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地人
-
2 # 17放映室
不知道為什麼這幾年再也難聽見好歌了,雖然不知道如何定義為好歌,我不是專業樂評人,只是認為聽著舒服,可以迴圈播放的,隨時拿來聽都不會覺得煩的歌,我都稱之為好歌。
《我們》這首歌昨晚第一次聽到,讓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反反覆覆迴圈了一整晚,這首歌彷彿一下子把我拉回到過去,記憶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也在慢慢的變得清晰起來。
這首歌旋律很輕,詞特別好,尤其是那句“我最大的遺憾,就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加上陳奕迅細膩的聲線,直接感動到淚奔,拿劉若英的話來講,真是一槍斃命。不得不說,樂壇消沉這麼久,終於還得咱們用聲音講故事的eason出馬。
不過這首歌也不好唱,據說陳奕迅唱到背部拉傷,這也是頭一次,歌曲裡有幾處真是唱到聲嘶力竭,聽著格外揪心。
陳奕迅獻唱《我們》非常符合《後來的我們》這部影片氛圍,可謂是量身定做,片子還沒看就知道一定是一部走心的好電影,而且女主角用的也好,由剛獲金馬獎的實力派年輕演員周冬雨出演,應該會大獲全勝。
陳奕迅一直被外界譽為,張學友的接班人,事實證明,他確實能擔當起新一代歌神的大任,而且每年都有很高品質的輸出,比如最新的《放》《披風》等都可成為經典之作。希望陳奕迅能為我們帶來越來越多的好歌,來填補如今我們貧瘠而空虛的耳朵。
-
3 # 娛樂精神很忙
劉若英的電影《後來的我們》的即將熱映,讓電影歌曲《我們》緩緩的走向了人的心坎中。靜靜的聽了好幾遍,這是一首傾述式的傷感情歌。
歌詞中:在我懷疑世界時,你給過我答案。我感覺到幸福,是看見你幸福,曾經親手把時間變慢,可惜我們沒有等,我們。。。
其實這個電影和這首歌,在很多觀眾歌迷心中都有共鳴。我們曾經認為:相愛的人就要在一起,哪怕是與所有人為敵也要在一起,“死了都要愛”但是隨著時間點點滴滴,慢慢的到了最後,並沒有人反對了、阻止了,兩個人突然變得生疏,直至離開。
陳奕迅用傾述的態度唱出了委婉,無奈,釋懷,他動人的聲線詮釋者什麼事《我們》 ,有一種“後來”我慢慢懂得了的感覺,其實,不能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不過是人生的常態!
我們要感謝曾經,感謝她出現過,感謝有人相愛,感謝一切錯過,或喜或悲,感謝自己即便經歷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還可以堅強的走下去。
-
4 # 一隻茹醬醬喲
夕陽很美 秋風很蕭瑟 該說的話別說了 明白懂得就夠了 真的有某種悲哀 連淚都不能流 只能目送 在心裡感嘆 我想念的時候覺得原來思念可以這麼近 但終究 你都不能陪我 到回不去的遠方。
回覆列表
不怕說俗套的話,《我們》是一首很有畫面感的歌曲。這種畫面感的營造,一定程度上就是源於陳奕迅的唱腔。
和之前大部分陳奕迅的抒情歌略有不同,《我們》的主歌部分顯得很沉,這種抑的音調,既發揮出了陳奕迅聲線顆粒感的優勢,也起到了一種定位的作用。 這種定位換位到電影、攝影層面,就是那種聚焦感,虛化了音樂以外的東西,並突出歌手聲線主體的質感,這也是開口醉的另一種解讀。
除此之外,陳奕迅在《我們》這首歌的開始部分,還稍稍用到了半唸白的處理。雖然不似李宗盛那樣更有敘事感,陳奕迅的這種唸白,是介於吟唱和Shuffle的處理,看似漫不經心,實則與心聲同步。
這也是陳奕迅的特別之處,並非學院派唱將的他,歷來的歌聲裡,總是會有一些江湖氣息,這種江湖其實就是你、就是我這些平凡人的人性。所以,陳奕迅從來不會用歌聲去和琴聲嚴絲合縫。但在琴聲中那一點點錯位,恰恰是陳奕迅的高階之處。
這是一種不甘平庸的破格,更是一種心聲同步的原聲。 而音樂的魅力,從來不是如程式般的精準和精密,恰恰就是那些看似“瑕疵”的不完美,那些吉他換把的摩擦聲,那些拉動琴絃時的雜音,以及像陳奕迅在《我們》裡這樣的如傾訴、如陳述、如敘述的歌聲。是歌聲,也是心聲,感覺得到心跳,也感覺得到悸動。
考慮到歌詞裡那些化之不去的傷感,這樣的歌聲又如何能不虐心。 劉若英的新片,雖然叫《後來的我們》,但陳奕迅的這首《我們》,和劉若英曾經的《後來》,其實唱的都是當下的我們。
葛大為的詞,不刻意煽情,甚至不刻意押韻。要知道,一個詞人有時候為了押韻,可是什麼事都幹得出來的。 但葛大為真沒有。近似口語化的歌詞,也為陳建騏優雅的旋律,添上了更多的煙火味。讓絃樂拓展的時空寬度,因為這樣的敘述和停頓,有了凝固和定格的作用。
《我們》是一首沒有奇妙想象、沒有神來對仗,更沒有奇幻用詞的作品。但越平凡,有時候就越有力量,因為有關愛情的遺憾和憂傷,有時候點到即止,就是一種最動人的深刻。
這種情歌的深刻,才能聞者落淚、聽者傷心。 江湖有云:“傷心不聽陳奕迅,分手不聽劉若英”,至少在《我們》這首歌曲裡,讓我們找到了前半句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