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俊慧
-
2 # 看見光
看完雷軍的公開信,讓人激情滿滿。這是創業者必須有的創業激情、創業品質和創業理念。
首先公開信對小米8年創業進行了回顧,這是對員工普及公司履歷,也是向外界展示公司的發展過程與趨勢。
其次是成績的展示,從創業之初的十餘人到如今的7000多人,規模不斷擴大,業績增長速度快,盈利能力越來越強。這不僅僅鼓舞了員工士氣,也向外界展示了實力,更向投資者提供全方位的資訊,以供參考。
再次,是向這一次香港IPO啟動預熱和造勢,同時宣佈了公司員工持股和期權情況,再一次鼓舞了員工士氣。
從這些角度來說,雷軍的公開信,是非常完美的,甚至充滿了激情與夢想,讓人一如既往地感受到小米的活力。
但是,細心一看,作為業界觀察人員,不難發現,雷軍在科技創新上並沒有提及太多,至少沒有具體提到創新成果,比如松果處理器的情況,沒有進行披露。
當然這也是小米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也是小米IPO的必要性,是小米未來趁趨而上的最大可能!
-
3 # 無邪數碼科技
7 月 8 日,在小米上市的前一天,雷軍發表了一篇公開信,信中回顧了小米發展的過程,以及對上市後的願景等。
過去八年,颱風口的豬,我們當過,大起大落,我們也經歷過……無數事實已經證明,我們是一支敢打敢衝、不屈不撓、不斷創造奇蹟的英雄團隊!小米,這樣一個 10 多人的小公司,初期毫無硬體行業經驗,全憑無畏的勇氣和巨大的創新,用了不到三年時間,就出人意料做到了中國第一。之後僅用了三年半,又成為了印度第一。細觀這篇雷軍的公開信,通篇慷慨激昂,首先雷軍認可了小米的成功,稱其靠無畏的勇氣和創新做到了國內銷量第一和印度銷量第一。
在中美貿易戰的關鍵時刻,國際資本市場風雲變幻,有十幾萬的投資者積極參與認購了小米的股票,包括李嘉誠、馬雲、馬化騰等行業領袖,這是對小米管理層和員工莫大的信任和重託。我們唯有繼續奮鬥,才能回報這份信任。未來我們將始終堅持和使用者交朋友,始終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始終堅持將創新和品質並舉。創新決定我們能飛得有多高,而品質能決定我們走得有多遠,品質永遠是我們生命線。我們將矢志不渝地在全球打造廣受尊重的中國品牌。然後按照慣例肯定要謙虛謹慎,表達出小米將勝不驕、敗不餒。將持續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
偉大公司總是誕生於偉大的時代,全新的物種總是與全新的時代同頻共振。今天的中國進入了創業者的黃金時代,產生了一批領跑全球的新經濟公司。作為網際網路新物種,小米是幸運的,在這樣的土壤和環境中,長成了一家全球罕見,電商、硬體及網際網路服務齊頭並進的全能型公司。我們的雄心不止於此,我們於新時代應運而生,更想親手推動時代的前進。最終,雷軍表達出自己的願景,堅信小米未來有著無限的成長空間。並且會保證持續高速成長,力爭進入世界三強。
通篇文章較為誠懇,對於小米的各種願景無邪也表示較為支援。恰逢如今港股新政,而經歷諸多風風雨雨的小米,現在上市,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小米手機的出現,讓我們告別了山寨機,同時品質越來越好,價Grand SantaFe來越便宜,中國手機在全球強勢崛起其中也有小米很大一份功勞。
同時小米公司現如今早已發展成1.9億使用者的生態網際網路公司,其業務並不單單是手機,在未來移動網際網路會更加普及,小米將會更加深入滲透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最後無邪衷心的希望可以藉此機會趁勢而上,在勤奮厚道、努力拼搏之後取得更大的成功。
信中,雷軍將小米定義為一家以手機、智慧硬體和IoT平臺為核心的網際網路公司,其發展主要靠創新驅動。
技術方面,他談到小米在手機工藝、螢幕和晶片等技術前沿探索;
模式方面,小米創造了“硬體+新零售+網際網路服務”鐵人三項的商業模式,以硬體為重要使用者入口而非主要利潤來源,並承諾永遠堅持硬體綜合淨利率不超過5%。
小米還透過投資,圍繞手機業務構建手機配件、智慧硬體、生活消費產品三層產品矩陣,建造起“生態鏈”公司叢集。
回覆列表
從上市員工公開信結構來說,雷軍的這封公開信,算中規中矩,既回顧了創業歷程,又總結八年經驗,還暢想了未來藍圖。
從小米員工來看,有股票或有期權與沒有的員工,心態應該是不一樣,有期權或股票,會比較關注股價走勢及行權時間和價格,沒有的員工,更關心的小米還能走多遠,上市之後有無薪資普漲的可能。
從行業來看,小米上市對中國產手機行業算是喜事,雖然,小米一再對外強調自己不是硬體模式,而是網際網路模式,但硬體+軟體+網際網路服務,又何嘗不是中國產手機廠商的標配?對比OPPO、vivo而言,在模式上,小米的優勢並不顯著或獨特。
但是,小米智慧家電生態,又讓它多了一些不一樣。
因此,小米可以說是“三不像”,不像蘋果,沒有平臺生態的話語權,不像華為,沒有華為的技術話語權,不像vivo、OPPO,沒有硬體利潤優勢。
但這不妨礙,小米現在可以上市,只不過,在手機層面,在vivoNEX和OPPOFindX對比下,小米曾經創新優勢及價效比優勢已經變得不明顯,這是需要小米重視的。
如何憑藉創新驅動行為,而不是創新驅動口號實現競爭優勢持續提升。
上市只是新起點,遠不是小米模式蓋棺定論或全面慶功宴的最佳時機,畢竟,破發風險還是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