病例,採用海扶刀或射頻消融治療,聯合藥物治療取得很好的療效。
回覆列表
胃腸道間質瘤為起源於胃腸道軟組織的惡性腫瘤,其生物學特性不同於胃腸癌,它很少發生淋巴轉移,但遠處轉移不少見。治療以手術為主。但百分之五十在2年內失敗。對於肝轉移和骨轉移,如轉移病灶多發,化療不贊成因為沒有敏感藥物。疼痛明顯者可以放療止痛。有條件者建議服用格列衛,它對間質瘤可能有效,尤其是有C-KIT基因突變者效果更好。謝謝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