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陪讀大叔
-
2 # sherry的秘密花園
我不是很支援,主要要看學生的年齡階段和自我控制能力。
很多幼兒或小學生,往往過早接觸電子遊戲或電子裝置,由於父母或看護人省事,把手機或ipad 當成了陪伴孩子的電子保姆,導致孩子出現視力低下的比例遠遠大於十年二十年前。眼鏡族出現低齡化的趨勢。
過多的電子產品介入,阻隔了父母與孩子的正常親密互動,給正常的親子時光設定了障礙。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手機等電子裝置本來為了通訊溝通方便,是科學進步的成果。但也給現代人帶來諸多困擾,被手機綁架、資訊爆炸而無法逃遁,難以過上一絲田園清淨的生活。
手機與個人資訊和生活的深度繫結,也給了不良分子可乘之機,孩子的是非判斷,善惡辨別能力還不成熟,少男少女與網友見面而造成不良後果的新聞屢見報端。
所以,對電子產品的使用要有度的把握,因人制宜,因時制宜。
-
3 # 能量時光
可以使用,但需要科學引導。
孩子普遍缺乏自制力,很多家長便完全嚴禁孩子接觸電子產品。而其實這種方式只起一時作用,時間長了反倒造成不好影響。
很多人都有過那種經歷,小時候想要玩具爸媽不給買,長大了便買一屋子玩具;小時候經濟匱乏,長大了報復性消費。當長期渴望一件東西卻得不到時,就變成了一種執念,也放大了這件物品的幻想,也就無法健康處理對待它的態度和方式。所以堵不如疏。
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孩子會在各種環境看到電子產品的好玩有趣,會隨時隨地接收到新鮮刺激,大人們都無法拒絕電子產品的誘惑,更何況自制力更低的孩子們呢。這時候你再以傷眼睛、影響學習等理由阻止他們使用,孩子是無法理解也無法真正從心理上接受的。甚至還會延伸出用各種方式去尋找接觸手機的機會,這個猜測也有眾多例項論證,例如偷用父母手機玩遊戲充錢幾萬的新聞屢見不鮮。
因此,不如用科學的方式引導孩子去使用手機。
例如:
1.在做完作業或者成績拿到優秀分數時,有幾個小時的使用時間,這個時間要嚴格固定。
2. 試著去了解和嘗試孩子們喜歡玩的遊戲,娛樂app,與孩子們一起玩,使得打遊戲不只是打遊戲,而是和爸爸或媽媽打遊戲,從與手機的互動變成與親子互動,這樣孩子們會在這個過程中漸漸感受到因為父母參與才更有趣,期待的是與父母玩耍的時間,而不是玩智慧手機的時間。
3. 適當引導孩子下載一些有趣好玩的教育app,鼓勵孩子學習並誇讚。
4.帶孩子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開拓孩子的眼界,讓智慧手機不再是他世界裡最好玩的東西。
-
4 # 鄧老師初中
初高中階段最好還是不要帶智慧手機,帶智慧手機弊大於利。原因有二:笫一,未成年孩子自控力差,智慧手機上內容多,很多東西不適合孩子。第二,孩子用手機打遊戲,聊天,看影片等,時間過的很快,影響到孩子的正常學習,休息。
回覆列表
學生用智慧手機是很多老師反對和家長感到無奈的問題,從初中開始每一次家長會上都會聽到老師講這個問題,有的學生上課前要玩遊戲,甚至錯過上課時間,夜裡熄燈後躲在被窩裡還玩遊戲,上課就睡覺,這樣怎麼能把學習搞好呢?希望家長不要給孩子配智慧手機。
很多家長是管不了孩子的手機問題了,因為小學時就給孩子配了智慧手機,現在要收掉孩子的寶貝,孩子會反彈怎麼辦?所以家長又希望老師嚴厲一點,把學生的手機集中管理就更好。實際上,透過強制手段管理學生手機問題,很少有獲得成功的。
每一所中學都是少部分學生成績優秀,只有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才更有自律能力。我家孩子上初中二年級的時候,老師們在灌輸最好的高中是哪一所,努力學習的學生才可以被最好的高中錄取。一次老師講了另一所學校的一個學霸的故事,說那個學霸原本成績是年段200多名,後來他戒掉遊戲,收拾玩具並封存起來,一心撲在學習上,中考時居然考出全市50名的好成績,被最好的一中錄取了!這個故事對初二的孩子還是挺震撼的,我孩子回家後也照做了,直接扔了手機電池,把玩具封存起來。自覺不玩遊戲了,成績很快又上了一個臺階。但孩子的激情總是短暫的,我發現樣板的力量對孩子有作用,我就買了一本《哈佛凌晨四點半》的書給孩子看,孩子看完後又對閱讀產生興趣,讀了很多課外書。
我並沒有禁止孩子使用智慧手機,只是規定週一到週五不能遊戲,週末每天不超過一小時遊戲時間。後來孩子眼睛越來越近視了,我就跟孩子商量,不玩手機遊戲了,我給孩子買高配置的臺式電腦,孩子自然高興了,但我的要求是不能影響學習,孩子也從沒有不做作業就先玩遊戲,都會自覺把作業完成後再玩遊戲。
關於智慧手機的問題,不要把一個問題的一個解決辦法用在所有學生身上,要因人而異去對待。如果引導無效的孩子,那就考慮未來走別的出路好了,強行要求是沒有用的。