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基礎地
-
2 # 王醫生談精神病
挺好的,又一非常成功的兒科醫生勸退廣告,以後的家長們要多學一些兒童健康知識,因為以後連毆打兒科醫生的機會都有可能沒了。
別以為我是在說笑,百度百科有一個專門的詞叫“兒科醫生荒”,大家可以搜尋閱讀一下。這可不是某個地方或是某家醫院的兒科醫生少了,而全國性、大面積的緊缺,在2015年就已經達到20萬,如今幾年過去了,只會更多。
學醫的有一句俗話,“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幹小兒科”,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兒科本就不吸引人。再加上,現在兒科醫生頻繁被患者家屬毆打,更不會有人願意從事兒科。
如今在中國,學醫已經不是最佳選擇,惡劣的醫患關係,長久的規培制度,已經讓很多年輕醫生看不到希望,所以,報考的人越來越少,因為勸退的人越來越多,兒科就更不用說,缺口只會越來越大。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看到其生病,著急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動手毆打兒科醫生這就太不應該,到頭來害得還是自己。未來的日子,中國父母們要麼賺大錢去私立醫院看服務態度好的兒科,要麼就不只能排長隊等候。
-
3 # 名夏CC
醫患糾紛太常見了。總而言之兩句句話——素質低的人會去看病,素質低的人也會看病。
首先,在生活中我們總有一種感覺,就是生不起病。倒不是花不起錢,而是,你一旦想去醫院看病,一想到需要早起掛號,還有可能掛不上,病都能靠那股“心煩”好一半。
就算你千方百計,大肆破費,終於掛上了“名醫”,終於坐著各種交通工具排除千難萬險,按時來到醫院等了倆小時,終於衝破人流走進醫生的就診室。“排隊兩三天,看病三分鐘”的現象屢見不鮮。當然,我們無法責怪醫生,他們每天面對的病人太多,無法悉心照料每一位來者很正常。
因為家裡長輩有在醫院工作的,我聽過、見過的醫患糾紛太多了,有醫生跟病號打架的,有病號打罵護士的,真的是屢見不鮮。我甚至見過病人跟醫生大打出手,打出一樓道的血跡的。其實太正常了,醫院不具有特殊性,菜市場也有打架現象,只不過醫院打出傷人事故處理起來可能更及時一點。
每一位醫生在生活中也是普通人,每一位來看病的患者在生活中也有各自職業,來看病的人大都帶著“不舒服”的身體或者心情,醫生每天面對這些“不舒服”,自己也“舒服”不哪裡去。這可能是醫患糾紛頻發的根源之一。對所有的醫患糾紛真心不想做評價,只是看到這則問題,突然想起我曾經的一次就醫經歷。
我個人親身經歷過一次“排隊一星期,看病三秒鐘”。為了掛上專家的號,我硬生生算是等了一週,早上7點準時鬧鐘提醒開啟微信掛號,終於豁上幾百大洋,掛上了。看病那天,就跟要去相親一樣隆重,先提前請好這一天的假,一大早起來,精心洗漱,空腹憋尿(考慮是否要體檢之類的),衣服寬鬆合體,覺得自己要去看病,既然一病號,那就給自己點優待,提前叫好了滴滴。
終於提前一小時來到醫院,一到導醫臺,護士小姐姐就告知不能按照預約的時間看,前面有VIP,來了還是需要排隊等。
好,既來之則安之。終於在逾點兩小時後,我餓的前胸貼後背的走進了醫生辦公室,還沒走近,醫生遠遠的問:“XXXX不太舒服是嗎?”我一邊忙不送的堆笑回答:“是是是”,醫生接著抽出一個什麼單子,龍飛鳳舞的寫了點什麼,歘歘歘抽出幾張紙,遞給我說:“去做個XXXXX檢查,拿著結果再來吧。”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醫生的辦公室我走了還不到一半,我就跟直接來房間領檔案的小蜜一樣,拿了檔案下一步就得走,因為明顯我看到醫生已經按了電腦上的類似“呼叫下一個病號”的指示?但是老紙真不甘心啊,抱著記賬紙帶著一絲猶豫邊慢慢走邊回頭剛想張嘴問點什麼,醫生似乎看出了我的遲疑,直接來了句“不出結果看不了”。就這樣,我話沒說超過三句就離開了醫生辦公室。這就是我的一次回想起來特別想笑的就醫經歷。
希望隨著我們國家的進步,醫療體系能夠利民再利民一點,方便再方便一點,不要讓大家一想到看病,就首先想到很麻煩,需要找熟人、找黃牛,在談醫患糾紛之前,其實人民對醫療系統的信任感急需建立。相信這份信任感建立完畢,醫患糾紛也會少很多很多。到那時候,偶發的衝突才有被分析的價值。
回覆列表
中國的醫生5年本科,3年碩士(前提是在sci發表文章,否則七八年),博士4年規培3年,專培4年,流轉一年,一天八到十一節課,光專業課的課本摞起來就有5米高,學習任務很重。35歲之前不掙錢。工作累死累活沒日沒夜提心吊膽,沒有休息沒有節假日,壓力極其大,經常打官司,沒有人身安全,待遇極其差。每隔5年才有資格申請更高一級的職稱,想申請職稱必須在science,nature,cell,柳葉刀是發表幾篇文章,工作完了還得做實驗。中國的醫生一直在額外付出很多。中國醫生的價值被嚴重壓榨。剛工作工資兩千多,工作幾十年工資六千多。千萬不要在中國學醫當醫生!千萬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