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看地球,她美麗得讓人心醉。廣闊蔚藍的海洋,斑駁青翠的陸地,盤旋婀娜的雲朵,一切都那麼平和與寧靜。但這只是表像,我們的母行星內部跳躍著狂暴的心臟,今天就來聊聊她的內部,地核的能量。
地球的地核個頭不小,跟火星尺寸相當(直徑約7000公里),分為液態的外核與固態的核心兩層。液態外核由鐵、鎳、矽等構成,核心成分仍有巨大爭議(反正也是重金屬)。地核溫度驚人,核心溫度在6800攝氏度左右,超過了太陽表面的溫度。
一,地球形成時期的餘溫。太陽系誕生之時,大量塵埃碎屑互相吸引、碰撞、融合,直到形成行星地球。這一過程長達幾千萬年,不斷的撞擊製造了大量熱量,讓當時的地球宛如一顆熔岩星球,表面只有岩漿的海洋。雖然幾十億年的時光裡很多熱能輻射消散,消失在空間中,但直到今天,她也只有表面薄薄的十幾公里冷卻凝固了,再往下,就是熾熱熔融的地幔。那麼地球會如月球、火星般徹底冷卻嗎?不會,還有下面兩個熱量來源呢。
二,地心核裂變。太陽已經是第二甚至第三代恆星了,前輩恆星生命終結時的劇烈爆發,在太陽系空間中遺留了大量重金屬元素和更重的放射性元素。地球形成時捕獲了很多放射性元素,因為密度大,它們在地球內部不斷向中心沉降,聚集在地核之中。這使地球的核心成了一座天然核裂變反應堆,放射性元素的衰變不斷製造著熱能,加熱地幔,使其翻滾對流,最終撕裂地殼造成板塊漂移。
三,與其他天體的潮汐磨擦。地球的形狀一直在變化,這讓人很難相信,但卻是事實。無論近處的月球還是遠處的金星、火星甚至太陽,它們的引力都會對地球產生影響,讓地球發生緩慢、微小的形變。以月球為例,它的引力能讓地球上的海洋水位上漲一米(大洋),地殼形變的幅度小到可以忽略,但畢竟是有,日久天長累積下來,摩擦產生的熱能就很可觀了。古人說九星連珠易生災變,就是行星引力互相疊加,會使地球產生更大形變,誘發地質災難的意思。
地球內部的熱能是可以傳導到地面的。火山爆發和熱泉就是最明顯的方式。除此之外,地球也會以紅外輻射的方式向太空輻射熱量。冷凝的陸地板塊被推擠著不斷插入地幔(如印度板塊),被熔化成岩漿,這一過程也在不斷消耗地球內部的熱量。有熱源,有消耗,我們的地球自己找到了收支平衡的方法,大自然就是這麼的神奇。
(PS:我覺得地球核心應該是由黃金、鈾等構成的。)
從太空看地球,她美麗得讓人心醉。廣闊蔚藍的海洋,斑駁青翠的陸地,盤旋婀娜的雲朵,一切都那麼平和與寧靜。但這只是表像,我們的母行星內部跳躍著狂暴的心臟,今天就來聊聊她的內部,地核的能量。
地球的地核個頭不小,跟火星尺寸相當(直徑約7000公里),分為液態的外核與固態的核心兩層。液態外核由鐵、鎳、矽等構成,核心成分仍有巨大爭議(反正也是重金屬)。地核溫度驚人,核心溫度在6800攝氏度左右,超過了太陽表面的溫度。
一,地球形成時期的餘溫。太陽系誕生之時,大量塵埃碎屑互相吸引、碰撞、融合,直到形成行星地球。這一過程長達幾千萬年,不斷的撞擊製造了大量熱量,讓當時的地球宛如一顆熔岩星球,表面只有岩漿的海洋。雖然幾十億年的時光裡很多熱能輻射消散,消失在空間中,但直到今天,她也只有表面薄薄的十幾公里冷卻凝固了,再往下,就是熾熱熔融的地幔。那麼地球會如月球、火星般徹底冷卻嗎?不會,還有下面兩個熱量來源呢。
二,地心核裂變。太陽已經是第二甚至第三代恆星了,前輩恆星生命終結時的劇烈爆發,在太陽系空間中遺留了大量重金屬元素和更重的放射性元素。地球形成時捕獲了很多放射性元素,因為密度大,它們在地球內部不斷向中心沉降,聚集在地核之中。這使地球的核心成了一座天然核裂變反應堆,放射性元素的衰變不斷製造著熱能,加熱地幔,使其翻滾對流,最終撕裂地殼造成板塊漂移。
三,與其他天體的潮汐磨擦。地球的形狀一直在變化,這讓人很難相信,但卻是事實。無論近處的月球還是遠處的金星、火星甚至太陽,它們的引力都會對地球產生影響,讓地球發生緩慢、微小的形變。以月球為例,它的引力能讓地球上的海洋水位上漲一米(大洋),地殼形變的幅度小到可以忽略,但畢竟是有,日久天長累積下來,摩擦產生的熱能就很可觀了。古人說九星連珠易生災變,就是行星引力互相疊加,會使地球產生更大形變,誘發地質災難的意思。
地球內部的熱能是可以傳導到地面的。火山爆發和熱泉就是最明顯的方式。除此之外,地球也會以紅外輻射的方式向太空輻射熱量。冷凝的陸地板塊被推擠著不斷插入地幔(如印度板塊),被熔化成岩漿,這一過程也在不斷消耗地球內部的熱量。有熱源,有消耗,我們的地球自己找到了收支平衡的方法,大自然就是這麼的神奇。
(PS:我覺得地球核心應該是由黃金、鈾等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