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聞魯生
-
2 # 老璞
給另一個人回答的答案,刪減一下發在這裡,供參考:
現代教育,以知識教育為主,所以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大學,知識是學了不少,但一個人立足社會最重要的東西:成人教育卻少之又少。
而古人的教育,首先是著眼成人,然後才是成才。
明代楊維盛在《家訓》上提出:“吾人立身天地間,只思量得作一個人,是第一義,餘事都不要緊。”鄭板橋家書中也談到:“夫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明理做個好人。”
成人,指一個人成長的目標。
《論語》中記載子路問何為成人。孔夫子回答說: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意思是,見到利益要想到道義,見到危險能夠付出生命,長期艱難困頓不忘許下的諾言,也可以算是成人了。
成人的目的是能夠在社會上立足,而立足於社會,依靠金錢、權力、地位、家世、文憑等等這些條件,往往是靠不住的。
真正能讓人立足於社會的,一是做人做事的方式能不能被他人接受,二是能不能自食其力。做人做事的方式,叫做“禮”。
《禮記》中說,: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意思是禮好比是人的身體,身體不完備,君子就說這是個不完整的人。
因此,古代讀書人必修的《四書五經》中,《大學》開篇就講到讀書學習的目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這裡的大學,不是現在的上大學的大學,而是隻高深的學問。
所以說,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在於教子成人,孩子學習的最終目的,也是成就自己,實現個人價值。正如一句老話說的,“積錢不如教子”,培養孩子成人、成才,比給孩子留萬貫家財更重要。
而學習傳統文化,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我認為,對孩子的成長最起碼有四個方面的幫助:
幼兒時期,知規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懂得規矩是小孩子成長的第一步,社會上為什麼熊孩子多,就是因為不懂規矩,沒有規矩意識。
少兒時期,知先後。
孩子開始學習了,總想著玩,打遊戲,這時候就要讓他知道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少年時期,知輕重。
少年氣盛,正處於叛逆期,情緒不穩定,做事不考慮後果,很容易受到誘惑,這時候就要明白,對個人來說,那些事情重要,那些事情不重要,怎麼樣舉重若輕,什麼時候舉輕若重。
青年時期,知取捨。
走向社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十字路口,面對花花世界的各種誘惑,是堅守初心,還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同的選擇會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所以,取捨的智慧是走向社會之前必須要掌握的。
當然,具體內容非常豐富,就不多說了。
這些東西,都存在於傳統文化之中,就看家長能不能拿到鑰匙,開啟這個寶庫的大門。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千四百年前,中華先人已經給出答案 ——
死記硬背天下美文,
不求甚解但求語感。
文言特色能吟會誦,
七步成詩何曾稀罕?
新文化運動氣勢磅礴,然而,興白話棄文言,卻也難免意氣用事。不堪渾湯濁水,又何必連同伢兒一併潑出?廢科舉無錯,廢私塾“勤讀吟誦”,終釀大錯。拖累中國伢兒,作文再無人話。
此題甚好,教俺一吐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