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骨科醫生路遙

    「換藥」,是外傷縫針或外科手術後,每名患者都會經歷的。但,這個看似簡單的治療操作卻因為各種原因經常被誤解。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

    外傷縫針後,換藥越勤越好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明確:不是!

    簡單說,是因為【換藥】操作本身也是有損傷和風險的,換藥的頻率取決於傷口的具體情況,但一定不是換藥頻率越高越好!

    1、換藥,其實是個錯誤的翻譯,所以才會導致各種的誤解。

    實際上,絕大多數對【換藥】的誤解,都來自於這個不恰當的翻譯本身。

    現代醫學裡的Change Dressing,正確的翻譯應該是更換【敷料】,而不是換【藥】。醫生做這個操作並不是要往傷口上塗什麼神奇特殊的藥物。只是把原來的敷料扔了,重新消毒(或處理)傷口,再用新的無菌敷料包紮。

    2、換藥的風險

    換藥操作本身因為要解開外層敷料,還要重新消毒清理傷口,因此不可避免的從一定程度上會損傷傷口表層的新生肉芽或表皮組織,儘管這種損傷刺激相對較小。

    此外,雖然換藥過程中要重新消毒傷口,但是從【去掉舊敷料】到【貼上新敷料】這段時間裡,傷口會一直暴露在有致病菌的環境中。而換藥一般是在醫院環境中進行的,眾所周知醫院的空氣中充斥著大量耐藥性很強的致病菌。

    3、換藥的目的

    我們為什麼【更換敷料】呢?一直包紮著不行麼?

    不行!

    實際上,簡單說,我們更換敷料的根本目的是:觀察傷口和及時處理傷口。

    手術以後傷口一直包紮著,醫生就不能及時觀察傷口。如果幸運傷口沒問題還行,萬一有什麼問題(感染,過敏等),在早期處理非常簡單,也不會引起嚴重併發症。但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和處理傷口已經出現的問題,那麼很可能引起災難性後果。

    比如開放性骨折手術後需要根據定期換藥,觀察傷口有無感染。如果傷口沒有感染,一直保持定期換藥觀察到拆線即可。如果換藥過程中突然發現傷口紅腫,就要考慮是否合併有區域性感染,如果已經有按著波動的感覺就需要趕緊把縫線拆開讓膿液流出來,否則感染會蔓延更為嚴重。

    4、換藥的頻率

    正如前所說,我們換藥的目的是:觀察和儘早處理異常,並不是在傷口上塗什麼特殊的神藥。所以,換藥的頻率主要取決於傷口癒合是否良好,有沒有特殊異常情況。

    只要傷口癒合良好,沒有異常,且醫生評估感染風險較小,那麼兩次換藥之間的間隔一般可以拉的較長,比如2-3天換一次,甚至有的5-7天換一次。

    而如果換藥看傷口稍有紅腫,可能感染,那麼很可能就要換的頻繁一些,這樣可以及時的觀察到傷口的變化,早期及時處理。而如果傷口已經感染,那麼就要每天都換,甚至滲出液多的時候1天都要換幾次。

    此外,只要敷料(紗布)等被滲出液浸溼或外界汙染,就要及時更換敷料,否則致病菌很容易會透過溼潤的外部敷料進入傷口。

    綜上,換藥其實是對【change dressing】的一種錯誤翻譯,正確的應該是【更換敷料】。而後者的目的實際就是為了觀察和及時處理傷口異常情況。但是換藥過程不僅對傷口有損傷刺激,更會使傷口暴露在空氣中,增加感染風險。因此,並不是換藥頻率越高越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受生命的作文17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