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毛143459094

    任何一個母親都是愛自己的兒子!但是在民族大義面前,母親會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就是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底蘊。宋以前,中國民族文化中,就沒有一個投降的文化概念。因為那個時候的中國,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遠遠超過了周圍民族!投降,自己都感覺恥辱。當一個民族覺醒了,在文化道德上也覺醒了。他一定站在世界文化的制高點上。

  • 2 # 地平線的石頭

    洪家在福建也是書香門第,士族的操守不容許她認一個漢奸兒子,古代社會宗族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皇權不下鄉,洪承疇自己的後代過的並不好,洪承疇那麼聰明他想不到。他庇護了他媽,他兄弟姐妹,宗族親人還在福建,他庇護的了。不認是對洪承疇和家人最好的選擇。

  • 3 # 歷史百家爭鳴

    洪承疇,我們都知道是明末的薊遼總督,可是因松錦之戰的失利,他被清軍俘獲了,並轉而投降清軍,成為投降清軍中職位比較高階的明朝將領,而且他還在清軍謀得了不錯的位置。可當洪承疇見老母親時,他的老母卻不認他。

    據清朝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記載的一則故事:洪承疇在清朝當上大官以後,想著母親在老家孤苦伶仃,就想把她接回京城,自己也便於盡孝,可是當他把母親接到北京時,母親卻對他是破口大罵,說洪承疇是不孝子,是想讓她這麼一把年紀還在旗人手底下生活,弄得洪承疇悻悻而歸。那為什麼他的母親不認這麼一個功成名就的兒子?

    洪承疇的母親有著傳統儒家思想的忠義愛國思想,她就跟岳母一樣,看重的是忠義愛國,在她老人家眼裡,明王朝才是真正的統治者,她的兒子只是賣主求榮的人,沒有一點民族氣節,就算洪承疇當了再大的官,那也只是清廷的走狗,是為異族人幹事,是替滿族人屠害漢族人,對於一位看重忠義的人來說,當然是對洪承疇的行為有所不滿。

    不僅僅是洪承疇的母親這樣想,當時的漢族人都有這樣的思想,在他們接受過的儒家思想中,忠義愛國是最重要的東西,一個人要是沒有了忠義就相當於沒有了臉,所以就有許許多多為了留住頭髮而死的人,他們寧願為了民族氣節而死,他們把道德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

  • 4 # 風中小草59

    歷史不能意淫,真正歷史上不存在洪不認兒子,實際上真正歷史上洪母是高高興興去北京的,頭不頂清天,腳不踩清地,古人和今人同,意淫心理也足代表著現實中做不到透過現象發洩自己的心緒

    看發言都意淫史當成正史了

  • 5 # 北洋水兵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實際上洪母並不像《廣陽雜記》演繹的那樣,到了北京打罵洪承疇一通又買船回的福建,實際上是洪承疇到了江寧後就把母親接到江寧與母親團聚。這是順治四年七月的是,到了次年四月,洪母隨洪承疇來到北京,如果真如《廣陽雜記》演繹的那樣,洪母就不會隨洪承疇北上了。到了順治六年洪母要求洪承疇把家人接到北京,全家團聚。順治八年,洪承疇把年老體衰的老母送回福建老家養老。

    包括《廣陽雜記》在內的野史筆記,基本都是以洪母進京後“思歸迫切”來做文章,但是洪母如果思歸迫切,就不會一直拖到順治八年才會福建。而至於洪母為什麼思歸迫切,原因有三點:第一、水土不服,尤其是對一個老太太來說,水土不服的反應可能更明顯;第二、洪承疇平時忙於政務,很少有時間陪老母親嘮嘮家常,而洪承疇的妻子劉氏又是北方人,語言不通,直到洪承疇把福建的家人接到北京,老太太才可以有人說話;第三,華人都有很濃厚的鄉土情結,洪母也不例外,尤其是洪家的祖墳還在福建,洪母不能放任祖墳無人照料、打理。所以洪母思歸迫切也就很好理解了,畢竟謊言成不了真的。

    至於說什麼清朝要洪母進宮伺候皇太后,這更是經不起推敲的謠言。清朝負責伺候皇太后、后妃的女僕基本都是上三旗內務府包衣佐領的女子,包衣佐領又稱內八旗,歸各旗滿洲都統管轄;而洪承疇屬於鑲黃旗漢軍,漢軍旗人和非包衣的滿洲旗人、蒙古旗人一樣都屬於外八旗。而且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順治朝兩個皇太后都不會漢語,即便是會漢語也是北京話,同福建人說話也是雞同鴨講。所以清朝根本不會讓語言不通、又不屬於上三旗包衣的洪母去伺候皇太后,所以這條謠言就可以破除了。

    《廣陽雜記》之所以會編故事,不過是因為洪承疇以明朝高官身份降清併為清朝效力,玩文字遊戲羞辱洪承疇而已。而謠言之所以會有市場,也不過是洪承疇降清後非常賣力引起民族主義蛋白質很不爽而已。其實只要稍加考證,就可以鑑別史料的真假,進而證偽謠言。只可惜,很多人都是不會思考的蛋白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英雄聯盟洲際賽冠軍你覺得會花落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